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旱、涝灾害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涝灾害
嫩江农场平均年降雨量486.4毫米,最多年份总降雨量达738.5米,最少年份只336.2毫米。由于年际降水量变化幅度大,年度间月份间降水量分配的不均匀,因此造成阶段性的干旱或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丰欠的重要条件。
一、干旱灾害
从多年降雨量与产量关系分析看,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都可能成为旱灾年度,旱灾比涝灾程度轻,次数少,每12年出现一次大的春旱。1961年4至6月降雨量仅48毫米。在生产季内长时间干旱的年份出现的机率占4%。特别是春旱比较严重,由于春风大,4—6月份降水少,又恰逢小麦需水高峰,严重影响作物的发育和生长,群众称为“卡脖子旱”,即降雨量少于100—150毫米,且次间间距长。夏旱较少发生。严重的干旱年份有:1961、1965、 1972、1974、1979、1982、1985等年份。严重春旱的年份有1959、1961、1963、1970、1974、1977、1979、1985等年份。受灾面积最大的1977年,相当于小麦播种面积的97.8%,相当于总播种面积的50.2%。
二、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该区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洪泛害:主要分布在沿河岸及支谷的漫滩上。建场以来,洪泛主要出现在1957、1961、1972、1983年。特大洪泛面积达75000亩,淹没范围绝大部分为低湿草原。1983年.4月26日一30日间,场内连降雨雪达71.9毫米,全场水库、桥涵、道路、房屋均遭洪水冲击,有不同程度的毁坏。
涝灾:洪灾一般多出现于春、秋两季,以秋季为主,夏秋连涝:较少。按气象中旱、涝指数分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都是可能出现涝灾的年份,涝灾年份出现的机率占13%。
春涝:春涝主要是地表层水份过多,影响播种机械正常作业。春涝每8至11年出现一次,有记载的年份是1960、1967、1969、1973、 1978、1988年,都给作物播种和生长带来严重危害,产量明显降低。
夏秋连涝:群众称之为“连阴雨天”,即雨量超过400毫米,降雨日数占1/3至l/2,土壤湿度超过45%。这样就会造成夏秋连涝,影响大田作业和小麦收获,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使盈亏逆转。夏秋连涝每隔11年出现一次,如1969年7—9月份连降大雨,最高降雨量达575.9毫米。造成夏秋连涝和洪泛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500余垧,小麦普遍被水淹后生芽80%,麦芽长成10公分长,有的放出了两片叶子。苞米、谷子、大豆也倒伏被淹没土豆,330垧烂掉50%,秋菜大面积被水淹而涝死。水利工程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涵等遭到严重破坏,一水库闸门被冲坏,十三水库大坝被冲毁,五水库严重漏水,有决堤的危险。全场道路、桥涵有3处被冲坏,房屋倒塌7栋,畜舍倒塌8栋。
据统计资料记载,涝情较大的年份有:1957、1962、1969、1972、 1980、1781、1986等年份;主要受灾作物为小麦。如1957年受灾面积相当于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6.5%,相当于当年总播种面积的44.34%。1986年春旱、夏涝,小麦播种后长达60天没下雨,而6月18日—8月14日44天中连续降雨376.5毫米。主要表观为长期水土饱和,使作物窒息死亡,机械不能进地收获,成熟的小麦生芽子并加重“赤霉”病害的发展蔓延,造成大幅度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