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省以上英模事迹介绍

第二节 省以上英模事迹介绍






  王延岭,1913年5月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汉族,原籍山东省长清县六区王厅村。1947年3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怀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刻苦仇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战斗中不怕苦、不怕死,冲锋在前,先后四次荣立战功。
  1952年,王延岭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农场,投身到农场的开发和建设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工作。先后担任过仓库保管员,后勤队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
  他当保管员13年,倾吐了全部心血,仓库的每个角落里都有他流下的汗水,印着他辛勤劳动的足迹。生产大忙季节,他就把行李搬到仓库里,让他小儿子把三顿饭送到仓库,一天到晚吃住在仓库。白天在仓库、场院里劳动,晚上在仓库、场院周围巡视,防止国家财产遭受损失,经常通宵达旦,眼睛熬红了,身体瘦了,仍天天如此地工作着。一年365天从没有休过节假日。工作对他说没有份内份外之分,只要他看到有工作就主动去做。
  王延岭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从不马虎。任仓库保管员期间,从没错过一笔帐,差过一分钱。平时看到地上有个螺丝钉,一段麻经儿也要拾起保管好。
  王延岭是后勤队党支部副书记,分管加工厂、木工房。在别人眼里他是有职有权的。但是,他从不徇私情,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搞特殊。太工房有的人要帮助他打家具,他婉言谢绝了。有人给送礼,他都送回去了,他分管加工厂掌握着饲料销售大权,有熟人找到他,想多买几袋草籽,猪饲料,他从不答应。一次他的老伴要买几袋饲料,他把老伴劝回去。他说:后门不能开,我们也不搞特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王延岭对自己的生活不搞特殊,严格要求自己,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把关心教育青年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次一个下乡青年扁桃体发炎,高烧四十多度,他得知以后,马上把这个知青接到自己家中,寻医找药,护理治病。后来又亲自找车送到场部医院治疗,并抽空买了罐头等食品到医院探望。这位知青激动地说“王大爷,您就跟我的亲爹一样”。
  1973年,有一个后进青年,思想落后,工作消极,分到那个单位都不要。他就把这个青年要来分配在自己主管的加工厂,主动找其谈心,谈理想,谈前途,使其提高了思想觉悟,进步很快,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王延岭同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受到全场干部职工的好评,先后八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共产党员,四次出席了农场总局和省的劳动模范大会,群众称他是“一辈子做好事的人”。是“革命的不老松”。1974年11月24日农场授予他“一心为公的红管家”的光荣称号。1975年6月12日农场党委下发了42号文件,号召全场干部职工向王延岭学习。现在,王延岭虽以离休,仍然关心农场的工作,继续发挥余热。



  夏占国,男,汉族,1919年7月21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一个雇农家庭。1945年8月参加革命。1948年1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良种站指导员。1979年离休。
  夏占国在工作中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别人。1964年他调任良种站副站长。当时生产经费紧缺,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开支,他就带领职工自己动手制造小农具,起早贪黑,带病工作,一年就制造各种小农具3,000余件,并就地取材自盖一栋234平方米的牛舍,使生产上的困难基本解决,为农场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1971年,夏占国任良种站政治指导员,他即抓职工的思想教育,又抓生产,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是废寝忘食,当时大批知青来场,他就常年和青年们生活在一起,开展谈心活动,了解青年的思想,关心青年的生活。有一次,一个青年生病,夏占国同志闻听后,深夜到宿舍探望,说服其好好养病,使青年深受感动。
  夏占国对同志,对青年政治上关心其成长,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可他自己常常是带病坚持工作。1972年农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夏占国起早贪黑地深入到田间了解灾情,制定抗灾措施,因劳累过度引起旧病复发,可他一声不吭,仍继续带病战斗在抗灾第一线,在他和全站同志的努力下,终于取得了抗灾的胜利。
  1979年,夏占国离休了。可是,他离休不离岗,仍继续工作,参加种实验田;玉米1.2亩,大豆0.62亩,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到秋后共产玉米2000斤,大豆230斤。
  夏占国多次被评为农场五好干部,劳动模范,九三农管局劳模,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党员。1973年1月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9年被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树立为劳动模范标兵。



  姜和,男,汉族,原籍山东省文登县,1928年8月12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三家区小榆树一个贫农家庭。1946年3月参加革命,1948年12月18日被批准为予备党员。1949年6月28日转为正式党员。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曾历任警卫员、管理员、派出所所长,党总支书记,武装部部长,基建公司副经理等职。1985年6月26日离休。
  1958年,姜和担任派出所所长,他工作兢兢业业,严肃认真。有一次,姜和到邮局发现一名刑满就业农工在邮包裹时左顾右盼,神色慌张,行为可疑,他立即上前盘问,经过教育,农工交待了自己的偷盗事实。当年全场共发生各种刑事案件11起,破获11起,破案率达100%,1959年又是破案率100%,达到了无冤案,无积案,受到上级的表扬,姜和被评为县、地、省三级政法战线先进工作者。1958年10月光荣地出席了省政法战线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9年5月,又被评为全国政法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并光荣出席了全国政法战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姜和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而是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论到那个单位,不论什么职务,只要工作需要,他都愉快地接受任务,并认真做好工作,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从1977年到1985年,他年年被评为场劳模,多次被评为九三农管局模范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党员,治安积极分子。



  甘平忠,男,汉族,1949年2月生人,原籍江苏省东洲市。1969年3月7日,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市下乡到北大荒,投身到农场的建设中。曾先后任副连长、指导员、一分场副主任、科长。  
  甘平忠来到农场以后,虚心向广大工人和干部学习,努力掌握生产技术,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1970年3月甘平忠被任命为一分场一队副队长,为了掌握生产技术,搞好生产,拜老同志为师,春天学习播种,夏天学习田间管理,秋天学习收获。麦收时为了掌握全队各地块小麦成熟情况,利用早晚的时间,对全队所有的地块全部检查一遍,早晨一身露水,中午头顶烈日,全然不顾,坚持检查,使自己终于从一个无所知的知青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生产队管理干部。  
  甘平忠不但自己要求进步,而且热心帮助周围的同志,特别是后进的同志。连里有一位同志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政治上不要求进步,工作上吊儿郎当。由于不严格要求自己犯了较严重的错误,谁也不愿接近他。甘平忠就主动接近他,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思想上热心的帮助他,终于使这位同志有了显著的转变。
  甘平忠到边疆以来,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多次被评为场,九三农管局,总局劳动模范,模范党员,两次评为黑龙江省知青积极分子。197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模;并光荣出席了黑龙江省劳模代表大会。1978年又被评为九三农管局劳动模范标兵。



  李春华,女,汉族,1946年7月生人,原籍辽宁省建平县、1962年毕业于龙江县师范学校。1969年调来农场工作,一直战斗在教育战线。
  李春华先后在5队、8队小学任过教师。1979年调到水利队小学校,任校长兼班主任。她教过数学、语文,也教过音乐、体育,不论教什么,都认真地去教,从不马虎、在班级工作中,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全面负责,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  
  1981年了月1日,李春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更是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她所在的水利队小学校,有49.7%的学生家长是继父或继母。这些学生在家庭中地位低下,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她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兼班主任,对这些学生总是给予照顾,使她们受到母爱的温暖,学生衣永军是个有名的淘气包,家长放弃不管,衣、食、住无人过问,一次衣永军有病,高烧到39度多,家长也不让在家休息。李老师发现后,就让他坐在火墙边,每天带他到卫生所打针吃药,使他的病很快好转。一天放学后,别人都回家了,他还坐在教室里不走,经询问李老师才知道是裤子刮破了,怕挨打不敢回家,李老师拿来针线给她把裤子缝好。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衣永军的家长深受感动,他的母亲激动地说:“你比我这当妈的还关心他,今后我再也不能啥都不管了,都推给你了。”李春华就是这样关心学生,教育学生,使“淘气包”光荣加入了少先队,成为班级工作的骨干。
  李春华不但管三尺门里,又管三尺门外。在平时工作中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次,她发现一个女同学情绪反常,就马上找这个女同学谈心,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终于使其将埋在心底,连母亲都没说的心里话都讲了出来。原来是这个女同学被一个刑满留场就业的农工奸污,既羞又怕,一直不敢对别人说。李老师知道内情以后,马上报告了公安机关,使罪犯及时落入法网,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并找来几个同学主动和这个女同学交朋友,关心她的学习、进步。可是,这个女同学的继父经常打她,骂她,一次,其继父到学校不容分说拉起就走,李老师一看情形不对头,随后就赶到这个女生的家里,正赶上其继父把她打在泥坑里,就跑上去阻止,并对其继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其继父蛮横地说:“你也管的太宽了,也没打你家的孩子……”。李老师并没有退却,而是坚定地说:“这是我的学生,我就是要管”。事后又反映到有关部门,对这女生的继父进行批评教育,终于使其认识了错误,改变了态度。
  李春华还每天往学校挑水,烧开水给学生喝,因工人生病,学校的厕所满了也无人掏,她就从家里拿来锹、镐,把厕所打扫的千千净净。她处处牺牲自己,关心学生,经常把学习差的学生找到家里补课,有时人多,她爱人、孩子连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有时饭都没做完,学生就来了,她就先给学生补课,然后再做饭,她还带领其它教师自己动手修理教室,以减少学校的经费开支。
  李春华在工作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次被评为农场的先进集体,两次被评为九三管局先进集体。1984年又被评为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先进集体。她教过的班级,学生合格率都在90%以上,受到群众的好评。从1979年到1985年,年年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1982年省政府又授予“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的先进教师称号;1983年由《人民日报》《文汇报》等七家报社联合举办的“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名字上了《人民日报》;1984年被评为总局先进个人;1985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受到省政府的奖励。黑龙江省司法厅给记二等功一次,并评为司法部“先进个人”。光荣地出席了司法部召开的“双先”代表大会。



  董瑞贤,女,汉族,原籍黑龙江省嫩江县海江公社。1938年6月生。1957年7月参加工作。1957年12月调到农场,分配在场直小学工作。28年来,董瑞贤一直战斗在教育战线,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现任七星泡农场职业高中党支部书记。
  董瑞贤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母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学生来说,她既是老师,更胜慈母。一年级班里有一个叫袁喜生的学生,患有小便失禁症,经常尿在裤子里。董老师发现后,及时地进行家访,了解到了具体情况,对此生格外照顾,冬天里天气寒冷,董老师就让她坐在靠火墙比较暖和的地方,课间叫别的同学领着他上厕所,使其免受痛苦。学生刘爱国,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行走困难,学校包场演电影,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向影院走去,他却干着急,董老师看到后,就背起他向电影院走去,以后每当演电影和集体活动,董老师就背着他一起去,使他能和同学们一样享受到欢乐;
  小孩子经常打闹,不小心撕坏了衣服和掉了扣子,董老师就准备了针线,给他(她)们把撕坏的衣服补好,撕掉的扣子钉好。冬天来了,天气寒冷,小学生不会穿大衣,戴口罩,董老师就提前来到学校,给他们脱下大衣,摘下口罩和围巾,放学时又一一给穿好,围严,以免冻坏。
  在日常生活中,董老师像慈母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着学生,更象一名辛勤的园丁,教育孩子们学知识,学文化,长大成材。
  在智育教育中,董瑞贤独具匠心,刻苦钻研教材内容,反复推敲教学内容和动作,把无影、无形的死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其形象化。如在教刚入学的学生学数学1、2、3、4、5……时,她就根据字形把“1”用小棍表示,“2”用鸭子表示,“3”用耳朵表示,念成小棍1、鸭子2、耳朵3等,使抽象的阿拉伯数字与常见物结合变得形象起来,使学生学起来容易记住,也便于掌握。
  董瑞贤就是这样一心一意地将全部精力用在孩子们的身上,起早贪晚地给学生补课,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家长们普遍反映说:“将孩子交给董老师我们放心。
  1980年12月,董瑞贤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董瑞贤多次被评为农场,九三农管局劳动模范,模范工作者,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1982年被评为中央农垦部优秀教师。



  石晓明,女,汉族,原籍陕西省兰田县焦岱公社赵家


大队。1978年参加工作,曾任9队麦场女班班长。
  石晓明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负责,能认真完成生产队领导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她带领女班的12名工人负责全队春天选种、拌种,秋天清粮任务,劳动量大,任务重,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几个小时。但她们从不喊累,扬场平均班效达80吨,最高达l00吨,在全场麦场工作效率中为最高。她本人曾多次被评为农场、九三农管局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受到农场、管局的奖励。
  石晓明又是队工会兼职干部,她带领工会送温暖小组长年为退休老工人送温暖,帮助长年住院的老工人拆洗被褥,帮助有困难的家庭买粮、担水、打扫院子,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她被评为九三局文明礼貌月活动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农场总局优秀女工干部。193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