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老干部的政治工作
第五节 老干部的政治工作
一、一般管理情况
(一)建立组织、经常教育
离退休老干部二百零四名中有一百三十六名党员。他们离退休后,各项政治活动和学习相对的少了,加之居住又分散,组织学习很不方便,有的原工作在基层,每次参加党的生活都得出车接送,感到有困难,有些同志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根据离退休党员的分布情况,采取集中的办法,有三名以上离退休党员的八个生产队,先后就地成立党小组。离退休党员比较集中的场直和五队筹建两个党支部。
(二)组织老干部党支部
1981年4月先后成立两个老干部党支部。即一支部(场直)、二支部(五队)。
一支部:包括机关、卫生院、种子站、西窑地、加工厂、学校、商店、银行、邮局,汽车队十个单位二十四名,离退休干部党员。按自然居住划分四个党小组。吸收德高望重的老干部组成支部委员会。
1981年4月至1982年4月,书记张士云,付书记佟生福,委员:马风江、焦黄甫、宋振。
1982年4月至1983年4月,书记刘德、付书记佟生福,委员,马风江、焦黄甫、宋振。
1983年4月至1984年1月,书记刘德、付书记毕序屏。
1984年2月至1985年1月。书记王连成、委员:宋振、马风江焦黄甫。
老干部二支部于1981年7月组建。包括五队、畜牧一队、基建二队、筑路队四个单位十二名离退休党员。书记王新皎。1982年1月书记王新皎、付书记鲍丰。1983年至1985年1月,书记张宝珠、副书记鲍丰。
二、老干部党支部的活动
老干部支部建立后,实行统一管理,解决了过去过组织生活不方便的情况,严密了党的组织生活。
场直老干部一支部,根据老同志的特点安排了学习时间和活动内容,使一些年老体弱的同志也能及时的参加。这个党支部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年度中,他们召开党员大会三次,支委会八次,小组会九次,上党课四次,每个党员都按时参加。在职党员看到这种情况赞誉说:“老干部支部组织生活比我们开展的好”。由于加强了对离退休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使原来一些组织观念淡薄的老同志提高了认识,有的老同志后来也感慨地说:“人退休,思想可不能退休”。有的老同志编写材料,给大家上党课。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年老体弱的老同志参加治脏和打扫公共场所等为群众做好事活动。1983年的统计,参加治脏及打扫公共场所卫生劳动九十六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十二人次。这个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场、管局先进党支部,并受到总局的表彰。
三、老干部的作用
几年来,在照顾好老干部生活的同时注重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一)领导的参谋作用。农场召开的党代会、职代会、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和农场史志编写委员会都请他们的代表参加。每年还定期把他们请上来召开“议政会”,广泛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1981年麦收遇到严重涝灾,场部和生产队请他们出谋划策,仅五队、八队、十六队老干部就提出二十三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1983年,粮食进场后,党委召开了历时三天的老干部“议政会”老干部听取了场长的工作报告,视察了生产队,针对个别单位管理不善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有的生产队请他们当参谋,积极扶持中青年干部工作。原第二生产队党支部书记赵永祥,看到队班子有不团结的苗头,就主动帮助解决;麦收时听说场院有压力也主动到场院传授管理经验。基建公司年近七旬的离休干部孙森离休不离岗,向青年干部传授业务知识。1982年初到贯彻办协助领导工作。他不怕得罪人,一丝不苟,秉公办案,在经打中查处经济案件十余起,其中千元以上的案件四起,被场党委授予“永当尖兵,再做贡献”的光荣称号,1983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老干部离退休以后仍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周围的群众。各党支部都为离退休干部党员建立了联系户制度,每个人负责本栋房的群众工作、如思想工作、治安工作等。促进了安定团结,调动了群众建设两个文明的积极性。四队离退休干部主动成立“纪律检查监督个组”这个队党员、干部自觉地接受检查,党风正派;被管局评为整顿党风的先进单位;离休老干部卜继贤,对本栋房一对经常口角吵架、闹离婚的夫妻多次进行耐心调解,终于使他们重归于好。在治脏和义务植树活动中,许多离退休老干部带头参加,离休老干部焦黄甫同志,不但把自己门前清扫干净,还经常把本栋房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看到别人乱倒垃圾,就主动做工作。
(三)青少年的帮教作用。应团组织和学校的邀请,全场有七名离休干部担任了校外辅导员,每当“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到来时,他们就到学校和生产队传授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勉励青少年勤奋学习、不断进步。在培养教育革命后代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二队有个离休干部,一次发现儿子有偷摸行窃现象,就严厉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主动向派出所做了汇报,协助领导及时破获了这起盗窃案。十七队一个打架斗殴的后进青年,在离休干部韩子良的耐心帮助和关怀下,成为“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受到管局和农场团委的表扬。
(四)艰苦奋斗的模范作用。八队王延岭同志,虽已七十多岁,离休后志不减,坚持为党做贡献,春天他坚持编筐窝篓,雨天修桥铺路,夏锄时到田间锄草,麦收到场院扬场、坐囤。几年来,他无代价的为队编了一百一十多个土篮和抬筐,被场党委授予“建场功臣永葆青春”的光荣称号。原二分场张凤祥同志离休以来,先后为生产队里做了五百五十根刀把。1981年春植树,带老伴上山七天栽了二千一百多棵松树,从不要报酬,被农场党委授予“朝阳山下的不老松”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