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环境概况

第二节 环境概况



  农场从1964年开始使用锅炉,有3 座锅炉房,修造厂2 台锅炉,机关1 台锅炉,汽车队3台锅炉。在1985年前逐渐进行了更新。1986—1990年农场锅炉有23蒸吨,大灶13个,茶炉3 个,用煤量为6500吨/年,烟尘排放量为42.8吨/年,废气排放量6116.5万标立方米/年,二氧化碳排放量0.51吨/年。工业用水为2 吨,其中乳品厂用水为1.5 万吨,总排废水量为1.6 万吨/年。有炉窑一座,年产红砖500 万块,燃煤300 吨,总排生活污水为21.9万吨。垃圾全年产生量为3756吨,垃圾清除率达80%。有两个固定噪声源,一个是木工厂,另一个是林业站。
  自然环境没有严重破坏,牧草产量为40—50公斤/亩。
  “八五”(1991—1995)期间,加大了集中供热面积,1991年农场从哈尔滨市购入21台0.1—0.2 吨的小锅炉给生产队,随着生产队的效益、体制、管理方式的变化逐渐都取消了。1992年投资100 余万元进行锅炉改造,新建一座锅炉房。农场有锅炉房3 个,23蒸吨。这期间燃煤8000吨/年,废气排放量为7528万标立方米/ 年,烟尘排放量为52.7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0.62吨/年。有砖窑一座,年生产红砖500 万块,燃煤300 吨。大灶23个,茶炉3 个,工业用水量为1.8 万吨/年,总排废水为1.44万吨/年。化学需氧量136.32吨/年。
  在“八五”期间,由于对“五荒”开发的误解,大量垦植牧草地和林地,有牧草地15.9万亩。森林覆盖率锐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时有冲刷沟206 条,黑土层以每年0.5 厘米的速度流失。
  “九五”(1996—2000)期间,由于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使供热面积骤增。1996年服务公司新增一台6 吨锅炉,加工厂更新一台4 吨锅炉,此时全场有9 台锅炉26蒸吨,年用煤量为9600吨,废气排放量为9033.6万标立方米/ 年,烟尘排放量63.22 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0.75吨/ 年。由于经营体制的改变使砖窑1996年转为个人经营,这时红砖产量为280 万块,燃煤量为180 吨。工业用水为1.6 万吨。废水排放量为1.2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为28.7吨,年产生活垃圾4400吨,垃圾清除率为100%,产生2880吨炉渣,全部用于烧砖,利用率100%。自来水人户率为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Ⅱ级标准。噪声白天小于70分贝,夜晚小于55分贝。人均绿地面积28平方米。
  此期间由于大面积开发“五荒”,可利用牧草地下降到13.7万亩,新旧防护林更替接不上茬,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地面自然调解能力降低。每年可流失79.96 万吨黑土,损失12.3万吨有机质,流失的氮、磷肥相当于全年施用化肥量的1 /3.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板结,环境污染严重。
  农场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1990年前只有一个兼职工作人员,对上进行报表。从1990年开始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教育、自然生态环境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执法、环境统计、环境监测等项工作。
  一、环境管理
  由环保科对全场的环境进行管理,1990年、1991年、1992年分别进行了污染源调查建档工作,1993年对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固体废物申报,实施总量控制。进行固体废物申报的单位有乳品厂、加工厂、生活服务公司、医院、砖厂。1994年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废水排放量申报,废水排放申报的单位有乳品厂。1997年对全场企事业进行了污染排放申报,实施总量控制。
  1993年建成烟尘控制区一处。1994年完成噪声标控制区一处。1995年对两控制区进行了完善,已实现“污染源一污染物一污染治理设施一排放”系列跟踪服务。
  在机构上,1992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由林业、草原、土地、环保、计划、建设、工商、水利、财务等部门组成,对农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审议和研讨。
  从1993年开始实施场长目标责任制,场长与分局局长签订环保目标责任状,农场与企业行政领导签订责任状分解指标,把此项工作作为年终考核指标进行奖罚。从1997年开始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精神文明一票否决权,建设项目第一审批权。1997年农场下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决定的补充》。农场成立了以场长为组长的建设项目审核小组,对全场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了“三同时”制度,即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使用。自1993年实施场长目标责任制以来,农场考核都名列分局之首。同时从1998年开始创建总局级环境保护模范小区工作。1999年9 月通过了总局环境保护模范小区验收小组的验收。2000年农场投资15万元对南北商业街进行了综合治理。加大绿化面积,人均占有绿地28平方米。
  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农场1994年建分局级东风自然保护区,1996年11月申请建立了总局级东风自然保护区,面积25000 亩,是淡水、湿地混合类型。1996年11月农场境内的科洛河也被批准为总局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750亩,是湿地保护类型。
  1994年农场被分局批准为分局级生态农业试点单位,并且编制了《生态农业规划》,当年农场编制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制定了基本农田管理办法,建立试点生态农业生产队23个。1996年11月被批准为总局级生态示范区。1997年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
  1996年11月编写了《七星泡农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并且通过了专家论证。当年成立了生态示范区建设委员会,由刘炳东任主任。同时成立了生态示范区专家指导小组,由刘炳东任组长,由农业、畜牧、农机等行业专家组成。1999年由农场环保科和总局设计院环评处编写《生态示范区年度实施计划》,11月份通过专家论证。2000年农场完成了生态经济场建设规划,10月中旬通过了省环保局专家组对省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并给予肯定。
  1997年东风自然保护区护坡200 余延长米,投资45万元。收回开荒地300 余亩,拆除房屋300 余平方米,大棚12栋。恢复植被300 余亩。1998年、1999年农场对东风自然保护区内违章行为大面积清理,清除柴草垛3 个,收回垦地11亩,拆除房屋160 余平方米,平均每年种植200亩护库林。
  1997年农场成立了东风自然保护区办公室和科洛河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由钱建华任主任和站长,由李文义、袁雪松、马臣任副主任和副站长,业务接受农场环保科的监督和管理。2000年在东风自然保护区内种植200 亩护库林,东大湾进行护岸工程。对科洛河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划界埋桩。对湿地保护地划界,埋设了界桩和湿地保护地标牌,湿地保护地达12.9万亩,保护率达11.9%。1998年8 月,总局环保局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对农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给予肯定,1999年编制了生态示范区重点工程可行性报告。
  生态示范区建设严格按《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农业生产中改变农艺措施,按自然规律指导生产,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97.8%,主要采取机械、人工、药物防治措施。秸秆综合利用率84.3%,主要是进行秸秆还田,农场1999年下发了《关于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决定》。从1996年开始测土施肥,采取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使用生物肥等措施,合理施用化肥100%。农场草原采取承包措施,保护率100%。由于畜牧业作为农场主导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量增多,畜禽粪便得以资源转化。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粮、经、饲为主,到2000年底种植苜蓿草30公顷,每年有近200 公顷的青贮玉米。有青贮玉米收获机26台,已建青贮窖1 万平方米,2000年农场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完成了绿色食品发展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制定了《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办法》、《绿色食品基地操作规范》,使农场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发展步入市场经济发展轨道。
  三、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环保宣传教育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992年农场举办了中小学环保征文比赛。1994年发放传单、办咨询台。1995年举办了“环保杯”知识竞赛。1998年组织了小学环保夏令营。1999年组织了中学环保夏令营活动,并由环保科、宣传部、团委、教委、机关总支共同组织,开展了“爱我家乡,保护环境”诗歌演唱会,1992年获分局环保知识竞赛二等奖。1994年主管场长满书镇参加管局环保知识竞赛获二等奖。1996年参加分局环保知识竞赛获二等奖。1997年农场孙涛代表九三分局参加总局环保知识竞赛获二等奖。1995年参加总局、分局环保征文4 人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和优秀奖。1994年参加分局环保摄影展获得了三等奖。
  农场环保宣传、教育以学校为基地,以电视台为窗口扩大宣传、教育力度。1994年农场小学开办了环境教育课,分局环保局王树珍局长、李艳华科长听了观摩课,并给予很高评价。现中、小学把环保知识融人语文、政治、劳技、地理、历史、美术、音乐、自然、生物、化学等课程,多学科渗透教学。在学校中开展系列活动,多功能、多部门、多形式地开展环保教学、主题班会、团队、少先队等专题课,办环保图窗、环保手抄报,创作环保诗、画、手工等来体现环境宣教活动,渗透持续发展思想。马兰英老师指导学生所撰写的文章,李盛哲的《可爱的小兔子》,侯爽的《黑土地上的大豆种植》,凌雪飞的《具有特殊气味的花》,杨明东的《太原的生物》被《青少年生物世界探秘》收录。付瑜老师讲的《环境与持续发展》获总局观摩课一等奖。每年3 —4 次组织学生参加农场的环境综合整治清除白色污染工作。学校每年有两次国旗下环保讲话,增强环境意识。2000年12月下旬分局教育局、环保局受总局教育局、环保局的委托,对七星泡中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验收。2000年中学有4 篇征文分别获得了总局组织的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
  四、环境治理
  加工厂在1990年之前,服务公司在1992年之前,虽有除尘设施,但因年久没有及时更新,除尘效果不好,环境污染严重。1990年加工厂新上一台4 吨锅炉,其除尘设施为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为84%,林格曼黑度为2 级。1992年农场投资200 余万元进行了锅炉改造,其除尘设施为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为89%,林格曼黑度为2 级。乳品厂除尘设备也为旋风除尘器,是1987年安装的,除尘效率为78%,林格曼黑度为3 级。1996年加工厂新增加一台4 吨锅炉,除尘效率为89%,设备为旋风除尘器,生活服务公司新增加一台6 吨锅炉,除尘设施为双螺旋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0%,林格曼黑度为2 级。1997年乳品厂进行除尘器改造,由分局环保局补贴1 万元,设备为哈尔滨环保器材厂的多瓷陶管除尘器,除尘效果不太理想,除尘效率为80%,林格曼黑度为3 级。
  1992年之前农场没有下水管道和居民楼,其它楼房没有下排水,1992年开始筹备为40户住宅楼建一处直径为50厘米,全长500 余延长米的下水管网,当时考虑生活污水对东风水库的污染,建三个10×10米的初级氧化沉淀池。1994年环保局补贴1.29万元,农场投入10万元又重新修建。1998年投资260 余万元完成场直地区2895米的下水道改道工程,下水口顺东风排干渠上,对水库无污染。下水排污方向为科洛河。1998年建医院楼,按要求1999年完成医院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农场配有污水车一辆,1996年建屠宰场一处,其污水为封闭式渗坑,定期抽污。2000年由一马路北商业2 楼自筹资金进行了下水改造100 余延长米,投资38万余元。
  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生产、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处理方式主要为填埋。1999年在其下风口种植2100余棵柳树和金老梅用作防护二次污染。生产垃圾主要用于烧砖,产污单位有加工厂、乳品厂、生活服务公司。医疗垃圾1999年上垃圾焚烧炉。2000年在垃圾场周围种植800 余株柳树,防止白色污染。并且对垃圾填埋方式进行了改进,为平台式填埋,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节约了资金。
  五、环境执法
  进入90年代,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有所加强,同时污染纠纷也逐渐增加。1991年原工副业造纸废液产生污染纠纷。1992年医院垃圾污染乳品厂产生纠纷。1993年、1994年每年有两起个人污染纠纷。1995年、1996年、1997年共有7 起污染纠纷案件。1998年有2 起噪声扰民纠纷案。1999年有废气污染纠纷4 起。2000年有3 起废气污染纠纷,1 起废水污染纠纷,1 起垃圾场污染纠纷案件。案件处理方式主要是以调解为主,尽量采取防污措施,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加强“三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入90年代,农场大小建设项目环评率100%。“三同时”执行率100%。“八五”、“九五”期间“三同时”执行28个项目。每年定期进行环境执法自检,共迎接分局执法检查7 次,总局环保检查4 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明细
  表5—7



            2000年生态示范区建设达到指标情况
  表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