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产队

第二节 生产队



  生产队是农场农业生产、经营核算的基本单位,全场共有22个生产队。生产队总户数为3,123户,总人口10,728人,其中男5,549人,女5,184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白族,苗族,柯尔克孜族,侗族,壮族,彝族共 376人。附生产队分布图。
  第一生产队
  第一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北部,距场部2.1公里。正南靠原一砖厂;正西邻一水库(打石山);东北与嫩江县科洛公社,双泉和双胜大队接界;东南与场部接壤。
  一队创建于1955年,当时称第一作业站。1957年改称一分场,1969年称连队。1973年6个分场阶段为一分场,辖两个生产队。 1976年改为场部直属一、二队,1988年改称第一生产队。1985年被省司法厅授予全省司法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队地势多为丘陵、缓坡地带,大部分土壤为黑土,现有耕地面积2l,480亩。在8个地号中形成冲刷沟15条,已采取回填治理措施的有9条,但未栽草。总户数329户,总人口1,158人,其中男588人,女570人。职工人数269人,其中男193人,女76人,合同制工人70人。
  拥有拖拉机(包括胶轮拖拉机)26混合台,收获机12台,主要农机具60台件,其它机车1台。总建筑面积21,022平方米,砖瓦结构住宅14,407平方米,居民总住宅面积15,607平方米(包括一部分草房)。
  主要盛产小麦、大豆、玉米、土豆、甜菜。1989年粮豆单产151公斤,粮豆总产2,607吨,上缴粮豆1,753.37吨,商品率67.3%。经营利润51万元。历史最高经营利润是1982年为52.4万元。历史最高粮豆单产是1985年为372斤。
  设有小学校、卫生所、代销店。儿童入学率达100%。东山脚下遗有劳改二大队旧址,山上为场直区域之墓地。西部有一水库和打石山,山中开辟采石场一处,石质坚硬,是场内很好的建筑材料。
             黑龙江嫩江农场公路交通图



              嫩江农场生产队分别图



  第二生产队
  第二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部,距场部13公里处。南接曙光农场;西靠跃进农场五队;北邻嫩江县长福乡、云龙村;东靠第三生产队。
  二队创建于1959年,当时称畜牧中队,1965年6月改为十一分场,1968年9月为五七干校,1971年末为五连,1973年6个分场阶段为二分场一队,1985年改为一分场二队,1988年改称第二生产队。
  全队92户,345人,男182人,女163人,职工人数152人,男 108人,女44人,合同制工人29人,耕地面积15,453亩,1989年粮豆单产148公斤,粮豆总产1,986吨,上缴粮豆1,328吨,商品率66.90%,经营利润15.4万元。历史最高经营利润1985年达19.8万元,历史最高粮豆单产1985年达302斤。
  总建筑面积5,878平方米,砖瓦结构房屋为3,288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履带式拖拉机9台,胶轮拖拉机4台,收获机了台,主要农机具61台件,摩托车1辆。
  生产队设有小学校1所:教师3人,学生62人,儿童入学率 l00%。卫生所l所:医务人员2人。代销店两个,从业人员2人。有水库1座,积水面积为19.3平方公里,总库容230.37万立方米。盛产鲫鱼、鲢鱼、白鱼等。草原面积5000亩,西南向沼泽地150亩。2号地中冲刷沟长1,200米,宽4米,有两条采取回填治理措施,但只回填1/5,未采取植草、栽树措施。
  第三生产队
  第三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8公里处,东与第四生产队,南与第六生产队,西与第二生产队为邻,北与场部隔河相望。
  三队创建于1955年,当时为作业站,195了年改为分场,1969年改称连队。j 973年机构改革编为二分场二队,1985年劳改支队时为一分场三队,1988年改称第三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92户,总人口314人,其中男157人,女157人,职工130人。现有耕地面积12,450亩,其中连队用地12,230亩,家属园田地220亩,1989年粮豆亩产142公斤,粮豆总产1,556吨,上缴商品粮1,080.58吨,商品率69.4%。主要机械设备有履带式拖拉机6台,胶轮拖拉机3台,联合收割机3台。总建筑面积9,367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5,008平方米。
  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儿童入学率100%,代销店两处。
  第四生产队
  第四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3公里处。西与三队,北与五队,南与六队,东与嫩德公路为界。
  四队创建于1955年,当时为嫩江农场第三作业站,1957年改为三分场,1968年来知识青年进场后改为连队。1973年分场合并为二分场场部,1985年劳改支队时期改为一分场场部。198了年撤销分场组织时为场部派出管理机构,1983年改称第四生产队。
  四队处于丘陵漫岗地带,土壤多为黑色酸性土壤。耕地面积 13,500亩,盛产麦、豆。但在一至四号地中出现冲刷沟9条,已治理4条。全队170户,571人,其中男289人,女232人,职工人数204人,其中男104人,女71人,合同制工人29人。
  现有机械设备:履带式拖拉机了台,胶轮拖拉机2台,收获机 6台,主要农机具90台件。其它机车3台。总建筑面积18986平方米,砖瓦结构房屋10,093平方米,居民住宅总面积8,509平方米。
  1989年粮豆总产1,775吨,上缴粮豆1,347吨,商品率75.9%,经营利润19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粮豆单产超历史最高水平为 154公斤。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儿童入学率96%。集体商店1个,托儿所1处,?3年建600多平方米俱乐部1座于86年拆除,了5年建二层水楼1幢,容水量35立方米。
  第五生产队
  第五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2。5公里处。西、北以何大泡子为界,南与嫩德公路为界、与第四生产队为邻,东北与第七生产队接壤。
  五队建于197二年,当时为二分场四队,1985年改称一分场四队,1988年改为第五生产队。总户数73户,总人口251人,其中男133人,女118人,职工人数112人,其中男78人,女34人,合同制工人25人。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和代销店,儿童入学率98啪。在校学生23名,校舍面积为48平方米。
  五队处于丘陵漫岗地带,土壤多为黑砂土,现有耕地面积11,800亩,1989年粮豆总产l,752吨,粮豆单产169公斤,上缴粮豆l,277吨,商品率72.9%。经营利润27.7万元。历史最高粮豆单产是1987年为3了4.5斤,历史最高经营利润为1939年的27.7万元。
  拥有履带式拖拉机6台,胶轮拖拉机5台,收获机6台,主要农机具23台件。总建筑面积5,131.9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3,457平方米。
  土地由于多年雨水冲蚀,在六号地北有30垧地历年不能耕种,五号地冲刷沟2米宽,120米长,已采取回填上治理措施,平整了50%。
  第六生产队
  第六生产队位于场部南部,距场部6.7公里处。南部、东部以老虎沟为界,北部与第四生产队接壤,西部与山地相连。
  六队建于1974年12月,称二分场五队,1985年劳改支队时期改称一分场五队,1988年改为第六生产队。全队85户,287人,其中男140人,女141人,职工人数124人,其中男96人,女28人,合同制工人21人。
  六队处于岗坡和洼地地势之中,岗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黄沙性土较多,洼地水蚀较严重。现有耕地面积12,679亩,1989年粮豆总产1,619吨,粮豆亩产149公斤,上缴商品粮885吨,商品率为 54.7%。经营利润34.7万元,经营利润超历史。历史最高粮豆单产为1985年的328斤。
  总建筑面积为5,015平方米,居民住宅总面积为3,532平方米。主要机械设备有:拖拉机15台(包括胶轮拖拉机),收获机3台,主要农机具41台件。队内设有卫生所、小学校,儿童入学率100%。1981年办起了托儿所和个体代销店。在居民区东侧有一处采砂厂,是场内基建的较好材料。在32至35号地中有8条冲刷沟,长度约在350米以上,最严重的长1450米,宽3.5米。生产队每年都投入人力、机械进行回填土、栽草等治理措施,但始终无法彻底根治。
  第七生产队
  第七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8.2公里处。北以何大泡子为界与科洛公社、双泉大队相邻,西部与第五生产队接壤,东北部与第八生产队相邻,南与筑路队陆邻。
  七队创建于1956年,当时为嫩江农场第四作业站,1957年改称四分场。“文化大革命”时期改称四连,1973年改为四分场一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改称一分场七队,1988年改称第七生产队。
  全队155户,497人,其中男244人,女253人,职工人数216人,其中男106人,女76人,合同制工人34人。耕地面积为22,087亩, 1989年粮豆总产3,383吨,粮豆单产174公斤,上缴粮豆2,520吨,经营利润25万元,粮豆单产和经营利润双超历史。
  总建筑面积12,542.2平方米,居民总住宅面积8.130平方米。拥有拖拉机18混合台,收获机10台,主要农机具60台件。
  队内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儿童入学率100%,有个体代销店3个,遗有日本开拓团旧址,曾接待过日本代表团前来参观。
  七队地势较高,不利的;中刷沟占据23,000平方米,分布在临界处的 9、10号地和4、5号地中,极不利于耕种,致使部分耕地年年撂荒而又无能力治理。
  第八生产队
  第八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13公里处。东北部与第九生产队接壤,西南与第七生产队相邻,南以老虎沟为界,北以何大泡子为界、与嫩江县科洛公社双泉大队相邻。
  八队创建于l956年,当时为嫩江农场第五作业站,1957年改为五分场,1959年两场合并改称九分场。1973年四分场与九分场合并为四分场,分场部与四分场二队均设在此,并将队区南部畜牧队改为四分场三队,1975年取消该队称,变为三队居民点。1985年改为一分场八队,1988年改为第八生产队。自1979年以来连续10年荣获九三管局先进单位称号。
  全队总户数242户,总人口817人,其中男413人,女404人。职工人数319人,其中男211人,女103人(包括合同制工人73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7,355亩,1989年粮豆总产2,999吨,粮豆单产194公斤,上缴粮豆1,222吨,经营利润66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历史最高粮豆单产是1989年为194公斤。
  主要机械设备有:拖拉机(包括胶轮)13台,收获机9台,主要配套农机具77台件,总建筑面积20,074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 11,301平方米。
  设有小学校1所,学生110人,儿童入学率100%,卫生所l所,代销店5处。
  第九生产队
  第九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19.2公里处,南部、北部隔科洛河与山河农场相望,东南隔老虎沟与第十八生产队邻界,西南与第八生产队接壤。
  九队建于1972年,当时为四分场四队,1984年管理区时期称一管区九队,1985年劳改支队时期为一分场九队,1983年改称第九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54户,总人口164人,其中男95人,女69人,职工人数115人(包括合同制工人21人),其中男97人,女18人。现有耕地面积11,976亩,1939年粮豆总产1,567吨,粮豆单产135公斤,上缴粮豆970吨,商品率61.9%。存栏奶牛16头,黄牛20头,羊50只,生猪20头,家禽300只。
  拥有拖拉机(包括胶轮)9台,收获机5台,主要农机具62台件,总建筑面积4,269平方米,砖瓦结构房屋3,857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2,019平方米。
  设有小学校1所,学生10人,儿童入学率100%。卫生所1所,个体代销店1处。1979年以前设有托儿所、俱乐部。在九队北部有一自然泡子叫一里泡子,1983年曾修建为浅水养鱼池。在东部有两股自然河流称二截河,1983年筑坝截流,从而保证了科洛河沿岸耕地的正常种植。
  九队地势以公路为界,呈屋背形,中间高,南北低,致使在5号地、2号地、1号地中出现了严重的冲刷沟。5号地较严重,长100多米,宽达了米,深3米多,沟北耕地已无法耕种而退耕还林。目前对冲刷沟还无法治理,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第十生产队
  第十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15公里处,西靠二砖厂,南隔小岔八气沟与第十四生产队相望,东隔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临界,北与第二十二生产队接壤。
  十队创建于1955年,原属三岗农场第五作业站及三岗场部所在地,1957年改称五分场,1969年两场改称连队,1973年五分场、七分场和十三分场合并为五分场,分场部设在七分场(现第十生产队)。 1985年改为二分场一队1988年改称第十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235户,总人口829人,其中男432人,女397人,职工人数161人。现有耕地面积16,650亩,总建筑面积为13,941.9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11,357.9平方米。1989年粮豆亩产187公斤,总产2,716吨,上缴粮豆1,519,21,电,商品率55.9%。主要农业机械设备有履带式拖拉机7台,胶轮拖拉机6台,联合收割机8台及部分配套农机具。
  设有小学校1所,卫生所,公安派出所,托儿所,俱乐部,兽医所,职工食堂,面粉加工厂,修配所,电厂,汽车队,三岗邮电所,供销社,总机交换台等。
  十队处在丘陵、漫岗地带,上地较为平坦,在15,682亩耕地中,酸性黑砂土占60%。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但由于多年的耕作及雨水侵蚀,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耕地中出现多处冲刷沟,均未得治理。
  第十一生产队
  第十一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12公里处,东南隔下气沟与二砖厂相邻,北部与第十九生产队接壤,西与第十二生产队接壤,南以下气沟为界。
  十一队创建于1955年,当时属三岗农场第一作业站,1957年改为三岗农场一分场,1959年两场合并后改称嫩江农场五分场,1969年改称连队。1973年七分场、十三分场、五分场合并后改为五分场三队,1988年改称第十一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120户,总人口382人,其中男198人,女184人,职工人数136名。现有耕地面积13,845亩。1989年粮豆亩产182公斤,总产2,216吨,上缴粮豆1,075吨,商品率48.5%。总建筑面积9,722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5,934平方米。主要农业机械有:拖拉机13混合台,联合收割机5台及部分配套农机具。
  设有小学校、卫生所、代销店等。儿童入学率100%。北部设有飞机场1处,每年供农用飞机起降专用,南部有水库1座,集水面积10.6平方公里,总库容129.25万立方米。
  第十二生产生产队
  第十二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部,距场部15公里处,北与第十一生产队接壤,东以下气沟为界,西以老虎沟为界,南与第十三生产队接壤。
  十二队创建于1971年,1974年建成为五分场四队,1984年划入二管区,1985年改称一分场十二队,1988年称第十二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87户,总人口321人,其中男164人,女157人。职工人数117人(包括合同制工人30人),其中男76人,女41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1,670亩。1989年粮豆总产1,790吨,粮豆亩产176公斤,上缴商品粮1134吨,商品率63.4%,经营利润53.8万元,1989年粮豆亩产和农业总产值均创历史最好成绩,1974年至1986年十二队农业总产值在全场名列前茅,荣获先进生产队称号。自1986年改革承包以来,农业总产值排在全场一、二名,平均每人年创产值超千元的好成绩。
  拥有拖拉机12台(包括胶轮拖拉机),收获机7台,主要配套农机具44台件,其它车2台。总建筑面积5,743平方米,居民总住宅面积3,662平方米。
  生产队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儿童入学率100%。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好。有个体代销店两处,日用百货及副食品基本保证供给。全队职工存款额达35万元,居民家中电气设备占57%。1989年全部安装上了自来水。
  第十三生产队
  第十三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部,距场部16公里处。北与第十二生产队接壤。东以小岔八气沟为界,西部、南部与尖山农场二十四队邻界。
  十三队建于1965年,当时为嫩江农场种畜队,后改称十三分场。1973年改编为五分场五队,劳改支队阶段编为二管区和二分场十三队,1988年改称第十三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104户,总人口360人,其中男191人,女169人,职工人数173人。现有耕地面积12,853亩。1989年粮豆亩产167公斤,粮豆总产1,957吨,上缴粮豆849.8吨,商品率43.4%。
  拥有拖拉机9台,收获机6台。总建筑面积9,167平方米,居民住宅5,880平方米。生产队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及代销店。儿童入学率100%。
  十三队处于丘陵岗坡地带,山地较多,耕地中雨水冲蚀较严重,形成多处较大的冲刷沟,均未得到治理。
  第十四生产队
  第十四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边缘,距场部16.5公里,北隔小岔八气沟与第十生产队相望,西以小岔八气沟为界,西南与第十五生产队接壤,东隔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邻界。
  第十四生产队创建于1956年,当时为三岗农场第六作业站,1957年改称三岗农场六分场。1959年两场合并为嫩江农场八分场, 1969年改称连队。1973年合并为三分场,为分场部和三分场一队所在地。劳,改支队阶段为二管区和二分场十四队,1988年称为第十四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129户,总人口442人,其中男222人,女220人,职工人数167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8,038亩。1989年粮豆亩产164公斤,粮豆总产2,669吨,上缴粮豆2,058吨,商品率77.1%。
  主要农业机械设备有:履带式拖拉机9台,胶轮拖拉机4台,收获机9台及其它配套农机具等。总建筑面积8,710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6,129平方米。设有供销社、俱乐部、卫生所、小学校等,儿童入学率100%。
  十四队地处丘陵漫岗地带,土地平坦,土质肥沃,土壤以黑土占90%以上,盛产小麦、大豆、甜菜、玉米、土豆。
  第十五生产队
  第十五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边缘,距场部30公里。北与第十四生产队接壤,西以小岔八气沟为界,南与第十六生产队相邻,东以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临界。
  十五队建于1972年,当时为三分场二队,1973年在三分场二队西南0.6公里处建五队。1974年三分场场部迁至五队,1975年又设立了退休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改为二管区和二分场十五队,1988年撤销分场后改称第十五生产队,与小五队和退休队合为一体,队部设在原分场部,形成了一个以退休队为中心,辖第十五生产队,包括三间房在内的三合一单位称第十五生产队。这里也是共和国卫士臧立杰烈士的故乡,在臧立杰烈士的家门口挂着“共和国卫士之家”匾牌。
  全队210户,总人口807人,其中男450人,女357人。职工人数 254人(其中包括合同制工人56人),其中男197人,女57人。现有土地总面积20,532亩。其中耕地面积18,304亩。1989年粮豆总产 2,586吨,粮豆亩产161公斤,上缴商品粮1,402.6吨,商品率54.2%。经营利润56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拥有农机设备:拖拉机(包括胶轮)22台,收获机6台,主要农机具168台件,其它机车6台。总建筑面积15,275平方米,居民总住宅面积8,298平方米。
  生产队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和4处代销店。儿童入学率100%。另外有公安派出所、俱乐部(现改为车库)、职工食堂、面粉加工厂、修配所、发电厂、总机交换台等。场客运站客车驻队,每日往返于嫩江、场部及生产队之间。
  十五队靠山地边缘,处在丘陵岗坡地带,土壤多为黑砂土间有砾石,在十一号地东南有一处大水泡,自然生长着各类杂鱼。耕地中水土流失严重,岗顶被侵蚀成黄土包,黑土被冲到岗坡脚下,并形成多条冲刷沟。在十一至十四号地中最严重的冲刷沟长35米,宽2.5米,深2米。每年都用推土机进行回填土治理,但收效甚微。
  第十六生产队
  第十六生产队位于场部西南边陲,距场部34公里。北与十五队接壤,东南与十七队相邻,西与尖山农场邻界,东隔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邻界。
  十六队创建于1964年,当时为十二分场,1969年改称连队,1973年编为三分场三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为二管区和三分场十六队,1988年改称第十六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115户,总人口376人,其中男189人,女187人。职工人数156人。现有耕地面积为18,482亩。1989年粮豆亩产169公斤,粮豆总产2,646吨,上缴粮豆1,839吨,商品率69.5%。
  拥有拖拉机17混合台,收获机4台。总建筑面积6,287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4,062平方米。生产队设有小学校、卫生所、代销店,儿童入学率100%。另外有俱乐部(兼做食堂之后拆除)、修配所、车库、发电厂等。
  十六队位于山地边缘,岗地较多,土壤多属黑砂土间有砾石,山地有“亚金山”“光头山”和“圆田华山”等。地势较高而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在4个地号中出现14条冲刷沟,三号地最严重的冲刷沟长500米,宽2米,始终无法根治。
  第十七生产队
  第十七生产队位于场部最南端,距场部37.5公里。北与第十六生产队相邻,东隔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邻界,西与尖山农场接壤,南隔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二十七队相望。
  十七队总户数61户,总人口199人,其中男106人,女93人,职工人数113人。该队建于1972年,当时为十二分场新建点(青年点)称三分场四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为二管区和二分场十七队,1988年改称第十七生产队。
  现有耕地面积11,468亩,其中生产队用地11,150亩,家属园田地318亩。1989年粮豆亩产146公斤,总产1,420吨,上缴商品粮1,200吨,商品率84.5%,总建筑面积5,208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3,050平方米。
  拥有履带式拖拉机6台,胶轮拖拉机3台,收获机3台及其它配套农机具。设有小学校、卫生所和代销店,儿童入学率100%。
  第十七生产队多为山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不利的冲刷沟均未得到治理。
  第十八生产队
  第十八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科洛河附近,距场部20.7公里。北邻科洛河,南与第二十生产队接壤,西以老虎沟为界,东以下气沟为界。
  十八队创建于1956年,当时为三岗农场第二作业站派驻的一个加强中队,后称第三作业站(又称三水库),1957年改称三岗农场三分场。1959年两场合并为三水库工地。1972年重建为六分场一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改称三管区和三分场十八队,1988年改称第十八生产队。
  全队84户,296人,其中男148人,女148人,职工人数175人。现有耕地面积20,473亩。1989年粮豆总产3,236吨,粮豆亩产180公斤,上缴商品粮1,480吨,商品率为45.7%,经营利润45.2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主要机械设备有:拖拉机(包括胶轮)18台,收获机1l台,主要配套农机具126台(件)。总建筑面积6,376平方米,居民住宅总面积3,749平方米,全部为砖瓦结构房屋。
  设有小学校、卫生所、代销店等,儿童入学率l00%,有集水面积为26平方公里水库1座,总库容为224.37万立方米。
  十八队位于科洛河沿岸,水面面积1,650亩。占总面积的7%,地势低洼,极易遭雨水浸蚀而形成涝洼地。
  第十九生产队
  第十九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18公里处,东以下气沟为界与第二十生产队接壤,西以老虎沟为界,北隔老虎沟与第八生产队居民点相望,西以下气沟为界。
  十九队建于1974年,当时为六分场二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为三管区和三分场十九队,1988年改称第十九生产队。
  全队总面积15,623亩,其中耕地面积14,123亩,占总面积的90.40%。现有户数75户,总人口258人,其中男133人,女125人。职工人数124人,(包括合同制工人14人)其中男86人,女38人。1989年粮豆总产2,225吨,粮豆亩产179公斤,上缴商品粮1,905吨,商品率85%,经营利润48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拥有拖拉机(包括胶轮)11台,收获机了台,主要农机具77台件。总建筑面积4,536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为3,254平方米。设有小学校、卫生所、代销店等,儿童入学率100%。
  第二十生产队
  第二十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18公里处。西北部与第十八生产队接壤,东隔下气沟与第二十一队相望,西南与第十九生产队陆邻,东南与第二十二队相邻。
  二十队建于1955年,当时为三岗农场第二作业站,1957年改为三岗农场第二分场。1959年两场合并后改称嫩江农场六分场,1969年改为连队。1973年为六分场场部和六分场三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为第三管区和三分场场部及二十中队,1988年改称第二十生产队。
  全队总户数232户,总人口786人,其中男408人,女378人。职:工人数232人,(包括合同制工人43人)其中男161人,女71人。现有耕地面积19,600亩。1989年粮豆总产2,668吨,粮豆亩产151公斤,上缴商品粮2,177吨,商品率为81.6%。经营利润27万元。历史最高经营利润是1982年为35万元。
  拥有拖拉机(包括胶轮)15台,收获机11台,主要配套农机具 92台件。总建筑面积18,660.8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7,441平方米。设有小学校1所,增办了学前班,儿童入学率l00%。还有卫生所、商店、修配所、粮油加工厂、发电厂、水塔、红旗派出所、总机交换台等,俱乐部1984年取消后改为仓库,观设有游艺室1处。1982年曾规化拟建农垦小镇。
  二十队处于漫岗、丘陵地带,地势呈微波状起伏。土地连片,土质肥沃,以黑土居多,适于小麦、大豆、甜菜、玉米、土豆等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基础建设十分薄弱,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因此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在耕地中出现多处冲刷沟沟,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第二十一生产队
  第二十一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21.5公里处。南与第二十二生产队接壤,北与第十八生产队为邻,西隔下气沟与第二十生产队相望,东隔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临界。
  二十一队创建于1956年,当时为三岗农场第四作业站。1957年改为三岗农场四分场,1959年两场合并时为嫩江农场十分场。1968年改称连队,1973年改编为六分场四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改编为三营区和三分场二十一队,1988年改称第二十一生产队。
  全队115户,376人,其中:男200人,女176人,职工人数214人,现有耕地面积22,329亩。1989年粮豆总产3,280吨,粮豆亩产 166公斤,上缴商品粮2,780吨,商品率为84.8%。
  拥有拖拉机19混合台,收割机12台,其它配套农机具102台件,其它机车2台。总建筑面积7350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4986平方米。
  设有小学校、代销店和卫生所等,儿童入学率100%,
  第二十二生产队
  第二十二生产队位于场部东南部,距场部21.1公里处,西南与第十生产队相邻,西北与第二十生产队接壤,东北与第二十一生产接壤,东隔小岔八气沟与七星泡农场临界。
  二十二队建于1972年,当时是五分场一队,1973年编为六分场五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为三管区和三分场二十二队。1988年改称为第二十二生产队。
  二十二队建于1972年,当时是五分场一队,1973年编为六分场五队,1985年劳改支队阶段为三管区和三分场二十二队。
  全队总户数83户,总人口297人,其中男146人,女43人,职工,人数135人,其中男92人,女43人(包括合同制工人24人)。现有耕地面积11.974亩1989年粮豆总产1.763吨。架豆亩产170公斤,上缴商品粮1,259。5吨,商品率为71.4%,经热利润15.9万元,为历史最好成绩。
  拥有11混合台,收割机8台,其它配套农机具102台件,其它机车2台。总建筑面积6.097平方米,居民住宅面积4.261平方米。
  设有小学校一所小学三年级共22人,儿童入学率100%,还有卫生所、代销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