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医疗卫生

第二节 医疗卫生



  一、医院
  
  (一)基本建设与发展概况
  房屋建设:1986年至1998年3 月份,七星泡医院还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总建筑面积(包括医院药库、食堂、服务部、车库、供应室、原旧锅炉房后改为医院物资库)计2221平方米。1998年4 月至11月间,由农场投资5122729.42元,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的四层医院楼在门诊原址施工落成。1998年12月,医院搬进了新楼。楼内整体分为三大块,第一层是门诊部,第二、三层是住院部,第四层是办公室。至此,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1986年至2000年开设病床60张,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半径40公里。
  医疗设备:1986年至1998年期间,增加和更新设备,共计24台件,总投入资金61.7万元。1999年至2000年,增加和更新千元以上设备14台件,总投入资金52.3万元,多数设备是医院职工内部集资购进,解决了农场当时增加和更新设备资金不足的问题。
  科室设置:七星泡医院在原有科室设置的基础上,1991年开设了8 超室。1992年开设脑电室和微机室。1994年从原有的一个护士班,分为内、外两个护士班,工作更加细致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1996年,开设了口腔科、美容室。1999年开设了肛肠科、理疗康复室。2000年开设了腔镜室,仿生治疗室。
  科室人员配置:1998年8 月份以前,各科人员没有进行过严格的配置。1998年9 月份,根据九三分局要求七星泡卫生系统定编100人,因此,医院进行了改革,各科人员进行了严格合理的定编配置。
            1999年医院各科室人员配置一览表
  表7—18



  人员进修:为了不断地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1986年至2000年,送外地进修33人次。
              卫生技术人员学习进修情况
  表7—19



  续表7—19



  (二)体制改革
  1987年4 月,卫生科纳入机关科室(包括卫生防疫站、计划生育办),由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
  1988年7 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农场医院实行了院长负责制,突出了行政领导的中心作用和中心地位,起到了法人代表作用,对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全面负责,建立了一个以行政领导为中心的指挥灵、决策快、效益高的行政班子和指挥系统。
  1992年11月,科院合一。医院书记兼卫生科科长。
  1993年,坚持实施宏观调控,整体科院合一,统一管理,即,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办机构全面统一管理,形成了四位一体,院长、科长一人负责的管理体系。
  1994年7 月,顺利地通过了国家一级甲等医院的评审和验收。至此,七星泡医院步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开创了医疗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1999年,七星泡职工医院更名为七星泡医院。
  (三)科室发展概况
  外科:通过外科人员不断地到外地进修学习,以及技术人员力量的加强,1986年以后,又有了新进展。开展了各类颅内血肿清除术、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泛发性肠梗阻分离部分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列腺摘除术、大隐静高位结扎抽除术、肝和脾破裂修补术、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交通性鞘膜积液高位结扎术。而且完全能够开展肝叶部分切除术、脾和胃摘除术、胃癌根治性大部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门奇静脉断流术、胸腹联合损伤的救治、迷走神经手术、肺叶切除术。1999年,通过人员培训,骨科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开展了股骨颈骨折鹅头钉内固定术,四肢骨折外固定支架,骨关节疾病的治疗。1999年,开设了肛肠科,对肛瘘、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门周围脓肿进行治疗。并能对直肠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另外,在手术过程中,由过去人工监护,至1999年由高科技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仪所代替。
  妇科:1985年以前技术水平基础之上,卵巢囊性畸胎瘤切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妊娠早期徒手钳刮术都能顺利成功开展,并开展了波姆光妇科病的治疗新项目。能够做到对高危妊娠监测及处理,新生儿重点监护,窒息抢救。2000年,又新上设备仿声治疗仪,在妇科疾病治疗上又有了新的进展。
  外科麻醉:1986年以后硬膜外麻醉(高低位)、臂神经丛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配合手术顺利开展。
  内科:1986年以后,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治疗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1989年以后,借助检验科开展的酶联反应(ELISA )法对流行性出血热检测,提高了诊断率。至2000年,诊断和治愈率均达到98%以上,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心、脑血管在治疗上加用血氧疗法,如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进展,临床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治愈好转率达70%以上。在儿科疾病方面,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新生儿脑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愈率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内科其它方面,如中毒、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治疗也有进步。在各种危重病人抢救上,抢救成功率达到94.24%。
  检验科(生化):1986年以后,陆续开展了TB(结核杆菌)检查,淋病尿液快速检查,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HDL )、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淋病菌测定。为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了精液检查。1986年开展的HBsAg (间接血凝)法测定,1989年改为酶联法,此两种方法在当时均为九三分局地区医院首家开展项目。1989年冬开展了酶联反应(ELISA )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同时开展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尿液常规检测由1985年以前单一的理性检测,1986年更新为尿液分析仪检测(尿8 项、1999年又更新为尿11项)。血液常规检测,由手工操作四项检测,2000年更新为20项同时检测的血球计数仪所代替。钾、钠、钙、氯由1998年以前的手工测定,1999年由高新科技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代替。
  五官科:1986年至1995年,在技术水平上没有新的进步。1996年,赵汉冰进修回来后,开展了美容(重睑术、皮肤护理、纹眉、纹眼线),耳前瘘管摘除术,1995年,张传德进修回来,1996年,口腔从五官科出,单独列为一个科室,开展了镶复,能做修复牙齿、牙齿正畸(活动矫治、固定矫治)、光固化。口内可做牙齿规范系统治疗根管充填术、牙髓拨除及根管治疗牙髓术、牙周干髓联合治疗、根尖切除及根尖刮治术、活髓切断术、龈成形术。
  心电:1986年至1990年,心电和A 超同在一个科室,1991年,心电成为一个独立科室,可对常见病、多发病复杂的心律失常诊断以及各种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B 超:1990年以前开设A 超。1991年,购进了1 台B 超,开设了B 超室,开展了肝、胆、脾、胰、肾、膀胱、子宫、卵巢脏器的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病变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也可对甲状腺、胸腔内及腹腔内某些疾病做出诊断。
  脑电:1992年购进1 台脑电图机,开设了脑电室,对临床辅助诊断起到了很大使用,提高了诊断率。
  放射线科:1986年以后,除开展常规透视和普通摄影诊断,能够开展比较高难的口服胆囊造影、胆道T 形管造影、肾盂造影(压迫性、逆行性)、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胰胆管造影、半月板充气造影、腹膜后充气造影、身体各部位的断层透视。
  护理:自1986年以后,护理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明显提高,经过中等以上专业学校系统学习取得学历的占88.24%,1994年进行了系统分科,从原有的一个护士班,分为内、外两个护士班,工作更加细致、规范、标准、科学。有些护理工作已达到二级医院护理标准水平。
  病案:病案作为医疗护理工作的真实记录文件,法律的依据,科研、教学、学术交流的基础资料,70年代没有很好重视,80年代较为重视起来,至90年代的1990年,病案大量进行整理装订保存,1991年至2000年,完整地建立了一整套ICD9(国际病案分类第九次修订本)编码索引法,目前,是国际统一使用的管理方法。
  微机:1992年购进了一台微机,开设了微机室。由原来的手工刻字印刷更新为微机打字印刷,并存入了大量的各种基础资料和文件。标志着医院办公自动化开始。2000年,上级要求计划生育实现微机管理,因此,2000年又增购了两台先进的微机和一台复印机。
  二、基层卫生所
  1986年至1992年,设有33个基层卫生所(包括三所学校和1 所托儿所),所有的生产队都设有卫生所,担负着医疗、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能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及预防工作。
  1992年,职业高中医护班有17名毕业生,分配到各基层卫生所,98%的基层卫生所配置2名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同时开展了基层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各项工作的考核。
  1993年,在嫩江县七星泡办事处开设了1 个卫生所,配有2 名卫生技术人员。
  1993年以前,基层卫生所人员工资由连队管理,行政管理在连队,业务工作由卫生科管理。行政和业务管理脱节,卫生人员有脱岗现象。
  1995年,基层卫生所人员工资归到医院管理,行政和业务管理统一由卫生科(医院)负责,各项工作得到了规范,形成了标准化管理。
  1995年嫩江县七星泡农场办事处卫生所搬回。同年33个基层卫生所达到了甲级卫生所的标准。并且是九三分局11个农场中首先达标的农场。
  1996年根据农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本着精减、效能、统一的原则,实行了平等、竞争、择优上岗。进行了双考(考试、考核),基层卫生所下岗17人。
  1998年整个卫生系统又作了一次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基层连队卫生所又下岗3 人。
  1999年除东山分院(畜牧三队)4 人,基层连队卫生所1 所1 人。
  2000年基层卫生所五队、二十一队、二十七队各回聘1 名下岗医务人员,东山分院由4 人调整为2 人。
  三、卫生防疫站1986年至1992年,卫生防疫站隶属卫生科管理。
  1993年后,科院合一,院长、科长一人担,卫生防疫站成为医院一体化办公的一个科室。
  1998年9 月根据上级人事制度改革精神,有两名人员下岗。
  卫生防疫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组织管理、防病、灭病、监督执法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形成了以基层卫生所为网底的完整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卫生防疫网络体系。
            卫生防疫站机构及人员变动情况表
  表7—20



  四、计划生育办
  1986年至1992年计划生育办和卫生科合署办公。
  1993年后,科院合一,主任由科长(书记)担任,成为医院一体化办公的一个科室。
  计划生育工作,始终坚持“三为主”、“三结合”的方针,坚持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原则,贯彻落实《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和国务院颁发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人口数量明显下降,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计生办机构及人员变动情况表
  表7—21


  五、妇幼保健站
  1989年妇幼保健站成立。
  1993年由于体制改革,实行了保健工作和妇产科工作统一管理,管理上宏观统一,微观相互协调,技术力量上得到了互补。
             妇幼保健站机构人员变动情况表
  表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