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苗圃与温室
第三节 苗圃与温室
农场林业管理站从1970年开始采用大地育苗,由于这种育苗方法生长期长,苗木2 年以上才能出圃,成本高。1982年采用大棚落叶松育苗的新工艺,克服了大地育苗的不足,一年出圃且产苗量高,成活率高,生产状况一直很好,育苗面积达45公顷。1986—1987年,育苗面积为92亩,产苗量达400 万株,品种有:樟子松、落叶松、鱼鳞松、龙须柳、垂柳等,所产苗木自给有余,还外销其他农场。
1988—1992年,由于病虫害、经营管理等原因,使苗圃生产呈现“滑坡”趋势。苗圃年产苗量少,在30万左右,主要以大地育苗、扦插苗、换床苗为主。这期间育苗面积没有减少,总产苗量一直保持在200 万株。1993年,为给造林绿化和荒山绿化提供优质壮苗,按总局要求在九三分局建立一标准化的苗圃,地点设在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七星泡农场。总局投资6 万元在原有八栋塑料大棚的基础上购进了500 延长米的流水管道,12马力水泵一台,购置建造喷水用的深2 米、直径为20米的蓄水池一个。还聘请离休高级工程师刘长海为技术指导,林业技术员王春胜为助手,带领技术工人7 人,进行了落叶松苗木的培育工作和大地育苗工作。在育苗生产过程中,他们严格执行育苗技术规范,从扣棚、种子处理、土壤消毒、除草、病虫害防治、人工降雨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坚持标准化作业。1993年,通过了总局验收,年产苗量300 万株。同时由农场林业技术人员研究与实践的科研课题“落叶松大棚育苗技术”荣获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农垦总局推广运用。在这以后几年里,苗圃工作逐步达到了苗床标准化、降雨机械化、输水管道化、灭草化学化的育苗先进水平。1999年,农场苗圃被总局命名为分局中心苗圃,并投资12万元购进了八栋钢筋骨架大棚用于育苗生产。到2000年已发展到16栋大棚,育苗面积达400 亩。从1993—2000年,累计育苗1 541 亩,总产苗2368.77 万株。苗木品种有:落叶松、鱼鳞松、垂柳、榆树、杨树以及花灌木,不仅改变了全场造林绿化全部外购的局面,还满足了本场和其他用苗单位的需求。
针对农场初霜早,无霜期短,气候寒冷,草花开花迟而短,大多数花卉难以越冬的特点,1991年建立了一栋面积为120 平方米的玻璃温室,成立了花卉组,先后吸收了大中专毕业生6名,在栽培技术方面,他们不断创新和改进,引进和繁育30余种草花品种,有串红、串紫、蜘蛛花、大(小)丽花、千日红(紫)、三色瑾等。1995年又引进了五色草,每年用近6 万株苗在农场机关办公楼前建成六个五色草花坛和2 处模纹花坛。同时还给科研站、第十四生产队种植了五色草花坛。温室建成后,每年面向社会提供优质草本花卉苗木3 万余株,全部采用营养钵装植,成活率达100%。盆花1 000 余盆,品种有:杜鹃、月季、马蹄莲、仙客来、瓜叶菊、橡皮树等多种观花、观叶及盆景,每年都有外农场前来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