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医疗卫生单位

第二节 医疗卫生单位



  职工医院:  
  1961年,医务所扩大,改为七星泡卫生院,分设外科、内科(眼牙科)、注射室、化验室、手术室、X光室。行政卫生人员增至40人。其中:医生10人、护士12人,助产士3人;接生员4人,化验室1人,调剂室4人,药剂士1人,增设了住院部,20张床位。
  1966年6月1日,嫩江劳改分局决定在我场东山(现副业队)成立嫩江劳改分局新生医院七星泡分院。  
  1969年,犯人撤走,嫩江新生医院七星泡分院移交给七星泡农场。同年,七星泡卫生所更名为七星泡职工医院,在场部设立门诊部,新生分院设住院部,1973年住院部搬至现医院道南家属住房,门诊部设在现职工医院住院部处。
  1977年,新建门诊部,面积为800平方米,原来的门诊部扩建为住院部;安装了锅炉等取暖设备,取代了火墙、火炉。
  职工医院拥有建筑面积2,140平方米,行政卫生人员97人,科室设置比较齐全,拥有较先进的化验检查设备,能够检查治疗比较难的疫病,抢救危急性病人。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较前期有很大的提高。
  外科方面,建场初期到1970年,以笪祖德为首的有刘长荣等医师就能开展上下肢手术,胃吻合术、肝吻合术,修肺术、胆、脾脏摘除术。妇产科方面可做子宫外孕,剖腹产手术。1970年以后)由于一些老同先后调:走,医院外科曾一度停顿。1980年以后,先后派出陈永铭、苏立明二人到外地学习骨外科手术,使一度停顿的外科又开始工作起来,肾切除术,动脉血管吻合术、胸部手术,这些难度较大的手术也都能按上级要求的标准成功的做下来。
  内科方面,疑难病症的诊断,危急病症的抢救有了比较高的成功率,特别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965年至1969年,以于立滨为首的出血热防治小组,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摸索出一套成功的治疗经验。于立滨写出了《出血热八年的观察》,小组成员笪祖德写出了《中草药治疗出血热的疗效观察》,发表在《黑龙江医刊》上,他们的治疗小组对出血热的防治,走过了从蒙昧初步认识到比较成熟的治疗三个阶段,在我地区是颇有盛名的。笪祖德被吸收为省出血热协作组成员,在我省颇有名望,曾随省代表团到南方各省、市参观、考察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
  检验科方面:从开展一般性检验发展到能进行四大常规性化验,肝功能测定,钾、钠、钙、氯的测定,血型检查。1980年开始了抗Q类风湿


测定。
  五官科方面:80年代由牛岱主持五官科工作,能做紫、白桃体摘除手术,鼻腔手术。后有张大文大夫能做叉齿镶复手术。最近几年,只能治疗眼外科疾病,做拔牙手术。
  护理方面:通过送外地学习培训等手段,培养起一支过硬的护理队伍。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大有提高,特别是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率达800%以上,静注静点,小儿头皮针等均比较熟练,并能做颈动脉穿刺。  
  基层医务室、卫生所:
  三场合并时,有三个卫生所,医务人员总计有20余人,医疗水平较低,1961年,场部卫生所扩大为卫生院,分场成立卫生所,生产队建立卫生室。
  每个劳改大队都设有犯人卫生所和病监,犯人撤走后,犯人卫生所与分场卫生所合并。分场卫生所配3—5人,生产队卫生所配1—2人,比较大型的生产队配2—3人。
  1980年撤销分场,分场卫生所与所在生产队卫生所合并,归生产队领导。  
  1985年,隶属劳改局领导,犯人进场,成立了两个劳改大队,每个劳改大队都设犯人卫生所,二大队设立犯人病监。
  计划生育办公室:  
  1964年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1981年卫生科设计划生育办公室,由关福库同志负责。
  卫生防疫站:
  1981年在卫生科设卫生防疫站办公室,由关福库负责,具体工作由医院负责,同时负责改水工作。   职工医院科室设置一览表


历年医院领导人更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