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管理概况

第二节 管理概况



  建场初期,各分场和生产队的原粮净化和管理,由总场统一安排,从粮食进场院到入囤保管,完全是靠人工完成的,打粮豆的场地都是把地形抢平压硬使用,俗称土场院,装粮食的是土仓子,收获的粮食,除上交国家外,其余的口粮、种子、饲料等大部分用穴子做囤储藏,苫盖材料是草苫子。上交粮运输,当时上交粮地点设在虎山时,以牛马车为主,上交嫩江粮库时,大部分粮食是靠雇用外部汽车运输。  
  1962年以来,逐年增加粮食管理的设施、设备,直到1985年,基本上达到了配套,粮食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其情况分三个方面。
  一、粮食的产、销、余情况
  1956年的总产量723.2万斤,到1985年总产量9,830.02万斤。上交粮食数量也为之增加,留用种子、饲料、口粮的数量上也逐年增加。历年的粮食产销、余情况附表(一)。
  1977年以来,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上交粮任务,先后在场粮食科内和虎山点(现五队)设立粮调办公室。其任务是:1、开粮票及安排装粮单位,掌握汽车装粮平衡,防止放空车。2、便于掌握合格粮数量和送粮进度。3、减少耗油量和降低成本。从此,往双山粮库、嫩江粮库送上交粮井然有序,加快了送粮进度。
  从1980年开始,由于粮食政策开放,完成上交粮后,本着随行就市的方法销售议价粮。到1985年,共议销小麦7,000吨,大豆700吨,豆饼1,000吨,麦麸子300吨,面粉450吨。
  二、粮食管理设施情况
  从1962年开始到1985年,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先后修建水泥晒场、粮库、土园仓、晒粮棚等设施和购置了清粮机、选种机、扬场机、输送机、电烘箱、苫布等设备,基本上达到了粮食管理机具设备配套。全场各生产队的水泥晒场面积为98,800平方米,土园仓36个为1.440平方米,砖仓库房20栋为9,300平方米,晒麦棚28栋为12,000平方米,共有清粮机27台,选种机26台,扬场机55台,装车机4台,电烘箱1台,苫布1.300块。仓储保管能力为26,000吨。其中:砖仓库12,600吨,晒棚12,000吨,土园仓1,400吨,上交粮运输。从1964年开始以本场汽车为主。
  三、粮食管理措施
  1964年开始,场派王书贤、李树国、王占林、张福良等四名青年到嫩江粮库学习专业知识。本场每年还定期举办5—15天的粮食保化员学习班。于1976年、1977年、1982年,三次派人到九三局、农场总局学习保化业务知识,从此保化员由4名增加为30名,各生产队都配1名保化员。
  1979年以来,粮食保管工作坚持“四快”(出风摊晒快,积堆码垛快,检斤入库快,缝口装车快)“一准”(检斤准)“四不准”(不化验不准上交,不检斤不准入库,草籽不准私分,无手续不准出库)。  
  粮食的处理上:坚持国家规定的统一征购,统一调拨,统一库存粮食和调动(包括成品粮、豆加工、种子串换粮食上交、出口外贸,产品处理和三留数量等)。统由场粮贸科批准和对外处理。
  对各种作物种子亩留量和畜禽饲料年留量做了规定。种子亩留量:小麦40斤、大麦40斤、水稻40斤、大豆20斤,玉米6斤、高粱3斤。饲料留用量:种马2,000斤,役马1,500斤,役牛600斤,非役马800斤,非役牛200斤,基础公母猪800斤,后备公母猪400斤,育肥猪400斤,仔猪30斤,鹿700斤,羊60斤,禽50斤,豆饼一斤顶一斤精料,麦麸子三斤顶1斤精料。户养猪饲料。按省规定标准,实行交猪兑现,不预付,集体食堂养猪不供应饲料。
  口粮和食油。由场粮贸科按规定的定量标准,统一发放,居民凭购粮本,到所在小买店购买,饲料豆由本场加工厂统一加工豆油。豆饼作为饲料供应全场畜牧点和个体养畜户,剩余的豆饼用于口粮品种调剂换大米。
  粮食管理上,坚持岗位责任制。粮豆在晒场的管理,生产队坚持“四有”(有院墙、有看守、有帐目、有检查),“四无”(无六畜、无丢失、无差错、无混种)。为了向国家多交粮、交好粮,场院队长和保化员,认真钻研业务,尽量降低原粮水分、减少杂质和不完善粒,增加容重,提高产品质量等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各生产队粮食保化员,在粮仓内设有检签,认真检查粮温、库温。仓库内基本做到了无鼠、无农药、无霉烂事故,仓库帐目健全,农场每年组织粮食大检查,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