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七星泡农场的物资供应工作,从建场到现在,是随着农业生产和建设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刚建场时一切物资的运输主要靠马车,由农场到嫩江往返一次最低需要四天,为解决运输人员中途食宿,开始在嫩江农场场部西南约一公里处,建立了何大泡子转运站,1959年又在嫩江农场一分场西北二公里处,新建一栋草房,从此何大泡子转运站迁入新点,后因农场汽车不断增加、1963年,将转运站撤销。
建场初期农业机械很少,1956年仅有从匈牙利引进的SL—50/55拖拉机九台。1960年我国自制的东方红—54拖拉机两台,到1965年已进入农场东方红—54七十多台。东方红—75从1972年开始进场,到1982年已进场东方红—75八十多台,到1985年农场已有耕地面积是四十三万七千四百一十七亩。拥有链轨拖拉机一百九十三台,谷物联合收割机一百九十八台,轮式拖拉机一百四十五台,机引农具一千一百八十四台,各种汽车九十八台。由于、农场不断扩大,各种农机具不断增加,物资供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1968年根据国拨煤量远不能满足农场生产建设需要的实际情况,在大杨树建立一个运煤点,从煤矿购煤,再将煤运到大杨树火车站,运够一定数量,再经大杨树站发往嫩江站,当时运煤点的负责人是赵宝贵,1975年赵宝贵调回农场后,由赵纯、马德海先后分别担任过运煤点负责人。
由于大杨树煤质量不好,只能供烧窑和烧锅炉使用,加之国拨煤数量逐年增加,煤源不足的现象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故于1979年将这个煤点撤销了,人、财、物全部移交给宜里农场。
外进各种物资,如:煤、木材、钢材、农药、化肥等,只能运到嫩江火车站,再用汽车转运农场。这些物资长期占用火车站道路,有时按车站规定,占用道线超期,农场还得受罚,堆放在道线的货物也不便管理。为此于1970年经嫩江县同意,在铁路东建立了货场,同时经嫩江火车站同意,铺设了铁路专用线。此后,一切外进货物直接运到货场,到1985年货场有职工二十人,货场主任郑少清,副主任白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