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自然灾害的防治
第五节 自然灾害的防治
一、抗旱、防洪与排涝
兴修水利工程是抗旱、防洪排涝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3年开始兴建水库,七十年代开始兴建防洪除涝、灌溉工程,出现了抽水站,水轮泵站、防洪堤、灌排田间工程和电机井等。后期开始了喷洒灌溉。但仅是小面积应用,尚未推广。
抗旱的主要水利工程是兴建水库灌区,目前场内已竣工4座水库,主要是蓄水保墒,总库容402.1×10000立方米,每座水库均可承担万亩以下灌区,总灌溉面积2.27万亩。另建有水轮泵站1处和两处抽水站,有土井42眼,机井10余眼。七十年代采用火炮进行区域性人工降雨,大部分耕地尚无抗旱措施,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只有在播种时和苗期采用镇压方法,进行大面积的抗旱保墒措施。应开展旱灌试验,摸索大面积丘陵漫岗的灌溉经验,为今后发展灌溉实现水利化打下基础。
洪涝区主要分布于科洛河沿岸及5条沟谷坡地。目前场区有1道防堤在科洛河左岸,长2Km,平均1.了米高,可起一定防洪作用。场内易涝面积11.0万亩,七十年代在高台沟、何大泡子、老虎沟、下气沟、小岔八气沟开挖了排干共4s公里,土方量60万方的截弯取直,治理面积5,000亩,占易涝面积的4.5%。
二、防御低温冷害
自然生态平衡失调,形成周期性的发生,低温冷害、早霜等自然灾害。
防御低温冷害,首先要充分合理的利用热量资源,抓住理想的播期,适时播种,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热量,争取早出苗。其次是采取提高温度的措施:要适时早播,缩短播期,争取热量,防御低温和秋霜。再次是充分发挥品种资源优势;选育比当地平均积温少100—120度标,佳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保证率可达80%。
三、防御风蚀、水蚀及冰雹灾害
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立起一个适应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良性农业生态平衡,首先要合理调整农林牧三者用地的比例失调,防止不合理开荒和次生林的砍伐,植树造林,治理冲刷沟,特别是营造农田防护林,在防护范围内可降低风速48.3%。削弱风力,防止水土风蚀,使大气温度比一般旷野提高3.6—4.3%,绝对湿度提高2.3—4.9%,相对湿度提高1.2—2.0%,土壤含水量增加3.8—4.7%,蒸发量减少7.5—36%,防止水土流失。其次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上地用养结合,合理施用有机肥,部分退耕还林或退耕改牧,重点进行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区域性雹灾的防御,七十年代曾使用火炮进行驱雹,收效甚散。只有通过造林绿化,调节气温、湿度,减少水蚀、风蚀等和改善生态环境,良化地域性小气候来驱喊冰雹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