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子培育
第二节 种子培育
农场生产用种主要是引进优良品种,经筛选符合本地区种植后进行繁育和推广。种子来源主要是从克山科研所、北安科研所、九三科研所、黑河科研所、省农科院、东北农大等引进的品种,通过品种区域试验选择优良品种向种植单位推广。
从1986年至1992年小麦品种主要以新克旱九号(80—179 )为主,该品种产量高,但品质较差,不适应市场需求。1993年农场种子公司引进了新品种克丰六号(克90—514 ),它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小麦研究所采用常规育种方法,经多年精心培育而成的,它品质优良、产量高,经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中筋小麦标准。为增加数量、扩大种植面积,当年1o月种子公司带75公斤到云南省元谋县繁育。1994年春,繁回3.5 吨。1994年在种子公司大面积繁殖,给公司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种子公司当年盈利150 万元,职均收入3 万元。为以后的优质麦引进、繁育、推广提供了经验,为优质麦生产奠定了基础。该品种在农场连续推广多年,经济效益比较显著,深受种植户的欢迎。
1995年在部分种子队种植克丰六号。按种子标准生产。1996年各生产队开始大面积种植。1O月引进南繁龙94—4083、龙94—4081,还从部队农场引进龙麦19,使得农场优质麦面积逐年增加,到1997年全场优质麦面积达到50%以上。
从1998年起种子公司又先后推出九三93—3U92,高产强筋小麦龙94—4083、龙94—4081等品种。其中龙94—4083数量达100 吨,并且当年种子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12元。当年种子加工厂加工九三93—3U92,1300吨。1999年全场九三93—3U92种植面积达到40%以上。同年,由于北方小麦品质差,不适应市场需求,国家不再保护价收购,为适应新形势,抢占市场,必须向优质品种方向发展。农场2000年扩大高产强筋小麦龙94—4083种植面积,同时还引进种植加拿大优质强筋小麦野猫、格来尼。2000年全场优质麦种面积达到100%,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年种子公司先后扩繁了优质小麦品种九三NF—134 、龙96—6239、龙辐97—0189、克95R —498 等,还从东北农业大学引进了东农7742,使种子公司真正成为多品种优质麦繁育推广基地。
为了缩短新品种的繁育周期,种子公司从1992年10月至2000年10月,连续8 次到云南元谋繁育小麦及大豆新品种,利用云南的气候优势增加优良品种的繁殖代数。每年10月把种子邮去,来年春播前把种子发回来。综合性状表现比较好的南繁品种有:1993年克丰六号(克90—514 ),1996年龙麦26(龙94—4083),1999年龙96—6239、龙908569. 农场还投资100 多万元,与九三种子公司等单位合作南繁加拿大优良品种格来尼4000亩。2000年龙97—0189发往云南2.99吨种子,繁育665 亩。
大豆品种根据北方积温低以及早霜的特点,1987年引进极早熟品种北丰3 号,1988年到1989年大豆主栽黑河5 号、北丰3 号,1993年引进九三89—24为搭配品种。1995年引进北丰10号(北交87—8 ),北丰11号(北交87—9 ),北交93—95,北93—310 ,北92—28,黑交92—1544,黑交92—1526,黑河94—47,九三94—9 等,品种丰产性好,适宜农场种植。其中北丰11号、黑交92—1526、黑交92—1544、北疆95—171 已成为农场大豆主栽品种。1999年又相继引入北交95—2 、北疆95—171 、黑河95—750 、96—1162、96—1007、黑交95—812 等品种。2000年又与东北农业大学、克山所建立大豆联合体,从东北农业大学引入14个大豆品种,克山所引人5 个品种,九三所15个品种,黑河所、北安所引入15个品种。目前种子公司具有一定数量的大豆品种有高产品种:北交95—2 ,北疆95—171 ,黑河95—750 ,黑交95—812 ,黑河96—1162,黑交94—1102,黑河1030,九三95—88. 双高品种(高脂肪、高蛋白):北交95—168 ,东农44. 极早熟品种:丰收23、北疆1 号、黑河94—147.特色品种黑豆、小粒黄。
由于加强了种子管理,贯彻实施种子法,1994年全场范围内杜绝了乱引、乱繁现象。种子公司为提高和加强种子管理,先后选拔素质好、业务知识强的人员到外地进一步学习培训,强化种子管理力度,全体业务人员持证上岗,促使种子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化、科学化。
为确保种子产业化正常运行,公司加强了种子市场管理,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一律不准从事种子生产和经营。种子生产部门严格依照种子生产技术要求生产,严禁乱引乱繁。1996年种子公司与第六生产队合并扩大种植面积,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种子统繁、统留、统管、统一供种的种子产业化步伐。为了实现规模经营,农场专门为种子公司设了5 个种子种植队,即:五队、十二队、二十四队、十四队、十九队。种子公司与种子队签订合同,从种、管、收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由专业种子管理员负责,进行规范化管理。
1996年以前各生产队小麦、大豆品种都由自己选留。由于晒场条件差,收获混乱,使品种混杂,各项指标达不到种子标准。
为了实现种子产业化的目标,1996年农场投入600 万元,兴建加工能力3 吨/小时的种子加工厂一座。该厂工艺先进,布局合理,并同时建设了储备系统,配置电脑测温系统,包括建筑面积600 平方米、容量2000吨的砖瓦结构库房一座,300 吨金属种子仓8 座,100 吨暂存仓2 座,50吨缓苏仓3 座,并打水泥晒面5000平方米。1998年又打水泥晒面5000平方米,建700平方米库房一座。具备储存5000吨种子能力,同时兴建300 平方米种子检验室一栋。2000年农场又投资20万元,对种子加工机械进行改造,使加工能力提高到5 吨/小时,并增加了分级筛机械,实行种子分级,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实现了加工、检测、储存一体化,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集中加工种子过程中,种子公司制定了严密的技术措施,检验人员跟班作业,每2 小时进行抽样检测一次,每24吨一个混合样品,并有详细的检测记录。在检测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加工机械,确保加工质量,获选后的种子经过包衣、拌药、定量包装成品。为方便用种单位并在包装袋上挂牌,注明品种、数量、芽率、净度、纯度、水份、千粒重、播量等。种子包衣处理,提高了种子的科技含量,加大了种子商品化力度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豆选种效率,1998年公司在哈尔滨购进两台精选机。每小时精选豆种1.5 吨,日精选豆种30吨,从而结束了人工选种的历史。甜菜、玉米、油菜种子由上级种子部门统一供种,由种子公司拌药后经销给种植户。
1993年开始,种子公司先后接收了14名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种子计划管理、检验、种子经营、农业科研等项工作。真正做到了“科技兴农、种子先行”,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从传统的服务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营渠道不断扩大,积极开拓市场,寻找客户,扩大种子外销量。先后在海拉尔、大杨树、讷河等地销售良种。1996年外销种子800 多吨,1998年外销达2000多吨,1999年外销17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