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风蚀、水蚀、雹灾
第三节 风蚀、水蚀、雹灾
一、风蚀、水蚀
全场土地分布于五沟、五岗之中,七分岗地三分平地,遭风蚀和水蚀较为严重,致使土地流失逐年加重。每年4、5月份是大风。季节,地面裸露干燥,风蚀严重。在开垦25年的坡地上开始出现水土流失,大于3度以上的坡地有明显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大于7度以上的坡地土壤浸蚀严重,迎风岗年平均流失表土层厚度0.8—1厘米左右,个别地号风蚀表土层厚度可达5—7厘米;种子被风吹出不能正常出苗。如:1969年4月,全场遭受风灾,小麦受灾面积达2571垧,20%的种子被风刮出地面。七十年代比六十年代大风次数有减少的趋势,6级以上大风次数减少13%,风害有明显减轻。但雨水的浸蚀逐年加重,许多地号被冲刷成沟。最大的冲刷沟宽达—1.6米左右,长达500—600米,致使许多地号变成了 “三跑田”。农业生产仍然是掠夺式经营,集约化程变不高,只重用地,轻视养地,很少施用有机肥和防止水土流失措施,致使耕地中多处出现“尿窝子”地,沟渠纵横,土壤有机质由开垦时的7.24%下降到4.18%,下降了42.27%;全氮由开垦时的0.45%下降到0.25%,下降了 44.5%;全磷由开垦时的0.23%下降到0.18%,下降了21.7%,上壤养分严重的收、支不平衡,出现“赤字”。
二、冰 雹
场区处在一般雹区,10年中有5年以上出现雹子,成灾率为 0.1%。但并不规则,常间有暴雨及龙卷风一并成灾。一般为区域性受灾,多出现在沟塘、平原及岗顶之风口处。1963年7月6日上午,三、四、五、六、七、九6个分场遭受冰雹袭击,约10分钟,大的冰雹有鸡蛋黄大小,一般如黑枣大,中心地段积雹2—3公分厚,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673垧,其中粮豆占l,647垧,茎秆被打断,叶子被打光,平均减产五成。灾情严重的1965年,7月10日和16日两天,六、七、八、十三4个分场遭受严重的冰雹灾害,小麦大面积倒伏,大豆等大田作物几乎被打成“秃秆”。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62垧,平均减产五成,部分大豆绝产,被迫改种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