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路 一、机构沿革
1986年,乔文生任修路队长,李培才任书记。
1987年,由单福星任队长,唐洪斌任书记。1988—1990年,农场实行招标,乔文生任队长兼书记。
1991年前,修路队一直由农场运输管理站管理。
1991—1995年,公路管理站(道桥队)独立,王俊发任队长,书记尤庆成,不设会计、统计、出纳员等管理人员。
1995年,农场进行民主选举,队长由职工进行投票选举,王俊发成为建队以来第一位通过投票选举产生的队长兼书记。
1996年,由于体制改革,农场道桥队解体,由交通科重新组建修路队,聘任李桂林为队长,统计李庆(由农场分配),养路工在全场内招收,全部为临时工。
1999年,聘任樊守昌为副队长。
二、公路建设和管理
农场自养公路152 公里,公路的等级比较低,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都比较差。大部分路段每年春季翻浆严重,个别路段遇到雨季无法通车,给农场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986年至1991年这一时期的公路建设发展缓慢,农场实行“以地养路”的方法,支线由各生产队出资招收养路工对其线路进行养护,主干路由道桥队负责,资金由农场投人,进行公路的一般养护。1986年投人45万元维护公路,1987年投入48万元,1988年投入56万元,1989年投入64万元,1990年投入71万元,1991年投入78万元。
1992年,交通科收编,归属于九三交通局,对公路管理站进行业务管理。从1992年至1995年,对公路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85 万元,对各线路进行维修和建设。资金来自农场投入,交通科从养路费留成和职工义务工出资。
在这四年中,农场每年都要进行公路大会战,发动全场人民和专业修路队,对152 公里自养公路进行建设。
1992—1995年公路维修情况表
表5—13
为了彻底改变公路的落后状况,1996年1 月,农场解散原道桥队,由交通科重新组建修路队,聘任队长,在全场范围内招收临时养路工,交通科直接管理修路队。科长张富江向农场承诺: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在他的领导下,对全场公路进行大规模的修建。1996年至2000年交通科与农场共投资487 万元,对自养公路进行维护。
1996—2000年公路维护投资表
表5—14 单位:万元
1996年,交通科对全场公路进行改造,改变以往每年大会战的做法,把各单位的义务工钱集中到修路队统一分配,把养路工分成固定班和流动班。固定班为承包路段,固定标准工资采取每月检查评比打分,以分计酬的办法。流动班不固定,实行计件工资,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由于采取有效的办法,保证了修路质量。
1996年,拉砂石28600 立方米,拉毛石485 立方米,挖排水沟22650 延长米,清理边沟44000延长米,治理翻浆路段8 处计11.5公里,下涵洞13道计110 节,加高路基3.5 公里,加宽路面2.3 公里,新建路基1.7 公里,治理二十八队至二十七队水毁路2.5 公里。
为彻底改变公路面貌,1997年至1998年,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八队至二十七队路段加宽,五队至八队部分低洼路段加高,十队至十一队路段填坑加高路基,挖各连队的排水沟,治理二十七队大坡冲刷沟,十六队弯道加宽,对主干路22公里全部上料,共计全长25公里的路面进行维修,投资220 万元,由交通科修路队施工,动用土石方8 万立方米,全部达到三级路面标准。
经过三年的努力,农场的公路有了很大变化。边沟、桥涵都得到有效治理,路面平坦畅通,大面积翻浆路得到治理,保证各条路线阴雨天照常通车。里程碑、标志号牌齐全,公路的绿化良好,改善了交通条件。
1998年修路队更名为公路管理站,公路养护工作得到大力发展。完善了各项制度和管理规章,使农场的公路养护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被省公路局命名为A 级站。
1999年,上砂石料32000 立方米,挖边沟54公里,主干路种花21公里,回收浮砂300 立方米,备河沙1500立方米,治理翻浆路10公里,下涵洞8 道32节,加高加宽路基5 处1000延长米。
2000年上砂石料22135 立方米,治理水毁、冲刷沟7 处,计1010延长米。种花25公里,治理翻浆路18.2公里,清边沟55公里,回收浮砂200 立方米,新建法律法规宣传牌6 块,更换主干线里程碑20块,1 /2 桩21块。
交通科还投入大量资金购入公路养护机械,1994、1995两年购入3 台新型刮道机,2 台推土机。1997年,购入洒水车和小四轮拖拉机各一台。1998年,购入割草机2 台,装载机1 台,共投入40万元,基本上解决了公路建设所需设备,提高了机械化养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