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管理

第五节 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管理



  一、地方病
  
  1971年,农场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并在职工医院成立了防治大骨节病科研小组,研制成防治大骨节药物,定名为“六八一”药片。1986年以来,先后几次调整和充实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人员,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碘缺乏病
  农场属碘缺乏病地区,土壤和水质含碘量为零,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较高。根据上级的统一要求,列入了重点工作。在农场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及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综合防治措施,使碘缺乏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1993年,根据国务院召开的“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大会”的精神,黑龙江省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农场地方病办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对适龄人群进行口服碘油胶丸。1986—1997年,普查了37298人次,有4200多名新婚妇女、哺乳期妇女口服了碘油胶丸。10273 人次3 —16周岁儿童服用了碘油。由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碘缺乏病发病率由1986年的5.4%,下降到2000年的0.01%,有效地控制了地方性甲状腺肿。
  1996年,根据九垦局发[1999]39号文件精神,对辖区内的硒碘盐实行送销分配制,副场长李秉仁代表农场和九三分局签定《硒碘盐送销分配责任状》。农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七星泡农场硒碘盐送销分配方案》,同时,根据《方案》要求,与36个单位签订了送销分配合同,明确了任务和责任,做到了奖惩分明。1996、1997两年,累计送销硒碘盐96吨,强化了硒碘盐的供应。农场卫生防疫站在组织送销的同时,对全场盐业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和监督监测,确定33家为定点经销商。以场粮油公司为主体,各生产队粮油销售点为主,控制了不合格碘盐进入农场。1986年至2000年,共抽查检测硒碘盐2900份,合格率98%,没收不合格碘盐500 余公斤,食用碘盐率100%。1998年,根据省政府文件精神,停止对特需人群补服碘油。
  (二)大骨节病
  1.改水、改粮。
  自1986年以来,为防治大骨节病,农场先后投资365 万元,打深水井21眼,使职工群众吃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场职工主副食品丰富,各种米、富硒食品品种齐全,极大改善了职工群众的身体微量元素的摄人量。
  2.服用亚硒酸钠。
  口服亚硒酸钠片防治大骨节病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农场属负硒地区,土壤、水硒含量为零。根据省、总局、分局的统一要求,对3 —16周岁儿童口服亚硒酸钠,截止至2000年,口服亚硒酸钠33320 人次,服硒率95%,经过改水、换粮,口服亚硒酸钠和食用硒碘盐等综合防治措施,基本上控制了大骨节病。大骨节患病率由1991年的2.98%下降到2000年的0.05%。
           地方病防治工作一览表(3—16周岁)
  表7—25



  二、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从1988年至2000年,共发生法定报告传染病344 例,主要以菌痢、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猩红热、乙肝等为主。在1988年—2000年传染病防治过程中,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开展了灭鼠、灭蝇、预防接种等项工作,降低了传染病发病率。
  (一)流行性出血热防治
  1988—2000年,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87例,死亡5 例,病死率5.74%。自1988年以来,每年坚持开展“灭鼠防病”工作。统一时间、统一药量、统一投放,进行春季、秋季和冬季强化灭鼠工作,家家保持足够的毁药残留量,使全场的鼠密度保持在2%以下。1995年,又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野鼠疫苗(Ⅱ型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从1995年至2000年,全场共完成4800余人的接种工作,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二)肠道传染病防治
  肠道传染病,为农场的季节性多发病。1988年—2000年,共发生菌痢197 例,病死率为零。发生伤寒1 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为患者外出感染发病,经隔离治疗,消毒等处理,没有造成大的流行。从1988年以来,坚持每年的卫生厕所建设,生活饮用水监测和夏季灭蝇等工作,每年投入到基层灭蝇用敌敌畏150 余公斤。通过几年的发病情况来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其它传染病的防治
  在积极地预防常见多发病的同时,加强了其它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如麻诊、猩红热、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等发病率极低。许多年份已无病例发生。近几年,随着各类疫苗的问世,农场也积极地推广应用,开展了预防接种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完成1760人份狂犬疫苗、1497人份甲肝疫苗、1053人份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1996年,肺结核由丙类传染病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肺结核的管理工作进入正规化管理轨道。从1988年以来,农场无一狂犬病例发生。
          1988—2000年各种传染病发病情况表
  表7—26



  续表7—26



  三、食品、公共场所卫生
  1986—1996年,卫生防疫站设3 名食品卫生监督员,其中,1 人由卫生科人员兼任,负责全场的食品、公共场所卫生工作。
  199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农、林、煤系统不设监督机构和监督员,经九三卫生局和黑河市人民政府授权,成立九三公共卫生监督派驻所,各农场下设监督员,行使《食品卫生法》所赋予的权利。
  农场卫生防疫站加强监督执法队伍的组织建设,选派了业务强、责任心强、原则性强的人充实到监督执法队伍中,配齐了人员。在食品、公共场所卫生工作中强化档案管理,做到了基础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
  坚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强化监督检测工作。共对6728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体检率为99.6%,对64名患有碍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的从业人员进行了调离,调离率为100%,培训率94%,监督户次7830次,合格率为87%,警告、限期改进656户次,没收销毁过期变质食品1535.5公斤,罚款8300元,监测2137件,合格率为94.4%。1986—2000年没有发生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及环境因素造成的危害。
  1997年7 月20日,经群众举报,农场卫生防疫站、畜牧科10天的调查取证,查实摊主冯维安、邹瑞清出售痘猪肉,追回已售出的痘猪肉,全部进行了销毁,根据食品卫生法对两名当事人各罚款2000元,并在电视台通报全场。
  四、学校卫生以国务院颁发的《学校卫生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积极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全面地进行监督、监测工作,1988—2000年共为19343 人次中小学生进行了体验,体检率为90%。查处近视1 138 人次、沙眼337 人次、龋齿3454人次,投服驱蛔药5344人次,近视患病率由1988年的9. 33%降至2000年的8.7%,沙眼由1988年的14.58%降到2000年的1.09%,龋齿由1988年的21.33%下降到2000年的16.17%。四病矫治率为92%。
  加强对学校卫生监督监测、食堂饮用水供应、寝室管理人员的体检工作。1988—2000年共体检301 人次,休检率100%,对查出有碍食品卫生和学校卫生工作的3 名从业人员进行了调离,调离率为100%,监督监测598 次,合格率为90%。
  1998年至2000年对小学、中学集中就餐和住宿的学生进行了乙肝二对半肝功能检验、放射线检查。对其中的30名乙肝病毒健康带毒者进行了隔离(单独就餐、单独住宿)。
               学生体检情况一览表
  表7—27


续表7—27



  五、计划免疫
  1986年农场卫生防疫站设一名专职卫生防疫人员负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1991年增调一名卫生技术人员负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1988年根据局办发[1988]8 号《九三管局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实施方案》的要求,凡在九三局居住的“0 —7 周岁儿童,向卫生防疫站每人每年交纳保偿金3 元”。1988—2000年,参保儿童1604人,参保率98%。
  1998年6 月开始,成立儿童计划免疫保偿领导小组、儿童计划免疫保偿诊断小组,并且每年充实和调整。
  1989年10月,根据九三管局局办发[1988]81号,场办发[1988]12号文件精神,对农场参保的10名儿童,因患麻疹给予相应的赔偿,赔偿金额共392 元。
  1986年实行计划免疫。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工作。1991—2000年,共接种基础麻痹糖丸3662人次,基础三联3654人次,基础麻疹1237人次,基础卡介苗1 229 人次,加强麻痹糖丸2910人次,加强三联1370人次,加强麻疹1512人次,加强卡介苗1036人次,二联1497人次,流脑2880人次,乙肝877 人次。
  为消灭流行性脊髓灰质炎,根据国家统一要求,1993年—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强化免疫服苗。为此,农场成立了强化免疫领导小组和督导小组,制定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各负其责。并逐级签定责任状,8 年共对10819 人次0 —4 周岁儿童进行了强化服苗。
            1991—2000年疫苗接种一览表
  表7—28



  六、放射卫生
  1986年,七星泡农场职工医院有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产的200mAX线诊断机一台,并配有2名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991年,农场又投资16.9万元,购进了上海产XG501.500mAX线诊断机,并配有遥控、遥篮、影像增强电视系统。由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来场组装,1992年4 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又分配2 名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共4 人。1998年9 月,医院改革,放射线科下岗2 人。
  卫生防疫站负责放射卫生的监督工作,建立了放射卫生档案,从事放射工作的专业人员每年由总局卫生防疫站组织到哈尔滨职业病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验,总局卫生防疫站每年对X 线机进行监督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