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 一、安全生产
农场在抓安全生产工作上,强化了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结合场情,开拓思路,以“包定挂”为核心,立足一个“全”字(即全面管理);强化一个“管”字(即管人、管物,以管人为中心);突出一个“严”字(即严格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落实一个“实”字(即真抓实干,不搞形式);实现一个“零”字(即实现安全指标为零)。
1.1986—1991年重点实施了“六五”工作法,做到“五个首先”、“五化”、“五看”、“五落实”、“五个正确处理”、“五个零指标”。五个首先是: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五化是:网络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五看是:看工作现场是否有不安全因素,看工作中是否有“三违”,看防护用品的穿戴、设备防护、物料堆放,看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看宣传教育面及对上级会议精神的落实及贯彻;五落实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计划、各项规章制度、措施落实,岗位目标落实,承包经济合同与安全指标落实,奖罚落实;五个正确处理是: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改革、安全与承包、安全与效率、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五个零指标:死亡率、重伤率、交通事故损失、火灾损失、锅炉爆炸为零。
2.1992—1996年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管安全”的原则,实行以责定标,以标定奖罚的“包定挂”管理系统。“包”是:主管领导包面,分管领导包片,业务部门包线,基层领导包班组,班组包工人。“定”是:定目标、定责任、定规章与措施、定奖罚。“挂”是:同工资和奖金挂钩,同评先进、提职、转干、评职称挂钩,同两个文明建设挂钩。
3.1996—2000年狠抓“八个强化”管理。①强化种、管、收三大生产季节的田间安全生产管理,做到了将安全生产规定贴到每台机械和车辆上;②强化晒场修理间机械、用电的安全管理;③强化基建施工、采沙、采石、野外作业管理,特科工必须持证上岗;④强化对用电设备的管理;⑤强化锅炉与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⑥强化交通的安全管理;⑦强化消防工作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消防法》,全面做好防火的预防工作;⑧强化临时工、个体户、私营及股份制企业人员的安全检查与管理。
4.制定了由场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下的安全综合管理网络。建立8 个责任体系,即:安全管理指导体系、行政安全监察体系、群众安全监督体系、基层安全工作体系、科技安全指导体系、宣传舆论体系、救灾工作体系、法制管理体系。成立安全组织机构40个,专兼职安全员542人。
5.制定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安全规章制度。1986年以来制定了各类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十条,即:场长安全生产责任制;副场长安全生产责任制;厂长、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机关科室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队长安全生产责任制;车间主任安全生产责任制;工长安全生产责任制;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职工安全生产责任制。
制定了安全规章制度与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十四项,即:安全防火规章制度;机动车辆安全行驶规章制度;安全用电管理规章制度;建筑安全施工规章制度;水暖工程、锅炉使用安全规程;司炉工人岗位规则;拖拉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剧毒农药安全使用规则;电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架子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晒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渔业作业安全规定;液化气罐使用管理规定;采运沙石的规章制度。
6.从1990年初,每年都要签订农场与各单位、单位与(车间)班组、(车间)班组与每个劳动者的三级安全生产责任状。在全面落实责任制的同时,不断加大宣传,贯彻《劳动法》、《黑龙江省安全管理条例》,开展每年一次的安全生产宣传周活动。以周促年,使劳动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七星泡农场在1990—2000年11月中,有10年被九三分局评为安全系统先进单位。
安全组织机构沿革表
表2—85
续表2—85
续表2—85
续表2—85
1986—2000年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统计表
表2—86
续表2—86
二、劳动保护
1986、1987年劳保按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标准发放执行,由单位将各工种人员名单,按工种的配备和使用年限,报劳资科审批,统一到物资科领取。
1988年农场兴办家庭农场后,绝大部分单位的劳动保护用品自行取消。但机关、事业单位及特殊工种的劳动者保护用品按黑龙护(1981)18号文件执行发放。
1995—2000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承包到位,转换机制,实行个体经营,劳动安全监督部门按照黑龙护(1981)18号文件的标准执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应由承包人购置,按发放规定发给操作者,以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