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交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行业也发生了变化。1985年,农场出现第一台个体汽车。2000年,农场已拥有机动车辆241 台。其中,出租车43台,大型汽车115 台,其它车辆83台。
一、交通规费征收
1987年,车辆缴纳交通规费都要上嫩江县征费稽查所去交。当时养路费每月每吨80元,管理费每月每吨20元,一直延续到1991年。1992年,由于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农场交通科直接受九三交通局管理,交通科直接对各种车辆收缴交通规费,车辆养路费也增加到每月每吨160 元,管理费每月每吨20元。这给广大驾驶员带来很大的方便,也便于管理,使国家税收增加。当年交通科预征任务47.8万元,年底超额完成51.59 万元,受到交通局的表彰。
由于农场交通科开始收缴交通规费,有的养车户认为是“自家”人熟好办事,就有不少的车辆偷漏规费,这给征费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交通科根据这种情况,制定了有效措施,通过与农场多次协调后,农场同意胶轮车由胶轮车管理站负责代扣交通规费,与用车单位联系,制定代扣规费办法。通过全体运管人员的努力,加之交通科进行经常性的晨检夜查、上路稽查,自1992年至2000年,每年都超额完成交通局下达的任务指标。
历年交通规费指标及完成情况表
表5—12 单位:万元
二、运输行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变化。1985年,农场出现第一台由单福贵购买的个体车,从而打破了个人不能养车的历史。同时,机动车逐年增加。1990年,农场鼓励驾驶员更新8 台解放和东风牌老型车13台。使车辆总数达到92台。
从1990年至1993年,增加大小汽车25台,使全场的车辆总数达到117 台。由于农场实行“五荒”开发,也使农用小四轮、胶轮车大量增加。到2000年,全场机动车总数达241 台。其中,大货车115 台,小型车43台,胶轮车52台,小四轮拖拉机31台。车辆的增加带动了汽修业的发展。到2000年,汽修业户已达10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运输市场和汽修业市场。
1987年以前,农场只有一台客车跑嫩江,担负旅客运输任务。1988年,农场把七星泡至嫩江县的线路转让给职工武少波。1988年,又开通了九三至七星泡线路,由九三客运站负责运送旅客,给农场职工外出带来方便。但是,生产队不通车。1990年,农场收回七星泡至嫩江线路,由农场工会购入一台新龙江客车,转包给农场职工王凤海经营嫩江线。同年,工会职工购入两台旧客车和武少波的客车一起在场内通勤,达到全场队队通车,彻底解决了农场职工外出难的问题。
1991年,随着农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出旅客增多,交通科通过审批上报申请,增加一条七星泡至嫩江的线路,并开通七星泡至北安市的线路。到1994年,北安线路已增加到2 台客车。1998年,相继开通七星泡至龙镇、七星泡至哈尔滨、七星泡场部至东风村的线路,增加一条七星泡至嫩江县的线路。1999年,开通农场内部一条场部至二十七队线路。
交通科根据农场客车增多、客车没有固定的发车地点等情况,经与农场协商,于1998年,农场出资10万元,交通局出资20万元,兴建一座建筑面积330 平方米的客运站,并于1999年7月25日正式投入使用,给外出的旅客带来舒适、方便的候车条件,规范了客运市场。
自1989年史大雁购入一台北京212 吉普车进行出租以来,出租车业发展迅猛。到2000年,农场由当初的北京系列车发展到现在的捷达、桑塔纳、夏利、松花江系列等43台出租车。1998年,为了规范管理出租车,由货运站在农场场区改建一座300 平方米的出租车站,给人们出门“打”车带来更方便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