第四节 公路 建场初期农场的主干公路建设由劳改分局筑路大队承担。1969年犯人撤走后,筑路大队把主干公路的养护工作移交给农场筑路队,筑路队负责主干公路的养护及场内公路桥涵设计与施工。
初期的场内公路,都是简易土路,一遇下雨天就无法通车,经过30年的建设,现在有主干公路26公里,场部至各生产队居民点的公路118公里,其中,砂石路面占80%多。共有永久性的水泥桥11座永久性桥涵24座。
一、公路建设
1969年修建了主干公路与嫩江农场交界处水泥桥,1977年修建了七南小木桥。1978年开始修建七虎桥。1979年竣工通车。1985年再次进行维修,改木头桥为石头的,加固了护坡和桥底面。
1982年农场投资10,000元,重新修建了23队的桥。同年,农场计划在科洛河边建生产队,投资20,000元修建25队后边的水泥石拱桥,1983年竣工,由于改变了原计划,公路没有修建,该桥闲置。同年春天,又投资70,000元,修建2队水库溢洪道桥,当年竣工通车。
为彻底改造场内公路,从1982年至1983年两年的时间里,对东风水库溢洪道至原二分场的路段,五队至一队的部分低洼路段,五队至八队的路段,十九队至主干路路口,二十一队至前后低洼路段,共计全长18公里的路面进行维修,投资10万余元,由道桥队施工,动用土石方10,000余立方米,全部改成砂石路面。
1985年春,春化的雪冲毁了一至二队间涵洞1座,五队至八队间的涵洞1座,七队至十六队间的涵洞一座,四队至五队间的涵洞1座,二十二队至二十一队的木桥1座,使全场大部分生产队和场部的交通中断,不能正常通车,道桥队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抢修,出动车辆120车次,用人工600个工日,运砂石料400余立方米,修复了被冲毁的桥梁和涵洞及200多延长米的路面,使全场的交通恢复了正常。
二、公路管理
1982年开始注重公路管理,为改变场内路行车难的状况,成立了公路管理委员会,场长刘殿义亲自担任公路管理委员会主任,副场长刘宪华、郭友、赵广田任副主任,委员6人,运输公司成立公路管理领导小组,王元通任组长,马万才任副组长,并根据上级交通部门对公路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公路管理条例》
(一)、公路管理意图:
①以总场为中心,西至与嫩江农场交界处,东至东风水库溢洪道,南至与格球山农场交界处,共26公里为主干公路。
②总场通往各生产队的居民点的公路长118公里,为场内公路,
(二)管理职责:
①道桥队负责公路砂石备料、整修、养护和桥涵设计与施工。
②主干公路备料每公里400立方米砂石,按比例配齐其它料。场内公路每公里200立方米,个别路段另加料处理。
③道桥队在备料力量不足时,可以和生产队协商签定合同,一切按合同要求执行,公路管理委员会可不定期对全场公路进行检查和验收。
④场内公路要达到国家三级公路标准,路面要平,不存水,沟底要清好,排水畅通。
⑤落实责任制按人分段,职责明确,一包到底。
⑥公路要逐步完善设置运输指路标志,分界牌里程牌架并有计划地搞好公路绿化。
⑦要定点设立道班,由运输公司道桥队具体负责。
(三)、有关规定:
1、在有付道的条件下,禁止链轨车在公路上运行。
2、养路工根据雨量情况拦路,除指挥车、救护车和执行紧急任务的军车,其它车一律禁止通行。
3、养路工如不负责任或不执行本条例,根据情节轻重罚款5—30元,超过两次的同时追究纪律处分(包括合同单位的养路工)。
4、雨天强行通过者,每行驶1米罚驾驶员一角,并扣留车辆3—5天,拉砂石修道、属干部责任的,除驾驶员按规定处理外,干部要罚款并追究责任。
5、损坏拦路设施者,包赔全部损失30—50元,从1982年至1985年,农场每年都投资36—40万元用于公路养护。1983年投资最多,达54万元。
为了更好的管好护好公路,道桥队每年平均每公里备河流砂,主干路400立方米,场内公路150立方米。1981年在十七队重新盖了一栋砖瓦结构的道班房。
从1982年开始,主干公路的养护承包到个人,实行计件工资加奖励的办法。1985年,养护工取消工资,实行大包干,场内公路由承包单位转包给个人。 汽车队历年汽车类型、增减变化情况表 单位:台
续表 汽车队历年汽车类型、增减变化情况表 单位:台
汽车队历年经营情况表 单位:万吨公里
七星泡农场交通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