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二篇 经济
经济
篇下序
1986—2000年,农场的经济主要特点是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转变及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所有制来说,由单一的国有,向集体、私有、个体的多元化方向迈出了很大一步;从类别上说,由单一的农业和小型工副业,向农业、工业、非国有经济三分天下的方向发展。综合说,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
组成经济基础的结构,有农业(包括农机和农机修理业,种子和种子加工业)、林业、畜牧业、工业、建筑业、水利、渔业、电力、通信、运输、粮食销售、物资供应、非国有经济(私营商业、服务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和三个经济管理部门:计财、劳资、审计。
从农场15年总的经济成果来看,是盈利的;但由于社会负担重,流通和财务管理领域松弛,加之天灾人祸,农场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负债经营状态。临近20世纪末,由于粮食市场买方市场形成,这种负债经营弱点更加突出,给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15年里,农场一直探索打破经济发展的单一性格局,因为只靠农业的发展是有限的,所以想加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像对粮油加工厂的多次改造和一系列保护政策;1989年投资500 多万元建立的乳粉厂;对综合加工厂的补贴保护;中期建立的饲料厂;后期建立的草粕厂,都是稳农强工,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重大举措,但都收效甚微。最后除电力、通信外都是靠解体、转制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农场的优势依然在农业,地多人少、机械化程度高。15年来,丰收盈利年头较多,减产亏损年份少。但由于在发展家庭农场上多次“翻烧饼”,农机卖来卖去,再加上管理上的“跑、冒、滴、漏”也造成了一定损失。农业的“四到户”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关系的协调合理性,仍是今后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家庭农场能否名副其实,是农垦系统共性问题。
总之,15年中,七星泡农场的经济在市场风云中求发展,但道路坎坷,经济实力脆弱。若论对国家贡献,仍是农垦系统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