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小学教育

第四节 小学教育



  一、教学教研
  
  1986年,有场直小学一所,基层生产队教学点26处。全场小学生2208人,入学率达94%。全场小学实行六年制,使用省编教材。场直小学班额在40—50人之间,配有室内教学设备。班主任教语文、数学两科,并配有专门的自然、地理、历史、音、体、美学科教师。开设课程10科(语文、数学、自然、历史、音乐、体育、美术、品德、劳动),教学管理上有课表、有常规制度、计划、检查、总结。实行常规管理,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生产队小学班级一般在4 —15人之间。除五队、二十二队等个别学校配有少量的音乐、体育专职教师外,一般学校都只有6 名教师,含一名兼职校长。每人教一个班,担任所有学科,由于师资、条件所限,一般只开语文、数学、自然三科,体育课搞一些简易的室外活动,音乐课由会唱歌的教师集中教歌。
  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常用的讲授法、谈话法及直观演示法等。教研活动较少,仅限于本校教师间互相听听课。教育科领导一般每学期到各校听一次课,看一看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提一些改进意见。
  1988年生源明显减少,全场小学生只有1652人,生产队小学开始实行联校管理。为了规范基层连队小学的教学,进一步加强管理,相继有二十一队小学合并到十九队小学、西砖厂小学并入五队小学,二十三队小学并入二十二队小学,十四队小学并入场直小学,到1989年生产队小学还有22所。由于联校的成立,信息交流增多,管理力度加大,校与校之间竞争意识有所加强。在教研上各校先后引进了“作文分格训练”、“邱学华的数学尝试教学法”和“三段六步作文系列化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88年至1990年连续三年教育科组织了全场毕业班语文、数学和自然三科统考。其中1988年与1990年两次三科总成绩是:平均分70.2分和82.5分,及格率79%和98.1%,升学率90.9%和98.4%,整个小学成绩在分局位居上游。
  1991年,生源继续减少,部分生产队小学开始实行隔年招生办法,并先后有十二队、六队、西砖厂和水利队小学合并到场直小学,实现了部分集中。这时场直小学学生达700 人,接近全场小学生总数的一半。教学上,高年级采用了语文、数学单科教学的分工办法,并随着《教师工作综合考核评价方案》的建立与实施,教绩采用定标量化的目标管理办法。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为强化音体美小三科教学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制定并坚持实施了《音体美学科考核方案》,先后举办了学生朗读竞赛,数学、自然知识竞赛和足球竞赛等。在1992年管局组织的学生自然知识大赛中,场直小学10名学生参加,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场直小学有4 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并在九三分局赛区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4 月,全场小学教师开展了教学五项基本功训练活动,有计划、有教材、固定时间,二年后分局统一考核验收。结合教学场直小学开展了以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系列教研活动,并逐步把教研活动引申到所有学科。教师人人参与轮流出公开课,先后引进、吸收、改革推广了自然自学辅导法,语文板图结合跳跃式导读法,语言环境识字法,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法,品德快乐教学法等。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理论与经验结合型发展。课堂教学由只注重知识传授向“加强双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方向发展。1993年前后,分局组织了各科教师讲课大赛,场直小学有7 名教师获奖。1993年8 月,改用九年义务教育国家统编教材。地理、历史课变为社会课。
  1994年以场直小学为主,开始把教学五项基本功引入课堂,作为评课标准之一。暑期小学教师五项基本功通过管局考核验收,场直小学参加训练的52名教师,全部获得合格证书。4 月10日由分局和场教研室共同承办的教师职务培训开班上课。共115 名学员参加中级班学习,统一教材、学时,学期两年。为促进学生能力特长的发展,场直小学6 月份举行了一次全校性学生踢毽子、跳绳比赛。11月份举行了一次书画、唱弹等艺术特长展示赛,有40余名学生获奖。
  1995年,场直小学先后派领导和教师到密山、齐齐哈尔等地参观学习活动课教学和课堂教学改革,并结合课堂教学探索研究了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目标分层教学法及活动课的开设与教学。根据九三教育局的总体安排,教委办组织全场小学教师开展了六项教学技能训练活动。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方式,统一教材和进度,进行考核发证。4 月教委办组织生产队教师45人分三期到场直小学见习大班额的教学与管理。1996年初,教委组织了全场教师素质教育大讨论和素质教育论文征集评比活动。小学掀起了学习素质教育理论高潮,使教师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人手,逐步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价值观、师生观和教育质量观。场直小学制定并运行了第一个《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改革考试制度为突破口,探索实施素质教育。
  1996年3 月,为强化教学管理,提高“两基”质量,生产队小学从第五联校中分离出第六联校,场直小学学前班划归幼儿园管理,5 月下旬总局教育局马静、李亚范、闫敬德和分局领导一行对场直小学“两基”工作进行验收,对人学率、巩固率、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十分满意。由于当时新教学楼刚刚起建,硬件上没有达标准。7 月份五、六年级同时毕业,全部升入初中,结束了小学“六三”向“五四”学制过渡。9 月份开始场直小学三至五年级增设了英语课。本年末,通过上级教师资格考核认定,有140 名教师获得小学资格证书。
  1997年,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组织小学教师140 人参加了分局统一承办的教师岗位培训,4 月10日正式开班授课,学期二年。8 月份,因集中办学需要,农场对小学教职工重新定编、定员。通过“双考”竞争上岗,原153 名教职工竞争聘任上岗83人(不含班子7 人)。9月1 日,新建小学楼竣工,新命名的七星泡小学于9 月4 日正式开学,实现了全场小学集中办学。在校生1064人,教学班21个,住宿生530 人,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舍务教师14人。教学条件的显著改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重新组合,学校各项工作出现了生机,当年达到了“两基”工作普及标准,获得分局“合格小学”标牌。教学管理上,抓住集中办学的有利契机,依据教育法规和素质教育精神,重新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月考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教师百分目标考核办法,改变了学生考试制度,加强了过程考核和能力特长的考核,取消了期中考试,取消了百分制,试行了“等级加特长加评语”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办法。依据国家课程计划开设了活动课,并组建了特长班(队)和学科兴趣小组30余个。全校学生全部参与活动,从而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为实现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合格加特长的教育目标,课堂教学引入了鸡西“主动、合作、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研究推广了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导读法、英语十六字教学法等。录音、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逐步推广使用,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着力于学生的自学、会学、乐学的研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
  1998年小学有23个教学班,在高年级采取了语文、数学分科教学的分工办法,增设语音课。为促进学生艺术特长的发展,创办了每年一度的首届“金童杯”艺术节,确定时间为6 月份的最后一周。内容主要有书法、绘画、文艺表演、器乐弹奏四项。形式上主要有展览、汇演、评比、颁奖。全体师生参加,各展其长,共有600 余人次获奖。4 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有4 人获国家级三等奖,1 人获二等奖。8 月份,根据黑垦农发[1998]5 号文件精神对小学教师调整,有9 名教师无教师资格证下岗,4 名教职工因“双考”尾数下岗,同时有13名下岗教师竞争上岗,届时小学教师学历达标100%,大专以上学历达66.7%。年末教育局对参加岗位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验收,过关率达100%。
  1999年教学班增到28个,开始向小班额化过度。三至五年级增开了微机课。教学分工上,部分舍务教师和一线教师进行调整,强化了一线力量。依据分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案》,进一步构建“五优化”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师练毛笔字、学微机,综合技能训练,请专家、名师理论辅导,到兄弟校听课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5 月份相继组织了全校学生跳绳比赛、首届校运动会和第二届艺术节。7 月份分局对毕业班进行文化学科统一考试,农场小学名列第四。9 月份10名教师参加了分局组织的教师技能“丰收杯”大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6 月1 日,被总局认定为“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小学”。
  2000年2 月,农场依据分局有关精神,实行教育改革,采取自愿报岗和“双考”相结合的方式,对教职工队伍进行整编。有8 名舍务教师变为工人编制。随之教学分工上也做了微量调整。6 月份分局组织教师教学综合技能竞赛,小学8 名教师参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至此,全校有总局级骨干教师及教学能手4 人,省级教学能手1 人。秋季一年级开始改用新编的减负教材,二年级增设了微机课。由于国家和农场教委对学生减负工作又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小学在“减负、保质、增效”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至五年级课外作业总量控制在一小时之内,除语文、数学外其它学科学校不组织统一考试,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一律改为等级制。9 月份开始,启用了新增设的电教室和劳动教室,部分劳动课能在设备较完善的劳动教室内实习操作。部分教师学会了用计算机制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逐步推广使用,课堂教学进一步得到优化。10月份聘用校外辅导教师组建了近100 人的武术队。当年的教研主攻方向是:在减负的情况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问题。为此,学校选定分局级教研课题4 个,省级教研课题1 个,作为教研重点研究项目。10月23日,省“两基”检查团对学校“普九”巩固提高工作进行全面验收,小学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这次验收。11月份,小学首次举办了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竞赛。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
  1986年,小学组成了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负责党建工作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生产队学校设一名兼职校长,在教育科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全面工作。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靠制度管理,包括考勤会议、班内工作、劳动、学生在校常规要求等几项制度。同时也采取时事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教育、个别思想教育等方式。1988年生产队小学采取联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加强。学生的德育主要通过品德课、班队会进行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小学生守则》为内容的教育。同时学校也组织开展“学雷锋、争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一些社会公德教育活动。
  1990年后场直小学设了大队辅导员,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党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兼中队辅导员)管理体系。1990年9 月开始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1991年3 月开始成立红领巾广播站,每天两次播音,由学生供稿、学生播音。9 月,为加强独生子女教育,杜绝乱花钱、依赖性强等毛病,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小储蓄活动和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活动。1992年前后,加强了文明礼仪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在1992年9月九三环保局组织的环保征文竞赛中,场直小学11名学生获奖。
  1993年,在校长全面负责制不断完善过程中,由校长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场直小学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政治思想工作也由原来单一的制度管理转向与目标量化考核相配套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纳入了教师综合考核评价之中,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三岗”动态管理的主要依据。本年末通过任职资格考核及年度工作考核,下岗教师6人,试岗2人。
  1994年,场直小学增设了政教主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分工合作,齐抓共管,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普法常识教育,坚持开展了党的知识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升旗仪式达到规范化,增加了国旗下讲话、鼓号队和护旗班等内容。班队会、晨会内容更加具体,增加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国防知识教育内容。少先队开展了“学雷锋争做红花少年”、“四自大赛”等系列教育活动。6月1 日,王绍凯同学被评为总局十佳少年。1995年4 月,在省教委举办的“三爱”征文竞赛中,有两名学生获奖。1997年前后,开展了“两史一情”、庆祝香港回归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集中办学后,学校把德育工作纳入重要日程。逐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管理机制,制定了德育工作规划。确定了“54321 ”德育工作新目标(即五爱情感、四有行为、三种习惯、两个能力和一个公德教育),实施了“3321”灵魂工程。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德育教育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主渠道,进一步规范了品德课、劳动课、活动课教学,各学科教学中注重挖掘思想教育内容,教书育人相结合。1997至2000年,政教处和少先队先后组织开展了“警校文明共建”、“环保夏令营”、五爱征文绘画、手拉手献爱心、“讲守争”等系列教育活动。学校把种子公司和林业站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多次组织学生去参观实践。学校也特别注重了育人环境的建设,植树、种花、种草,美化环境。室内文化建设上,不断增新项目,校风、校训、图板、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花盆布置等井然有序。良好的环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由于近几年农业连年欠收,特困生失学现象呈上升势头。对此,农场、老干部科、学校纷纷采取捐资助学行动,仅小学教职工在校党支部倡议下,于1998年下半年开始至2000年末,5次共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一万余元,使20余名特困生得到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几年来学校在安全教育上,警钟长鸣,长抓不懈,定期请有关部门的同志来校上课,每学期都有安全教育月活动,增强了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00年12月,学校和场交警队共同组建了40名学生的小交警队,并着手筹备着装和训练活动。1999年起,学校和农场工会联合举办了家长学校,以集中辅导和家长学校简报形式坚持活动,促进了“三结合”教育的深入开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计划日程,并在2000年9 月建起了心理咨询档案,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三、后勤和勤工俭学
  1986年原中心校初中全部分离出去后,独立的场直小学占地面积8583平方米,两层楼,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农场负责供暖。有部分自然、音、体、美、数学教学仪器和设施。1991年教室安上了日光灯,购买了体育联合器械、鼓号及鼓号队服装。1992年维修了教学楼,新添200套课桌,安装了自来水,购买了两组铁档案柜和广播设备,建起了档案室和小广播站,当时集中上来的西砖厂和十二队等地的学生由农场负责派车接送。1993年购买了60个腰鼓。1996年增添了部分自然教学仪器,建起了自然实验室。1986年以后生产队小学教学条件也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善,校舍全部达到砖瓦结构,七队、十八队小学等少量学校有暖气,大部分学校靠火墙取暖。一般学校均有篮球架、单杠等体育设施和少量的教具。
  1996年5 月13日举行小学楼奠基典礼。1997年9 月1 日竣工,4 日开始起用。届时实现全场小学集中办学。住宿生530 人,在校统一食宿。新校园占地面积42830 平方米,四周围有铁栅栏、电动大门。校舍建筑总面积8000平方米,主体有五层的教学楼、三层的宿舍楼、食堂和锅炉房。同时增添了大量的自然、电教、音体美教学仪器和设施,购置图书6200余册,总体教学设施上一步达到了省规定的二类以上标准。宿舍内备有淋浴间、室内厕所、校医保健室。有专职校医两人。食堂设备有洗菜、脱皮、和面、做馒头、蒸饭、包饺子、消毒柜等20余种电气设备,达到电气化程度。总投入达1000万元。1998年增添了58座位的语音室,修建了300 余延长米的水泥路面,建造了230 平方米的猪舍和240 平方米的暖库。1999年增添了44座位的微机室,在食堂内建造了综合活动舞台。2000年6 月,新增购图书6700余册。8 月,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多媒体电教室。食堂增购了一台价值7000余元的电烤箱。集中办学后,校园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逐步向着美化、绿化、花园化的方向发展。
  集中办学后,农场和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小学生的吃、住、行、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在安全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措施,专设校警两人,宿舍楼、教学楼、食堂内部装有安全门、防火栓和足量的灭火器。为保证交通安全,农场专为学生修了一条通向场区的人行硬化路面。学校采取了放学排队、打安全旗、带小黄帽和跟车管理等有效措施。集中办学后三年内没有出现一例学生交通事故。对住宿生采取了封闭式管理办法,每10天放一次假,农场统一安排客车接送生产队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特殊情况和一定手续,不准学生出校门,夜间有舍务教师陪宿,除上课时间均有舍务教师看护管理。在食堂用餐上,每月收取伙食费90—120 元,统一伙食分桌用餐。1999年开始,实行分餐制(每人一套餐具,饭菜分盛分吃)、菜谱制,力求科学配餐。在卫生保健方面,实行了卫生分担区责任制、定期消毒制,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全面检查,对患传染病的学生实行分寝、分餐的办法,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时采取防疫措施。在校生能保持饮用开水,并从1999年起由工人负责给各班送水。2000年10月开始,住宿生每天饮用富氧纯净水。每天24小时校医在校轮流值班,做到常见病不出校门。2000年起,住宿生伙食费调整到每月80—90元。根据上级有关要求,10月份起,低、中年级有600 名学生饮用豆奶。
  1989年起,有6 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主要创收项目是种校田地和给生产队拔大草、捡黄豆等。全场小学年持续创收2 万元左右,1995年创收高达6.1 万元。1998年集中后的小学,开发了勤工俭学项目。当年种校田105 亩,养猪30余头,开办了校内食杂店、冰淇淋店,年纯收人2.4 万元,同时安置下岗教师6 人。1999年起,取消了校内食杂店和冰淇淋店,学校勤工俭学项目主要有种校田、养猪和做豆腐,每年收入达6 万元左右。
  1986年至2000年,由于农场经济紧张,教师工作虽然有过部分拖欠,但是教职工买粮油等可以打条转账。教师住房和医疗上都有一些优惠待遇。每当教师节、“六一”儿童节一些单位主动给学校200—1000元的赞助款。
             小学中层以上干部一览表
  表7—6



  续表7—6



              小学教职工情况统计表
  表7—7



  注:行政人员中包括副校级以上领导、联校校长、会计、出纳和校医。
               小学学生情况统计表
  表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