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林、牧
第一节 农、林、牧
一、农业
全场有22个农业生产队和一个科研站。农业人口10,883人,其中农业工人4,143人,占农业人口的38.1%。平均每个农业工人担负耕地面积为82.6亩(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1989年初拥有耕地359,723亩,年内减少耕地17,377亩,其中造林占地11,377亩,退耕改牧、退耕还林、因灾弃耕未播6,000余亩。播种面,积为342,346亩,粮豆总产10,133.4万斤,粮豆平均亩产332斤,上缴粮豆7,254,6万斤,商品率为71.6%。总产值2,731.5万元,人均创造产值6593元,生产总成本842.3万元,斤成本0.083元,经营利润为124.3万元。
场内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甜菜、马铃薯五大作物为主。又主要以小麦、大豆为主。1989年小麦185,828亩,占播种面积的 54.3%。总产量7,877.6万斤,平均亩产424斤。大豆120,764亩,占播种面积的35.3%,总产量为2,255.8万斤,平均亩产186斤。玉米 1,989亩,仅占播种面积的0.6%,总产量84.2万斤,平均亩产423斤。此外,种植有少量的甜菜、马铃薯作为工副业原料。
建场35年,累计生产粮豆19.5亿斤,累计上缴国家商品粮12.1亿斤,商品率为62.1%。
二、林业
全场拥有林地面积49,256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45%。天然次生林分布在山地、丘陵及陡坡地带,以柞、杨、桦树为主。场区绿化林1,670亩,农田防护林14,564亩,用材林31,117亩,新炭林 1,905亩。
场部设置林业管理站,为林业科和林业站科站合一的单位。有林业工人59名,各农业生产队设有护林员。林业站设有三区轮作苗圃,总面积120亩。1976年以来,每年亩产苗量150万株。场区多利用春季造林,一季完成全年的造林任务。六十年代造林3,331亩,消灭了光板田;七十年代造林10,561亩,实现了农田林大网格化;八十年代造林37,930亩,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到1983年共有农田防护林带535条,其中主带423条,副带112条,面积14,564亩。全场植树造林工作在九三管局名列前茅。传诵成顺口溜为“山河的路,嫩江的树,七星泡大水库”。
1978年林业总产值创历史最好成绩为35.6万元。19s9年林业总产值6,000万元。人均创造产值1,016.95元,经营盈利3,211.91元。
三、畜牧业
1985年以后,畜牧业生产实行生产责任制,农场制定十二条扶持发展养殖业政策,发放贷款547.7元。到1987年,将公养全部改为个人饲养。建场35年来,农场畜牧业发展比较稳定。1965年马存栏高峰期为1291匹;1968年黄牛存栏高峰期为2944头;1972年绵羊存栏高峰期为3,468只;1985年家禽存栏高峰期43,574只;1977年猪存栏高峰期为9,465头;1981年鹿存栏高峰期为354只;1989年奶牛存栏数最多为1060头。1970年畜牧业总产值最高达90.6万元。
1989年农场设置畜牧公司,场部设有兽医院和畜牧科,并且科院合一。现有马132匹,黄牛1000头,奶牛1060头,家禽36,076只,羊2710只,猪4174头。全场1985年分离从事养殖业职工1120人,其中专职牧业工人96人,年总产值为18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