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

第五节 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



  1957年,为了加强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成立了防疫委员会,由场长王书春任主任,卫生所长兰日生任副主任,宋万仁等五人任委员,深入到各分场宣传防治克山病和其他疾病。1960年,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当时主要是以打扫卫生清除垃圾为主要目的。
  “文化大革命”前期,爱国卫生运动一度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直到1974年,场发7号文件,宣布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刘玉删为主任,杨喜栓和秦英枝为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并发出了《关于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月》的通知。
  1975年,号召广大职工、家属养成“五要”(有病快治要早报,生吃水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病人粪便要消毒,消灭蚊蝇要彻底)、“四勤”(勤洗手、勤擦身、理发,勤洗工作服、被褥,勤换工作服)“三不”(不随地大小便,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的良好卫生习惯。各单位要抓紧开展“五有”即(人有厕所,猪羊有圈,牛马有舍,鸡鸭有架,水井有台有盖)建设。坚持“三勤”(即勤起、勤垫,勤扫)制度。健全积肥“三专”即(专人、专马、专车)队伍。落实“两管、五改”即:—(管水、管粪,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规划。每年春、秋两季,对各单位进行检查。从此使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化、制度化。
  1982年,在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五讲四美”以治理脏、乱、差为中心,整修家属区道路50余条,清除垃圾堆,道旁植树绿化,家属的围栏、仓库、猪圈一条线。1984年,为保持家属区的清洁,场部成立环卫队,负责清除家属区的垃圾。保护路面,由场居民委员会领导,同年对家属各户组织检查评比,对卫生好的发光荣牌,卫生不好的限期改正,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在群众中形成。
  地方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大骨节、甲状腺肿大等。传染病主要有:菌痢、腥红热、百日咳、流感等。
  流行性出血热:1958年调查,格球山一个点,就有20人发病,死亡5人,死亡率25%。1959年至1960年1月份全场发病者268人,死亡7人,死亡率约为2.6%。1964年,流行性出血热来势猛,发病急,死亡快,10月份有12人发病,11月份19天就有30人发病,死亡4人,死亡率率9.5%。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症:1960年普查:仅11分场,儿童患此症者约占一半以上。1981年,全场普查:16,973人受检,有1,031人发病,发病率7.49%。
  克山病:属重症地方病,死亡率高达95%以上。1962年进行两次全场范围的克山病普查。第一次普查结果:13,083人受检,有331人发病,其中:病型36人,疑似型161人,潜在型112人。第二次普查2,555人受检,“4人发病。其中:病型“人,疑似型73人,潜在型66人。
  大骨节病:1981年普查,全场16,978人受检,1,911人发病,治疗1,316人,发病率为11.2%。治疗率78.9%。1958年11月,嫩江县防疫站来人传授防病知识。1959年,中央科学院流行性地方病研究所的技术人员来场,结合研究工作,给医务人员讲课。从此,医务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才有了初步的认识。1965年,场部卫生院成立了以于立滨、笪祖德为主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攻关小组。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出血热,总结出了比较成熟的诊断防治经验。
  1960年1月18日,场党委发出了“关于加强出血热防治的指示”,在场部卫生所成立了防治指挥部,及各种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为全面防治大骨节病,1981年成立改水办公室,地点在卫生科,由卫生科副科长关福库负责日常工作。同年,改水办公室对全场66眼机井,六眼大口并的水质取样到齐齐哈尔昂昂溪地质局水文大队进行化验,结果是:三氧化铁、二氧化铁的含量偏高,而人体所需的碘、钙的含量偏低,是致大骨节病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种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改饮用水的海沙过滤。1981年从山东龙口县运回海沙30吨,饮用水经过海沙的过滤,以吸收海沙中含人体需要的化学成份,滤去水中杂质,一举两得。    
  改变日常粮食供应。从1981年开始,每年从外地换回一部分:大米、玉米面、大


子、小米等粮食、改变过去农场单一食用面粉的习惯,增加了其它营养质。
  药物治疗。根据九三农管局《关于落实“黑龙江省全面控制黑河地区大骨节病联合攻关方案”的实施方案》的精神,成立了服硒防治大骨节病的领导小组,副场长于文任组长,关福库(卫生科副科长)王新皎(团委书记)刘玉发(教育科科长)苗和都(宣传部部长)4人为副组长,成员7人。全场3—16岁儿童普服亚硒酸钠,防治大骨节病。已基本上杜绝了白喉、回归热、伤寒、小儿麻痹症、克山病的发生,降低了其它疾病的发病率,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历年地方病、传染病发生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