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征
第六节 文征
这次《文征》选取的作品是经报刊登载过的部分文学作品。
家 乡
朱耀泉
情感的手
攥湿你
瘦小的名字
思想的脚
踩响你
土黄的名字
磨出的硬茧
能化成彩蝶
就叫你的名字
(选自1992年9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丁慨然主编的《中国新诗人成名作选》)
诗 人
朱耀泉
信手 把语言
点化为拐杖
然后 插在路旁
听风声雨声
然后 语言把你
点化为断碑
抛向荒原
说家事国事
(选自1991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于秀华主编的《中国新诗人袖珍抒情诗选》)
(作者小传:朱耀泉,中学教师,曾是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作品有《手》、《家》、《黑月亮》等发表,诗人李慷评其诗说:“诗人朱耀泉善于小诗,诗小而蕴意不少。”)
听 雨
刘青松
我喜欢霏霏缠绵的细雨。
记得十多年前上学的时候,天正下着毛毛细雨,别人都躲在屋里不出来,惟独我跑到一棵杨树下,静静地站着,聆听轻柔的雨声。这是牛毛一样的小雨。眼看着无数条雨丝不紧不慢地飘着,像蜻蜓一样落在我头顶翠绿的树叶上。雨丝在树叶上化成了晶莹的水珠,“嘀哒,嘀哒”滚落到草丛里。虽然白雾蒙蒙,但远处的房屋、树木、电线,隐隐约约还望得见影子。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纯洁幽静,如诗如画。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有这圆润的雨声,犹如雏燕稚嫩的啼叫,诉说着缕缕情丝。我痴痴地伫立,似乎听懂了它的“呢喃”,心里平静得恰似一潭湖水,清澈明亮,直想在这无限的温柔中安然入梦—。上课铃早已响过了,我却没有听见。
淅淅沥沥的雨轻盈地拍打着玻璃。每到此时,我总是喜欢捧着一本书,躺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听雨。那雨声忽明忽暗,忽紧忽慢,一会儿清脆,一会儿低沉,一会儿密密匝匝,一会儿疏疏落落,宛若一首轻音乐,令人舒畅怡然。字里行间也都充满欢快的音符,书中的故事更加动人心扉。听雨是为了看书呢,还是看书为了听雨?我也模糊不清了。好似酣饮醇香的美酒,一任那惬意的心绪游荡,我真的醉了。之后,我总有一股说不清的渴望,心中蕴有了好多好多似清非清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便会流出一首淳朴清新的小诗。
我喜欢在这静谧清爽的雨声中,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沉思,一会儿激昂;总能找到记忆中的一片树叶,总能遥想起那一次一次五彩缤纷的幻想,总能在心中燃起又一堆篝火……
(刘青松,1963年出生于七星泡农场四队。当过中学教师,宣传部干事,现任组织部长。曾是《九三报》、《黑河日报》通讯员。多次在《农垦日报》、《金融报》、《农垦工人》上发表文章。此篇散文发表在《黑河日报》1991年8月7日副刊中。)
小村故事
雪 梦
古老的唢呐声当年离去时
大榆树还站在那里
后来,进城的路加宽了
屯里小姑娘也变得十分秀气
有一家,门窗总开着
晚间定要哐哐一阵,说是跳霹雳
这几天,听到村头建排楼
要放倒大榆树
爷爷奶奶对着老树眼发直
孩子们却蹦蹦跳跳好欢喜
(原载1991年1月1日《黑河日报》)
贴 广 告
雪 梦
展销结束了,卡车载着大半车货物一早就驶出小镇。
忽然,老板叫车开回去,司机不知何故,还以为落了东西。返回,又在租过的那小楼前停下。老板跳下驾驶室,走到楼门旁,伸手撕下7 天前他自己贴上的写着“上海羊毛衫大展销,物美价廉,欢迎惠顾”字样的广告,又上了卡车。
老楼主从明净的窗内看到这一切,瞅着远去的卡车,感叹地说:这就是规矩。我的楼租过多少家,广告贴过多少张,走时还记得撕下来,这还是头一回。
(原载1997年4月2日《黑河日报》)
(作者雪梦,原名王英文,详介请看本书《人物简介·王英文》)
重走知青路
张树平 肖征宇
终于,她又踏上了这片黑土地,踏上了几回回魂萦梦牵的北大荒。
来了,不仅仅只是她一个人,还有和她当年年纪相仿的女儿。来的,不仅仅是她们娘俩,还有许许多多当年的荒友、战友。
吴佩珍带着她的女儿回七星泡来看大家了。
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第一眼就看到了当年曾经住过的知青宿舍,红砖红瓦依旧。一切好像都没有变。整整15年过去了,如果不是身边婷婷玉立的女儿在旁相伴,很难说出佩珍是否还是当年的知青。
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间在北大荒度过,对这黑土地自然就拥有一份难舍的情绪。那红砖瓦里飘出过我们多少欢快的笑声、歌声,那红砖瓦里传出过我们多少思念家乡亲人的哭声;那格球山的雄姿是看不够的,“格球山盖帽,天要下雨。累的时候,真的希望格球山能戴上帽子,让我们喘口气,歇一歇……”吴佩珍深情地述说着。10年的知青生涯,成为令她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如今女儿长大了,看佩珍常常对她谈起知青生涯,谈起北大荒的黑土地,谈起那里的牛车、土炕、冻饺子……女儿总是眨着大眼睛,问许多个“为什么?”而佩珍的解释又常常令孩子不满足。
何不让女儿也走一回知青路?看一看自己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今日的北大荒呢?
几年前,佩珍内心许诺女儿的心愿今天变成了现实。
暑期来临之际,女儿刚放假,佩珍也请了假,母女俩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邻里亲朋对佩珍的举动大惑不解:别人攒钱去观光旅游,登泰山、逛西湖,游山玩水,而她却带女儿跑到那么遥远的黑龙江农场去。
知青的情感对于那些没有相同经历的人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10年的知青生涯,不仅使我们的双手长满了老茧,双肩能挑起万斤重担,重要的是这10年使我们成熟了。失去了读书课堂,却让我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读懂了人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得以经受磨炼。如今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里的“小皇帝”,他们是无法理解当年知青所走过的路。离开农场的时间越长,对这片黑土地思念就愈切,这毕竟是佩珍的第二故乡啊,佩珍决意携女儿重回北大荒。
孩子从来没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火车。路上,佩珍向她讲了许多知青坐火车的辛酸和趣闻。到达嫩江县车站时,已是夜里9 点多了,农场派了吉普车到嫩江去接她们,摸黑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回到了农场。一路上,孩子不停地抱怨:这鬼地方,以后可再也不来了。
第二天,拉开窗帘,孩子惊叫了起来:“妈妈,妈妈,这儿太美了,真是个好地方!”远山近水,原野染成各种绿色:墨绿、深绿、翠绿、浅绿……美不胜收。
当佩珍和我们谈及当年的牛车、水井、冻饺子时,孩子吵闹着要去看看。佩珍带女儿在场部兜了一圈,竟然一辆牛车、马车也没看见,问现在已当了副场长的上海知青李关兴,才知道,农场早就没有那样落后的交通工具了,有的只是引进多年随处可见的荷兰黑白花奶牛,孩子特别钟爱这些又高又大的笨家伙,嚷着和花奶牛照了张像,问及知青年代的辘轳水井,本想让孩子摇一摇,打上一桶水的,谁知整个农场却找不到一口老井,人们都用上了经过改良的自来水。至于冻饺子,在这7月天里,更是无处可寻。
北大荒风景中最常见的是一排排、一幢幢带烟囱的平房,而今那道风景已与新建的高楼构成新的画面。农机场上不见了当年引为自豪的牵引康拜因,取而带之的是停放整齐的E512、E514、1075、1065自走式收割机和802 、1002、7800拖拉机。知青年代的大尾巴康拜因、马拉收割机、28蹦蹦车被淘汰,成为大荒开拓的历史见证。喷药、施肥用上了航化作业。场里的人,再也不戴狗皮帽子、穿黑棉袄了,皮夹克、休闲装、花裙子流行在农场大街小巷。农场真的是变样了!
上海知青自费带着孩子回到遥远的北大荒,在农场尚属首例。农场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辆吉普车,让我们陪佩珍母女到第二故乡的各处去走走看看。这使生活在上海、长在大都市的孩子不仅领略了农场清新、宁静、优美的景色,而且还看到了许多大城市看不到的东西:孩子看了砖瓦的整个烧制过程,从脱坯到烧好的红砖,还让她用砖窑的煤锹添煤烧窑;看了养鹿场成群的梅花鹿,知道了鹿茸的加工处理;看了黑木耳的培植园地;看到了小狗吃奶;亲手摘下了一脸盆草莓;还看到了成群的小猪,满园子的小鸭、小鹅,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孩子说:“妈妈,我好像一下子知道了许多事情,我觉得我长成了大人!”在家里还爱撒娇的女儿,好象一下变了,变得成熟起来,俨然像大人一般。
场庆分头活动期间,我们陪同佩珍母女到了第二十一生产队,佩珍曾在那里当了四五年老师。教过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闻讯都来了。昔日的小学生如今都已长成大人,成家,工作了。想不到15年后的今天,知青老师会从上海来看他们,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激动的双手牵握在一起。学生们告诉老师:他们后来又有过许多老师,而最使他们难以忘怀的还是知青启蒙老师。直到今天,他们还能清晰地描绘出当年佩珍老师给他们上课的模样,还记得当年是如何跟老师排练节目,又唱又跳,参加农场的文艺汇演;带领他们跑步、跳高,参加农场运动会的情景。而今佩珍的学生,现在也有不少当上老师的了,只是留在基层生产队的学生已不多了。我们同她和她的学生们在老知青大院拍了照。大家又一次谈起了知青:知青盖的房子、知青种的树、知青铺的场院、知青给农场写下的让人难以忘怀的那段情……
有人说这一代人是不幸的。可有幸与不幸又何尝不是相伴相生的呢?这一代人每每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那路坎坷不平:长身体遇上3 年自然灾害;读书时赶上“文革”停课;中学没毕业又遇上上山下乡。10年知青路走得好苦好累。也正是这10年,手掌上磨出了老茧,思想上磨炼了意志,炼壮了身体,铸造了大荒之魂。读就这人生的无字天书,可也正是这一代人的偏得,佩珍后来告诉我们,那次久违的邂逅,持久回荡在耳边的长谈,使她感悟到那段知青生涯已成为其人生中常常引为自豪的最浓重一笔。尤其是孩子告诉她,妈妈真是很了不起。从孩子那得到的满足,使她再次感悟到了那段经历的可贵。
别了,知青荒友,那一步一回头,眼角中流出了眷恋,车窗中摆手,书写着深情,小姑娘噙着眼泪和佩珍说:“妈妈,明年咱们还来,还到有你一群学生的地方来……”
矗立在站台,看着铁轨交叉处消失的列车,我们默默的祝福佩珍母女:一路平安……
(此文选自《知青文史》1997年1—2辑,作者有删改。)
(张树平,1957年出生于哈尔滨。编辑、高级政工师职称。历任放映员,团委干事,宣传部新闻干事,广电局局长,场宣传部部长等职。1984年后陆续在《黑龙江日报》、《九三报》、《农垦日报》、《黑河日报》、《黑龙江经济报》等报刊发表作品300 余篇。)
(肖征宇,1973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县,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入伍,历任解放军战士、班长、代理排长、宣传干事,1996年1 月转业,现任七星泡农场宣传部新闻文化干事。1986年学习摄影技术,并用笔名晓雨陆续刊发一些文学稿件,1998年加入北大荒作家协会、摄影协会,现为《黑龙江日报》、《中国农垦》、《科技经济导报》、《农民日报》等7 家报刊特约通讯员,《作品与作家》杂志特约撰稿人。发表新闻作品600 余篇(幅),文学稿件46篇。连续十年被《农民日报》、《江城日报》、《解放军报》、《农垦日报》、《黑河日报》、吉林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授予百佳(百强)新闻工作者标兵等称号)
春 天 印 象
晓 雨
(一)
沙沙的一夜细雨悄然走过,秋日曾被野火焚过的悲壮土地再次被滋润。渐渐地流出清馨,曲曲弯弯,无言中穿透干涸百日榆树篱。
感激上苍让我们拥有一次最好的缘份,情有独钟,对着苍茫黑土地洒下长相思念的泪滴。
许是一句不经意间留下的盟约,引得多年求索,纵有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总有雁来鹤往,春天翻过冬季,依旧到来。
明丽的暖日下,昨日凄凉不再,走过这满眼春光中,风景这边独好,处处皆是灿烂花季。牧笛悠扬、机车隆隆,山谷外被早起农人惊飞的鸟儿飞过,衔来几丝新绿,凑成无尽的诗意。
(二)
北大荒的4 月是迟到的,达子香、桃花在习习春风过后,带着芬芳、携着美丽,竞相绽放着久违的生机。走过朝阳山,踏过格拉球,眼前桃花刚过,回首七色绚丽跟至,东风水面万亩残冰已被温情融化。
眸子里点亮的是回归的渴望,可与熟识的那枚花蕊对视中,竟忘却了归路。
徜徉绿海,留连中,仔细品嚼这花间滋味,聆听自己心泉叮咚,方才知道,此间无尽的火焰与荡漾的柔情,才是踏青人真诚的独白。
(三)
希冀是诱人的。黑土地上犁出的五线谱啊,被迷人的诱惑缭绕着。耕作千年的农人驾驶着金牛铁马,虔诚地信守着旋律的轨迹,与神农氏一道播下五谷,撒下丰收的企盼。
田畴旁,夕阳下,一群哞哞牛群走过,牧牛人随手掷下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生命飘泊的每一个瞬间,都像风中火一样流动。
希望在成与败中,风雨激撞,吹着几重心事,且远且近,吻着来自梦乡的情人,漂泊成红肥绿瘦的一段美丽。
(四)
每一粒泥土,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每一丝微风,每一滴水珠,每一只鸟影……冥冥中,每个小小的萌动,都是生命的语言。只要内心的波涛不会倾斜,春的怀抱里,万物生灵无不在寻找各自存在的主题。
(选自《江城日报》1994年1月7日副刊中,作者晓雨,原名肖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