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建材生产

第五节 建材生产



  一、砖瓦
  1986年,由于场内基本建设的工程量不足,两个砖厂均不能达到满负荷生产状态,因此,农场决定两个砖厂合并。考虑到生产设备、生产能力、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情况,决定撤消东砖厂。10月份,东砖厂设备物资搬到西砖厂,合并后砖瓦厂由赵佳忠任厂长。
  合并后,东砖厂的制瓦设备搬到西砖厂再没有安装生产,设备闲置,从此结束了农场红瓦的生产历史。
  1990年随着农场住房制度的改革,开始鼓励职工自筹资金建设住房,对红砖的需求量增加,刺激了红砖的生产。红砖的年产量由1988年的不足50万块激增到1990年的420 万块。随后逐年递增,1993年红砖年生产量达到644 万块,连续三年年均增长15.3%。创15年砖产量的最高纪录。
  1995年农场按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场直地区禁止建设平房。1996年,生产队禁止建设平房。由于这一规定实施,限制了职工自建平房的速度,影响了对红砖的需求,砖产量每况愈下。
  1996年1 月份,根据农场总体改革方案的部署,决定对西砖厂进行拍卖,实行民有民营。经过资产评估、招标和竞标,原西砖厂厂长于占海以435852.64 元一举中标。1 月19日正式签订了资产转让合同,转让款分三年付清。
  砖厂转让实行民有民营后,原砖厂职工只有一小部分留下工作,大部分职工调到外单位或自谋职业。
  1994年以后,农场开始兴建职工住宅楼,由于砖厂的红砖质量不符合建楼标准,建楼所需红砖大量从齐齐哈尔和老莱等地购进。砖厂的红砖销售受很大影响,产量降到1998年的300 万块,且积压严重。
  1999年农场决定对砖厂进行资金扶持贷款,改造设备,提高红砖质量以达到建楼要求。8月15日农场主管工业的副场长赵佳忠携工业科、建委、砖厂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六人先后到鹤山农场砖厂和大西江农场砖厂参观技改情况。回场后,砖厂召开股东会议讨论技改问题未获通过。同时砖厂股东会讨论决定砖厂1999年开始停产。
                砖厂历年产量产值表
  表2—36


  
  注:产值为1990年不变价
  二、制材生产
  1982年建成投产的制材车间,原设计能力年加工制材4000立方米,但是从建成投产始终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最高年产量是1984年,制材量为1 961 立方米,尚不足设计能力的一半,最低的是1989年,年制材量只有267 立方米。
  1988年7 月份,木工厂归建筑公司,改为建筑公司木工队,其主要生产任务是满足建筑的木材制品的需求。制材产量不稳定。
  1998年国家提出封山育林,制材生产没有原木来源,因此停止了制材生产,现设备闲置。
               木工队历年家具制材产量表
  表2—37



  三、其它建材生产
  建筑公司为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从1997年开始逐年增加了钢窗、塑料门窗、铝合金门窗、空心楼板、水泥涵管等建材的生产项目。
  1997年新增加了水泥涵管生产项目,人工制作,年加工各种涵管395 节,产量较低,质量也不高。1997年12月,为提高涵管的质量和生产量,购进一台甩管机。
  随着农场楼房建设速度的加快及对门窗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公司于1997年引进钢窗生产技术,并于当年生产6500平方米应用于楼房建筑中。1998年还生产人行道板12万块。1998年又引进塑料门窗的生产加工技术和铝合金门窗生产技术,并于当年购进一套三点四位焊机等其它专门生产塑料门窗的机械设备。购进一台挤压成型机,专门生产空心楼板,填补了农场不能生产空心楼板的空白。1998年生产涵管754 节,钢窗2158平方米,塑料门窗4700平方米,空心楼板26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