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生产发展 1955年建场时野草丛生,一片荒芜,黑土层深达80公分左右, 95%以上为淋溶黑钙土及草甸黑钙土,沿沟渠两侧,有少部生草灰化土。氮肥多而磷肥少,钾肥缺。土质肥沃,利于作物生长。伪满对日本开拓团曾在此耕种,另有少数农民在此从事农业生产,不到三十年时间。据当地农民的经验:新荒地不宜种大豆,豆茬后不适种植小麦,因易贪青倒伏,而施肥之谷子,可获较高产量。1955年,本着边建场边开荒的精神,当年进行了烧荒。由于缺少农业机械,只有10台匈牙利拖拉机,生产力极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畜力进行,人力开荒,由30人拉1台双轮一铧犁,最高日效为1垧。马拉犁需6匹马才能正常作业。1955年开荒22,239亩,其中当年秋耙5,670亩。
1956年春,开始大面积烧荒、开荒、春耕,并学习了八五〇部队的人力开荒经验。春翻中站长扶犁,夏锄中站长送开水,鼓舞了干劲,提高了效率,人力开荒由原来30人拉1台犁减至24人。大豆人工除草每人日效由1.4亩提高到2.3亩。开荒133,257亩,耕地面积达155,496亩,总播种面积99,351亩。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麦、大麦、大豆、玉米、谷子等。播期为4月6日至5月10日。1955年,投入农业生产的人力共计165,293个工日,马19,267个工日,匈牙利拖拉机10台,综合铲趟机62台,十行播种机130台,五铧犁 10台,双轮一铧犁74台。拖拉机除在春耕中完成4,500亩的耙地任务外,又超额完成13,500亩的麦翻任务。由于新开荒土质坚硬,加之没有相应的灭草措施,草荒严重。1956年粮豆平均亩产只有117斤,小麦亩产131斤,大豆亩产132斤。
1957年农业生产是在省委提出的“巩固成绩,提高质量、重点发展,全面安排”的方针下进行的,春开春播33,666亩,小麦播种面积达到71,68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9%。由于种、管、收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粮豆平均亩产仅有了8斤,比上年减少39斤,小麦亩产 105斤,大豆亩产59斤。
1958年,提出了大搞卫星田和高产田,全场计划种植面积 137,076亩,其中:卫星田1,644.9亩,占2%,高产田38,381亩,占28%,一般田97,050亩,占70%。跃进指标分别为垧产小麦6.1吨,谷子6吨,玉米6.7吨,马铃薯7吨。规定每一农业人员负担卫星田4亩,高产田20亩,一般田60亩。机车按型号不同负担面积,每台纳齐拖拉机负担卫星田3,000亩,一般田7,500亩。每台匈牙利拖拉机负担卫星田2,600亩,一般田6,000亩。并掀起了大搞积肥造肥运动,1958年共积肥220,028吨。其中,堆厩肥63,993吨,草炭灰为 122,903吨,土化肥33,132吨。制颗粒肥2,511吨,有机肥对增产起到了一定作用。认真总结了前两年的生产经验,初步认识到农场的自然条件是春旱、无霜期短等特点,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生产措施,在翻、耙、耢、压环节上紧密结合,同时加强了播前整地和种子处理工作,并狠抓了田间管理,消灭草荒。在总结经验,改善经营管理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为农业丰收打下了基础。春耕前召开了有467人的誓师大会和有317人参加的战斗部署大会,掀起了全场比志气、比干劲为中心内容的生产竞赛运动。对犯人进行了经常性的服法、守法教育,掀起了比劳动生产好,比思想改造好,比遵守监规纪律好的“三好红旗”竞赛活动,从而激发了劳动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犯人出勤率达到了93%以上,生产效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0%。1958年春,加强了增产节约工作,通过反浪费,解决了有事向上报,缺钱向上要,困难我不管,损失浪费不知道的观象。原来备耕需要费用273,000元,经共同研究,提出打开仓库,清理积压,锁上金库,压缩开支,因而整个备耕费用仅为62,000元(包括油料),比原计划减少218,000元,比去年压缩238,000元。同时又解决了劳力不足,经过算细帐,,又而还多200名劳力,出去搞副业,结果解决了灰心,增强了信心。提出的行动口号:苦干苦练,大干一年,扭转赔钱局面。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力共计3757名,开荒22,739亩,总播种面积达152,079亩,其中,小麦76,517亩,大豆28,351亩。粮豆平均亩产由上年的78斤,提高到到152斤,增产94%。小麦亩产192斤,大豆亩产98斤。粮豆总产2,149.8万斤,上缴国家972万斤,商品率45.2%,盈利63力元,实现扭亏为盈。结束了建场连续3年亏损局面。1958年是农业生产的重大转折点。
1959年,两场合并,生产单位增加,计有l0个分场,总播种面积已达169,967亩,是1955年的丁倍,有机车纳齐、克斯、匈牙利26台。1961年,国产拖拉机东方红一54开始进场,使农业机械力量加强,农业生产水平也逐渐提高,对作物的种植比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小麦占49.9%,大豆占25.8%,尽管遇到低温冷害等灾害,仍获得较好收成,粮豆平均亩产131斤,总产10,655吨。随着农业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种田的认识有所提高。七十年代,总场成立了农业科学实验站,各分场都配备了农业技术员,生产队建立了科研班,健全了科研体系。农业生产随之迅速发展,经营方式由粗放转为集约型,粮豆平均亩产稳定在164.7斤,1975年至1979年粮豆子均亩产217.6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调整了农业经济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改善了经营管理,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实行标准化作业,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生产成本下降,使作物产量有了明显提高。1978年,全场全部职工平均每人负担耕地35—45亩,分场全部职工平均每人负担耕地60—75亩,农业工人(包括机务、运,输工人)平均每人负担耕地90—120亩。扭转了1969年以来连续9年亏损的局面,盈利33万元,粮豆总产38,645吨,上交25,170吨,粮豆平均亩产243斤,小麦亩产319斤,大豆亩产135斤。1982年以来,农场全面整顿劳动组织,推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生产责任制,落实了各项承包办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1973年开荒3,326亩,以后未进行开荒。198二年,对农场耕地统一编号,共计 167个地号,总播种面积为350,580亩。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每个农场管理局部要抓1个农场,建立自己的农业观代化实验点的要求,九三农管局决定在嫩江农场筹建农业化试点。1982年5月,九三局组成l0个专业组的农业现代化缩合考察规划队,经过四个半月的努力工作,对我场(以六分场为重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全面考察。通过综合考察,对农场的气象、地貌、土壤,土地利用、林业、水文水利、农业机械、农业、畜牧、农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了全面、科学的认识,初步摸清了资源。1985年,总播种面积达最大,为360,042亩,1985年粮豆总产达建场以来最高水平,为l0,890万斤,粮豆平均亩产也为最高产量水平,达339斤。
1987年继续完善经济责任制承包办法,这一年小麦单产创最高记录,亩产达429斤,粮豆总产7,361吨,粮豆平均亩产320斤。1988年开始以家庭农场形式的体制改革,兴办了家庭农场,农场的农业机械全部转让给家庭农场,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春雨大,对抗灾夺丰收的认识不足,全场总播种面积仅为275,346亩,产量较低,粮豆总产只有3,957万斤,粮豆平均亩产272斤。1989年,继续完善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有联户家庭农场54个,独户家庭农场702个,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了生产队指挥功能,强化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统分结合,发挥机械作业优势,使各项农艺措施得到了保证。加强了标准化作业,应用许多先进的农业新技术,获得丰收,粮豆总产10,133万斤,—上交72,546万斤,盈利39.3万元。
自1955年建场以来,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向较大,历年粮食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但呈上升趋势。1956年粮豆平均单产只有117斤,1989年粮豆平均亩产332斤,34年平均每年增长3.21%。粮豆总产最高为1985年,达10.890万斤,最低为1956年,仅有104万斤。粮豆平均亩产最高为1987年,达339斤,最历年粮食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但呈上升趋势。1956年粮豆平均单产只有117斤,1989年粮豆平均亩产332斤,34年平均每年增长3.21%。粮豆总产最高为1985年,达10.890万斤,最低为1956年,仅有104万斤。粮豆平均亩产最高为1987年,达339斤,最低为1957年,只有了8斤。小麦亩最高为1987年,达429斤,最低为1973年,仅有了4斤。大豆亩产最高为1983年,达337斤,最低为1957年,只有59斤。盈利最多为1982年,达608.2万元。亏损最多为1973年,高达715.9万元。1955年因未种植作物,未计算盈亏。自1956年以来34年间,有 17年盈利,盈利额3,002.6万元,17年亏损,亏损额4,175。9万元,盈亏相抵净亏损1,173.3万元。见农业生产情况表(附表1)。
农 业 生 产 情 况
单位:亩、斤、千市斤 表1
嫩江农场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表2
嫩江农场每一职工产值收入表
单位:元 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