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计划统计

第七节 计划统计



  一、计划统计人事更迭
               计划统计人事更迭表
  表2—74



  二、统计管理与发展
  1986年,农场的统计管理体制逐步由劳改局的体制向农场系统管理体制转变,以适应农垦系统的各种报表文件。1987年农场体制改革,取消了全场生产队统计,由会计兼任。通过一年运作,生产队会计、统计一人兼影响国民经济核算质量,弊病较多,统计资料严重丢失和间断。根据这一现象1988年恢复了生产队统计,同时修订和完善了各种统计核算记录、统计台账。补充了适应农场系统以及各部门需要的经济指标,使记录、报表、台账形成一体化。1989年重新修订了统计台账、原始记录,增加了报表种类,制定了统计目标管理办法,确定了目标管理主要内容。1994年根据农场统计核算的需要又增设了畜禽调查表、庭院经济统计台账和生产作业、消耗、费用汇总表。1986年以来一直坚持基层统计考核制度,实行持证上岗。1995年在统计系统又推行了“双考”制度,动态管理,择优上岗。
  1986年至2000年参加管局以上的统计学习、岗位培训和资格考核达171 人次。其中:1987年参加管局举办的统计员、助理统计师培训班45人;1990年参加全国统计资格考试28人;1990年参加中国统计学会举办的研讨会5 人;1991年参加全国统计资格考试21人;1995年参加管理局举办的统计初级资格考前培训23人;1996年参加总局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14人;2000年参加分局举办的微机培训班14人;参加总局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21人。
  1986年全场在职统计66人,其中有统计员职称的10人;有会计员职称的2 人;有助理会计师职称的1 人;无职称的53人,占80.3%。2000年在职统计50人,其中:有统计职称的33人;会计职称3 人;其它职称3 人;无职称11人,占22%。持证上岗率100%。统计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统计核算上,在1985年的基础上,根据农场体制改革的需要,对统计核算的有关记录和核算程序及方法,每年都进行修订补充,调整和完善。制定了“统计核算有关规定”。截止到2000年统计核算记录种类有:结算单、机车作业单、人力作业工分表、月份考勤表、粮食入场记录、粮食出场记录、主要物资进销存报告单、种肥出场(库)记录、种肥配置计划、月份职工出勤及工分汇总表、接斗车运单和生产作业、消耗、费用汇总表等12种。台账种类有:历史资料台账、庭院经济台账、综合台账和油料收(付)台账四种。综合台账从1998年起分局统一印制发放,台账中的内容及各项指标全分局一致。1995年制订了适应于农场核算要求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衔接规定”,理顺了会统之间核算范围以及有关责任,促进了全场的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三种核算的协调与统一。
  资料管理,从建场到2000年农场国民经济统计年报整理完毕,移交农场档案科永久性保存,定期统计报表长期保存,基层国民经济统计年报及有关资料,按资料管理要求在基层妥善保管。
  1986年以来统计部门承担了1992年的第三产业普查和1997年的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在两次重大普查中七星泡农场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有1 人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个人,1 人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1 人被评为总局先进个人。
  1986年到2000年七星泡农场统计科连续四届获得总局四年一次的状元杯。1 人连续4 年被评为总局先进个人。  统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见附表)
             历年工农业总产值统计表
  表2—75                              单位:万元


  
           现价社会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统计表
  表2-76                               单位:万元


  
             主要农作物产量与交售统计表
  表2—77                         单位:公顷、公斤、吨


  
               社会商品零售额统计表
  表2—78                              单位:万元


  
              主要机械设备拥有量统计表
  表2—79                           单位:台、辆、亩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表
  表2—80                               单位:万元


  
  三、计划项目
  
  1.农业生产计划
  1986—1994年,农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结合农场实际制定全场生产计划实施办法和具体措施。基层单位按照农场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制定本单位的年度生产计划和阶段、月份的生产计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1995年完全指令性计划变成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制。农场可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市场占有情况,扬长避短,选择适应区域特点的生产项目,不断壮大第三产业,活化了市场经济,促进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全面向前发展。
  2.项目投资计划
  (1)申请贷款项目
  1986年以来,在项目投资管理上一直采取先申报、见批复、再施工的办法进行运作。1986年至2000年申请管局以上贷款计划项目有:1991年农机具配置;1992年低产田改造,水库护坡加高,示范队建设;1993年购半链轨;1994年购免耕耙、半链轨,扩建兽医站、种猪基地;1995年购深松耙、中型耙、玉米青贮机;1996年购半链轨、苗圃设备,建种子加工厂;1997年2 万亩开荒项目,购重耙、深松机,种子加工厂补套,中低产田改造;1998年育苗大棚,中低产田改造;1999年粮食处理中心国家项目;2000年国家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省示范项目土地整理。
  (2)企业自筹投资项目计划
  农场提出项目投资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待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后可落实项目计划。项目实施竣工后由上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项目验收。1992年建一栋40户职工住宅楼;1993年两栋50户职工住宅楼;1994年建一栋60户职工住宅楼,公安局楼;1995年建交通楼(1996年竣工)、10栋小商业楼;1996年建小学楼(1997年竣工);1997年两栋综合南北商业楼,低压线路改造,水泥路;1998年建商贸城、医院楼、物资楼、客运楼;1999年建园丁楼、中学宿舍和体育馆。
  (3)场内小型及维修投资计划项目
  年内根据基层单位提交的建设项目和维修项目报告,计划部门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和投资布局进行综合平衡,然后报请农场党委会进行综合论证定项,最后确定投资项目,通过农场文件下发各基层单位。管理程序是报告、审批、预算、施工和验收等一系列程序。
            1991—1998年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投资表
        


  
           1997—199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