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资源第一节 土地资源 土地是生物生存之本,作为生产资料及劳动对象的土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资基础。土地资源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们在土地上经营的农业生产项目、生产手段、采用的技术措施、经营’管理办法,最终反映到生物产出的数量及质量。土壤的肥力决定着土地的农业生产力,是评价土地生产属性和农业利用优、劣程度的重要依据。嫩江农场地处全国著称的黑土地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有着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一、土地资源的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类,是给农林牧各业用地的划分确定依据,从而研究不同土地类型发展农业的适宜程度。重新建立一个适应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良性农业生态平衡,使小区气候、土壤培肥、生物生态等方面,向着优化条件过渡,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是:土地自然条件的一致性;土地自然条件主要为气候,地貌、土壤、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地利用方面和改良措施的一致性;土地的自然灾害的一致性;土地生产能力的一致性。
嫩江农场总土地面积76.3681万亩,分布于5条漫岗及5条沟谷之中,7分岗地3分平地。根据土地类型分类的依据,按其地貌特征及土壤类型,将全场土地划分为3种类型:
(一)剥蚀低丘陵一石质棕壤一宜林地
(二)剥蚀一堆积岗坡平原:
1、冰成台地一黑土一宜农地
2、一阶地一草甸土或黑土—宜农地
3、岗阜状平地
4、3—1岗阜状平地一砂岗棕壤一宜林地
草甸棕壤一宜农地
5、3—2岗阜状平地一砾石黑土一宜农地
黑土一宜农地
草甸黑土一宜农地
(三)河谷低平原:
1、高漫滩一草甸土一宜牧地
2、低漫滩一草甸泽沼土一宜牧地
二、农用耕地的分类
全场现有耕地34.2346万亩,垦殖率44.8%。土地自然排水条件好,集中连片,便于经营管理。根据耕地的地形及土壤肥力特征,土地生产率,灾害情况,以及利用改造的方向一致性的条件,将场内耕地划分为三类:
一类地:分布在缓平坡地上,为耕性良好的基本田,历年产量在平均产量以上,又称为高产田。
二类地:分布在缓平岗坡地上,为坡度变化不一,耕性较差的一般田。历年产量保持在全场平均水平:水土流失明显,又称为“三跑田”。
三类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及涝洼地.上,为岗脊、陡坡、低洼易涝的低产田。历年产量均在全场平均产量以下,需重点进行综合治理,并局部退耕还林或改牧。
三、土地利用情况
嫩江农场土地利用情况:根据1985年统计表和目前利用现状表明,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1985年土地利用情况见表。
土地利用情况表
(1 9 8 5年) 单位:亩
1989年全场有76.3861万亩的黑土地,现已开垦为耕地342,346亩。尚有1,959亩可垦荒地,垦殖率达44.8%,尚有宜林地4万余亩,场内林地面积可达49,256亩。现有草原18.1592万亩,其中改牧地12.13万亩,割草地6.03万亩,给发展畜牧业提供极好的饲草和放牧条件。全场有水面6,150亩,其中人工水库供养鱼水面 5,101亩。场内道路基建占地1,4920万亩,其它16.7593万亩。场内有适宜作建筑材料用的砂石、粘土等材料,还有丰富的山产品,便于发展多种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