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业科研

第三节 农业科研



  1963年成立原种场后,农场非常重视科研工作,陆续成立了试验区、种子检验室、土壤化验室。使农场农业生产在依靠科技的基础上,取得了丰产丰收。
  一、土壤化验
  1986年土壤化验室共有技术人员5 人,主要负责全场土壤养分测定,指导农场科学施肥,同时为农业科研提供各种土壤资料,1987年因土壤化验负责人任国祥退休,技术力量不足,再加之农场体制改革,化验室停办。1990年根据总局的指示精神,配合因土施肥的需要,总局计划投资10万元,重新组建土壤化验室,由在东北农业大学学习二年土壤化验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李平任负责人。化验室有化验员4 人,主要进行土壤有机质、PH值、速效P 、速效K 、速效N 、全N 、全P 和土壤含水量等项目测定。该化验室是九三分局嫩江、嫩北、建边、山河、七星泡农场北部五场中心化验室。但由于种种原因,仅进行了两年工作。1993年农场机构改革,科研站改为种子公司,农场不再拨化验经费,化验室再度停办。
  二、种子检验
  种子检验室1986年至1995年主要负责全场种子常规项目的测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全场留种田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为适应种子市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接轨,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GB/T3543.13543.7.1995年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并于1996年6 月1 日实施。同年农场由原来土箱发芽改用砂盘作发芽试验。发芽试验是确定种子质量的重要标准,是保证作物田间出苗率的基础。1999年开始改变过去的出芽判断为幼苗判断,也就是幼苗鉴定,即正常幼苗数、不正常幼苗数、死种子、新鲜不发芽,以正常幼苗数计算发芽率,提高了发芽的准确性。改变了过去室内发芽率高于田间出苗率的弊端,使室内发芽率更接近田间实际出苗率。种子检验室共有检验员5 人,全部受过专业培训,都持有检验员证书,为公司专职检验员。检测项目有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种子生活力、生命力、种子纯度、净度、千粒重、种子水份的测定等。1996年兴建种子加工厂,全场实行统一供种,检验室又增加新项目,对种子加工厂生产的种子进行质量检验,他们昼夜跟班作业,定时检测,并保留样品,确保种子加工厂生产出的种子全部达到良种标准。
  三、科学试验
  1986年试验区有技术人员8 人,主要进行小麦、大豆品种鉴定试验。植保、肥料、耕作、栽培试验,承担总局、九三分局的试验课题。试验区每年从育种单位克山科研所、九三科研所、北安、黑河、东北农业大学及周边农场引进大量的新品种进行鉴定生产和区域试验,从中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高倍繁殖,同时进行生产栽培试验,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针对生产中出现的耕作、肥料、栽培等技术问题,反复进行田间试验,总结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技术措施,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理论保证。1992年从黑龙江省农业科研所克山小麦育种所新引入的15个品系中,选出了高产、质佳、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系克90—514(后命名为克丰六号),该品系引入时只有0.25公斤,经过1992—1993年两年试验、繁殖,1993年收获75公斤,为种子公司南繁保证了种源。1993年以后,又对该品系进行栽培、肥料等各项试验,1994年该品种推向市场时,各项技术措施也已成熟,为种子公司销售种子、用种单位种植种子提供了技术保障。1997年试验区正式命名为科研站,在原有试验项目的基础上,对小麦、大豆施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经过两年探索将化肥施用量降低,生育期追施叶面肥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将小麦由原来亩施纯肥量20斤(个别农场24斤)降到16斤,大豆由原来的亩施纯肥量20斤降至15斤,小麦、大豆仍然保持原来高肥量的产量水平。此项技术措施已在全场农业生产中应用,大大降低了用肥成本。1989年开始,各种微肥和叶面肥大量涌入市场,为指导种植户正确选择和使用叶面肥,科研站做了40余种微肥试验,将确有增产效果,并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微肥、叶面肥选出来,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农场在重视科技投入基础上,还注重人才的培养。1986年选送5 名同志分别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建三江职工中专学习专业知识,他们分别于1988年、1989年回场,充实了科研队伍。由于科研队伍实力强,1989年开始承担总局新技术、新农药引人试验,对从国外引人的新农药、新技术进行试验研究,为新农药、新技术在垦区和黑龙江省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特别是化学除草试验方面成绩显著。到2000年共完成总局试验课题126 项,试验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品种60余个,各种除草剂配方300 余个,试验作物包括小麦、大豆、油菜、甜菜、马铃薯。1993年推出乙草胺与豆黄隆混配播后苗前用于大豆田除草技术,该技术具有除草效果好,对作物安全、成本低等优点,1994年在垦区大面积应用,解决了当时大豆田严重草荒的问题。但由于乙草胺、豆黄隆在低温、高湿年份,特别是低洼地易产生药害。1995年以来又先后推出了禾耐斯、广灭灵、都尔、速收、宝收、赛克津等用于豆田播后苗前,播前混土、秋施,取代了豆黄隆、乙草胺。目前科研站试验成功的普施特、速收、广灭灵、阔草清、禾耐斯、都尔除草剂大豆田秋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垦区农业生产。在垦区推广的化学除草技术中,就有本场提供的化学除草配方。
  随着优质小麦、大豆品种的引入,怎样栽培才能保证优质麦、豆的品质,成为科研站新的试验课题。1998年开始进行优质麦豆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的优质小麦品种有龙麦26、龙96—6239、克95R —498 、东农7742、格来尼、野猫。大豆品种有东农44、北交95—168 等。由于粮食作物市场不景气,农场改变了种植结构,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科研站为适应农场的发展,增加了亚麻、白芸豆、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的品种、栽培、肥料、植保(除草、防病、防虫)试验项目。
  2000年科研站共有技术人员14人,有4 名自学获得农学本科学历,6 名大专毕业生,4 名中专毕业生。由于农场的重视,种子公司领导大力支持,农业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十几年来在国家级各类专业书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各级专业学会上获奖论文30余篇。
  四、航化作业
  1986—1988年由生产科负责航化作业,1989—2000年种子公司负责管理,其中1993年植保站负责一年。航化作业主要任务是负责小麦、大豆、甜菜、油菜等作物的叶面追肥,以及小麦防赤霉病、散黑穗病工作。根据预测预报,在虫害发生重的年份兼防虫害。主要防治粘虫、草地螟、大豆食心虫。1988年小麦大面积发生粘虫,危害严重的地块,虫口密度高达每平方米90头以上,用飞机喷施杀虫剂速灭丁、速克毙,使虫害得以控制,减少了损失。1995年、1998年大面积防治大豆食心虫,降低了虫食率,保证了大豆品质,提高了产量。施药区产量比未施药区增加15%,虫食率仅为0 —2.5%,对照区虫食率10—30%。
  1986—2000年航化作业面积近300 万亩,同时还为附近农场和部队农场追肥。1999年公司对飞机跑道和工作室、仓库进行维修和翻盖。
  随着科技含量不断加大,航化项目也相应增加,公司现已形成一支指挥作业井然有序、技术熟练的过硬队伍。
  1986—1992年每年盈利未超过10万元;1993年30万元;1994年150 万元;1995年70万元;1996年102 万元;1997年174 万元;1998年60万元;1999年87万元;2000年4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