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泡民俗民风记
二、七星泡民俗民风记
七星泡民俗民风记
七星泡农场建场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45年的时间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是个可观的数字,但对于整个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是短暂的瞬间。特别是对于沉淀文化,形成民风民俗来说,45年时间也是看不出什么太大变化的。但细致观察又可以看出一些细微的痕迹,尽管它是由多个外来体综合再造延续而成的,为了达到存史的目的,我们把这点蛛丝马迹记载下来,以备后人加以比较。
一、人口来源
建场初期由南方调入大批犯人,随调部分管教干部,随迁部分干部家属。农场1955年人口达2239人。1956年在本省各县招收部分工人,到1959年达10228 人。1964年接收鹤岗、齐齐哈尔下乡知青252 人。从1968年开始哈尔滨、天津、上海、齐齐哈尔等地的大批城市知青进入农场。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劳改犯迁出,管教干部和家属也迁出,人口减少到5984人。1978年至1979年知青大批返城,全场知青只剩393 人。为补充人员不足,农场允许部分地方人员迁居农场落户。1979年又从建边农场和富裕种畜场调入部分职工。1960年后陆续有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农场。
二、民俗、民情特征
建场初期的前二十几年大规模人员进出,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和满族。从这些人的籍贯来看,分布于大半个中国。他们程度不同地带来了外部文化。这些民俗习惯和文化长时间自然掺杂、融合,逐渐形成了七星泡的民俗、民风。后二十几年没有大批人口进入、迁出,但由于人口繁衍,上述人口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经成为七星泡地域人口的主体。而且他们所继承下来的民俗、民风,正是第一代人从外地带来并综合融汇所形成的特殊民俗、民情文化的变异体。所以从人口来源基本因素来看,七星泡民俗、民风文化基本是我国东北各民族,以汉族为主体兼备自己特色的民俗、民风文化。
三、民俗、民风表现及特例
1.民间医药。那些和中医、西医都挂不上边,但又不靠迷信骗人的业余行医者为民间医师。医院医生治的病,他们不治。他们主要治地方病,医院的中医、西医都不治或根本就不承认的那种病。农场建场以来流行两种明显的地方病:一个是因水质问题,而造成的多数儿童的大骨节病。这种地方病通过农场从70年代开始打深水井和学校给学生服用亚硒酸钠,到世纪末已经消除了;二是叫“攻心蕃”的一种地方病。因其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医院医生治这种病都按胃肠炎来治,民间医生治法大多用针刺加火罐对身体相关穴位进行疗治,最笨的方法是把肛门扒开,把发现的水泡挑破见血即可见效。民间治法见效极快,有立杆见影之功能。较内行的民间医生对“蕃”是深有研究的,能把它分成72种,主要是因其生长在身体部位不同和症状不同叫的名字也不同。例如生在嘴内两侧的叫“胃口蕃”,生在头顶的叫“蚰蜒蕃”、“老鸹蕃”等。农场这种民间医生很多,场部较出名的是李秀芝。药物主要是偏方。例如用仙人掌捣成粘液治炎症,狼毒(中药)蒸大枣治淋巴结核等。
2.民间娱乐。文艺方面,以秧歌最为普及,参加人数多,延续时间长,自发性较强。坚持比较好的主要有二队和四队的职工群众,在他们的带动下,工会从1994年开始抓这项活动,现在普及到全场十几个单位。场工会篮球场不管春夏秋冬时常有自发性的秧歌表演。二队和四队之所以能坚持经常,主要是有一些秧歌爱好者做骨干,如二队陶松柏,四队佟友芳、刘云海等。这些人会吹唢呐,会释简谱。农闲时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年节时,则自发组织秧歌队,和黑龙江省南部地区相比,七星泡的秧歌队扮演角色大致相同,以公子哥、包头的(女妆或男扮女妆)青蛇、白蛇、西游记人物、小老妈、傻柱子、老汉推车、跑旱船等为主要角色。不足之处是没有高跷,俗称“地蹦子”,这对于人多观赏时非常不利。
民间娱乐除了秧歌之外,80年代开始又增加了麻将、扑克。亲朋好友、同事凑在一起,娱乐的主要工具必是麻将或扑克。当时有一副对联说得很逼真,“麻将普及千家万户,全国上下一片穷和”。除了麻将、扑克,少数人还有玩象棋、围棋的。桥牌则是由知青传人农场,知青走后玩得人就少了。纸牌、牌九、骰子五六十年代有玩的,现在已经淘汰了。
3.婚、丧事习俗。婚嫁之事从建场到80年代一直普遍从简。建场初期因是劳改农场又地处偏远,本地人口少,亲友来往也不多。“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有“破四旧”,婚嫁之事更不敢张扬。进入80年代后,农场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因个人经济能力,也只能是买点糖果、瓜子、烟茶招待一下。在家中,由主持人简单主持结婚仪式,拜过天地父母,入了洞房即算完事,一般用车迎送的很少。90年代中期由于个人经济实力的增强,个体车辆多了起来,结婚迎送车队开始出现了,少的五六台,多的几十辆。新郎新娘必用的是桑塔那、红旗等高级轿车,而且花轿车都要经过精心打扮、拉上彩练、镶上喜字,录像、照相一直跟随到婚宴结束。典礼也不在家中,多在公共场所,典礼仪式中喜庆楹联,大红喜字,鞭炮是必备的,最近几年主持人都是专用专请。因为结婚仪式越来越繁琐,除了主体程序相同之外,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一套特殊程序,以提高仪式热烈程度,提高人们的兴致,让仪式自始至终充满欢笑。程序之间都是自编自创的合辙押韵的一套说辞,既有通俗的也有高雅的,既有趣味性又有连续性。场部主持较出名的有赵军、李天鹏、张树平、张喜田、邢久昌等。
以前因受公有房屋制度限制,很多青年人结婚后和父母住在一起。这样形成三世同堂的人家很多。进入90年代后,农场进行了房屋私有化改革,允许个人买卖或自建,这样大多数青年人结婚后都不和父母同住。
丧葬习俗。基本上和黑龙江省其它地区大同小异。生产队的基本在自家操办,而场部最近20年都是在医院太平间操办。在家里操办是沿用了中国古老风俗,叫“寿终正寝”,不在家里死的人不能叫寿终正寝。停放三天也是古老风俗。生产队中有相信“七不出,八不埋”说法的。就是第三天赶上是农历初七就不能出殡,赶到初八出了殡到坟地也不能埋,得往后续延。丧葬之事虽然删掉了很多繁琐程序,但主要程序还是留了下来,并且普遍被人们应用着。例如,烧纸、穿寿衣、用棺、入殓、开光、躲钉、摔丧盆、打灵头幡、扔买路纸钱、选茔地、打墓穴、立木碑、埋葬等。然后三天圆坟,七天上梁,正月十五送灯等。丧葬从简,普遍受到人们欢迎。现在亲人都是带一块黑纱就算表示戴孝了。像过去那种披麻戴孝、全孝衫、半孝衫等区别完全没有了。阴阳先生也从专业的变成了业余的。有没有“罗盘”都可以看茔地,顺从了人们从简的意愿。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现象是过去没有。那就是你不管走到哪里,医院增加了新邻居—寿衣扎花店,生意相当兴隆。经营的新风俗物品是花圈,旧风俗物品则是陪葬的纸扎物,金童玉女、三牲六畜、金山银山,甚至从高楼大厦,到现代化的彩电、冰箱等也应有尽有。
4.民俗信仰、宗教信仰。因为这里建场较晚,一开始是人烟稀少又地处偏远的劳改农场,居民中基本没什么宗教信仰表现。连民俗信仰也少之又少。劳改农场移交后,人口不断增加,民间神祗信仰也多起来了。多是“胡黄二仙”即保家仙。大多数供奉的人只是为了求事顺平安,少数人为了给人看病才供奉的。七星泡人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大多数汉人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民俗信仰也是采取实用主义政策,需要时才去信去求。而且根据实际情况是有选择的,求家顺平安的供保家仙,眼睛不好的供眼光娘娘。这几年市场有卖陶瓷弥勒佛、观音菩萨的,有的买到家中,逢年过节也烧上一柱香。财神、门神现在几乎家家都张贴供奉。特别是一些买卖商人,供奉更是规范。90年代初场部有少部分人组织起了基督教宗教团体,现已在统战部门登记为七星泡基督教协会。
5.起名习俗。建场初期的人们主要根据解放前后新旧不同社会人们的要求起名字。有求发财富贵、福禄安康、学业有成、仕途昌盛的,名字中便带有这些字;有的追求文雅,以文章俊秀山水泉林有关的字而起名;有的则和国家形势联系起来,用建国、拥军、国庆等。“文化大革命”中人们起的名字则和东(毛泽东)、来(周恩来)、反修、文革、红卫等有关。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则小名多用复音,如强强、欢欢、乐乐、娇娇等,而大名则谓X 强,X 欢,X 乐,X 娇等。还有用父母姓合起来形成复姓形式的。例如父亲姓李,母亲姓赵则孩子起名叫李赵X ,或李赵XX等。这种叫法和独生子女有关,能起到延续两家之姓的作用。
6.民间借贷。建国初期,因延用旧社会风俗,民间不单有借而且有贷的习俗。而随着时间推移新风尚不断建立,民间只存在借,而贷基本上清除了。但到了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以国家银行为榜样,各种私贷悄然兴起,而且势头越来越猛。在七星泡农场不但私人之间有借贷,而且公家和个人以集资形式也形成过多类借贷。贷利大多超年利一分,多者达年利三分。除正常还贷之外,非正常还贷则多诉诸于法律。
7.捐赠帮困新风俗。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加之精神文明建设对民风民俗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比较好的新风俗。民间捐赠从大兴安岭火灾后越来越多。比较有影响的像省体育馆建设捐款,1998年全国特大洪灾捐款捐物活动,场内建电视台、修自来水、建小学楼时的捐款,以及历年来对伤残人员、贫困学生进行捐赠活动等。有些基层单位平时也能自发组织群众为贫困人员捐赠。
由于七星泡早期人口都是从全国各地集中到一起来的,所以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刻苦善学、勇于同困难做斗争的优良传统也带到了农场,这些优秀民性的最好证明就是四十多年时间,把荒无人烟的七星泡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农场,这是全体七星泡人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