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一节 历史沿革
富饶美丽的嫩江农场,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原沃野,没有人烟。虽幅员广阔,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有数不尽的飞禽走兽,但直到明朝末年,这里仍然是莽莽荒原和浩如烟海的原始森林,故素有“北大荒”之称。
据旧志(墨尔根志)记载:清朝初期,这里才有索伦(现称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原始部落生活。1687年(康熙25年)清朝政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东北边疆建立了前哨基地,设立驿站,其中墨尔根站就是现在的嫩江县。到1691年(康熙29年)城内设将军公署,城外各村屯增设驿站,八旗分驻于此。到康熙49年,城内设都统公署,建立官屯(现嫩江县境内的东官地、前官地等),管理各地土著居民。当时对嫩江的描述是对内则为边陲,对外近为重地,民情则尚未全开,风气则习多守1日,幅员虽广聚族则稀,林、矿富饶取求者少。到光绪33年后废除了“墨尔根”改为嫩江府,设知府,乡村建立民屯。到1912年(民国元年)改为嫩江县,设知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在此设立殖民地性质的“洋行”和“义勇队开拓团”做为侵略的据点。实行“粮谷出荷,运专粮,抓民夫,抓劳工,掠金矿”,的掠夺政策,强行驱逐我国人民,侵占了大量土地,统治了14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原日本开拓团掠夺的土地,一部分被当地农民耕种,有的则变为撂荒地,直到1955年建立了国营农场,荒芜的土地才得以开垦。
1955年,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为了适应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田和发展的需要,省公安厅、劳改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劳改事业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在地广人。稀地建场,通过劳动改造罪犯,形成一个谷物与畜牧相结合的农场,并做到自给自足”。经省公安厅、劳改局新建勘测大队勘测,广大公安干部、转业官兵奔赴荒原。6月25日,侯凤岐同志率先遣队员11人(7名党员),在嫩江县五区境内的高台沟、何家大泡子和老虎沟之间的大、小杨家岗间采点建场。总场设在小杨家岗两桥之间,嫩德公路横穿其中,故场名为“嫩江杨家岗垦区”。全区总面积为15000余垧,可利用地达9000垧,为嫩江至德都间大片荒原西北端的第一个垦区。根据全区土地面积的分布及劳改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总场下设五个作业站。七月初,“嫩市杨家岗垦区”对外改称“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嫩江农场”,对内称为“黑龙江省笫十一劳动改造管教队”。同年九月,中央又给黑龙江省3800多万亩的开荒任务,其中给劳改农场的开荒任务所占比重很大。省公安厅决定在原来的嫩江等六个劳改农场区间,新建16个劳改农场。根据省公安厅指示精神,嫩江农场副场长黄永生同志,带领一班人马,在老虎沟以南的古里岗、半截岗、本部岗的三道大岗间采点建场,故场名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三岗农场”,对内称“黑龙江省第二十七劳动改造管教队”。总场下设五个作业站。1959年1月,嫩江、三岗两场合并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嫩江农场”。1969年,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知识青年来场,两类人员内迁省委决定将劳改农场改变为国营农场,称为“黑龙江省嫩江农场”。
嫩江农场系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转业军人,黑龙江省公安厅,劳改局部分公安干部、。武警部队官兵以及广大的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发扬了“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他们不仅开垦了“北大荒”千年沉睡的处女地,而且在“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劳改方针的指引下,完成了对大批罪犯的劳动改造与管教。 35年来,经历了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食及畜产品等,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