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交通
第二节 工业、交通
一、工业:
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农场建立了一批工业企业有:修造厂、粮油加工厂、淀粉厂、制材厂、乳品厂、制砖厂。1989年成立工业公司,负责全场工业全面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企业从事工副业生产人员619人,年工业总产值363.2万元,副业产值为0.4万元,人均创造产值5,874元。
l、修造厂
1983年,修造厂尚属小型工业,厂房面积4,340平方米,年产值为110万元,被农场总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有职工153名,拥有固定资产净值达94万元。设有综合修理、机械加工、铸造、板锻4大车间和设计、调度、财务、物资4个管理组。拥有车、铣、刨、钻、镗、磨、锯、插、拉丝各类机床共计33台,锻压机2台,专用修造设备38台(件),12吨起重设备1台,汽车1辆,胶轮拖拉机1台。负责全场农机修造任务,提出“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经营方针。所生产的“拳头”产品 195型拖拉机变速箱壳体,先后销往九三管局、讷河县、依安县、齐齐哈尔市等地。实现年总产值127.7万元,人均创造产值达1.2万元,经营盈利9.5万元。
2、粮油加工厂
1989年有职工132人,固定资产净值达59万元,实现产值215.9万元,人均创造产值6,114元,经营盈利6.2万元,被评为九三管局先进企业。
粮油加工厂设有: 制油、制粉、食品加工、饲料、香槟5个车间和2个粮油销售服务部,负责全场居民的粮油加工与供应。拥有制油设备90型油榨等32套(件);制粉设备LF一500型制粉机等5套(件);食品加工设备2A210冷冻机和远红外烤炉等6套(件);饲料加工设备1套,54马力发电机1套,储粮库2栋。1978年至 1989年累计生产面粉14,110吨,豆油1,875吨,食品320.5吨。
现有职工134人,设有动力和生产两大车间。拥有粉碎机、卧式离心机、沉降机、脱水机等主要设备。主要生产江雪牌马铃薯淀粉,年产量503.35吨,年产值119.3万元,人均创造产值1.1万元,经营收支平衡。
4、制材厂
现有职工73人,总建筑面积1,514平方米,固定资产12.8万元。设有带锯车间和木工车间。制材设备有大型带锯2台,截木机l套,木材加工机械设备有机床3台,手锯机、榫槽机、平面刨、三面刨各1台,专用修理设备7套。
1989年产值49万元,人均刨造产值1.5万元,经营利润4.5万元。
5、乳品厂
1989年有职工82人,建筑面积4,137平方米,总投资额512万元,生产能力为日处理鲜奶20吨。设有收购、生产、化验、动力4个车间。拥有分离、消毒、冷凝、蒸发、干燥、离心等全套不锈钢设备,检测仪器8套(件)。
年产“江雪”牌全脂速溶奶粉152吨,年产值97万元,人均创造产,值8,454元,经营亏损54万元。
6、制砖厂
1989年有职工96人,建有24门轮窑1座,实际年产红砖677万块。年产值64.3万元,人均产值6.698元,经营盈利1.5万元。
拥有制砖机150型1台,设计能力10.000块/小时。135型1台,设计制砖能力5000块/小时。胶轮拖拉机2台,履带式拖拉机。
7、其它副业
从六十年代起场直属大队先后建立有被服厂、理发馆、照像馆、浴池、酱菜厂、皮革厂、养蚕队、养蜂组、养鹿场、养鸡场、菜、(果)园队等。各分场均有酒坊、豆腐坊、粉坊等小作坊。职工、家属多采集山产品和中草药材。
建场以来共建有4座水库,由于管理不善,渔业发展缓慢,仅产少量鲢、鲫鱼及部分杂鱼,平均年产鱼10吨左右。在一水库石头山辟有采石场1处,可开采全场基建用优质石料。目前,场副业生产统归服务大队管理,仅存有菜园队、采石场及部分个体小作坊。
二、交通运输
农场交通运输发展较快,龙嫩公路由北向南横穿场区,为境内的主干公路。全长31公里,与场内循环路相交,对外运输交通方便。场部至嫩江38公里,至九三农管局57公里,场内循环路126.7公里,零公里至3l公里主干路由筑路队负责养护。
1989年全场拥有各种汽车80台,胶轮拖拉机132台,场部设交通运输管理站,为交通科和运输管理站科站合一的单位。总建筑面积1998平方米,职工101人,载重汽车65台,客运站和招待所一处,有“龙江”客车3台。年完成货运任务671.3公里/吨,年产值169.8万元,经营盈利10.97万元。1989年在垦区第三届“保创争”竞赛活动中被农场总局交通局、宣传部、农垦报社、广播电视局、工会、公安处评为文明运管站和最佳客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