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栽培 五十年代,由于机械力量严重不足,畜耕人种占相当大的比重,作物栽培上曾采用扣种、环种,即地表撒播的栽培法。当时田间管理粗放,小麦播后并不镇压,没有灭草的农药和喷药设备,收获全部靠人工割,收获期较长,而且必须拉到土场院,停车脱谷,人工喂入,每年11至12月份才能完成脱谷。大豆播后靠趟地灭草,杂草多,无法控制,产量很低。当时有这样的俗语:草豆草豆,一吨五六。1956年,进行了耕深、播期试验。1958年,第五作业站 (现第八生产队),只用了个人4匹马,完成每天1.5垧的脱谷任务。而1956年则需9个人4匹马,效率有所提高。1959年的脱谷要求三快:快拉、快脱、快送。四净:拉净、拣净、脱净、场院收拾净。保证:保证脱谷质量和送好粮(无上、无杂物)。小麦品种合作5号较耐湿,选种在低湿地。甘肃96号则选种在排水良好地块。小麦种子处理方面进行了晒种: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将种子铺厚5—6厘米,置于5℃以上的阳光下晒5—6天,再进行拌种。浸种:用小苏打液浸种,此法应用于高产田。拌种:将小麦种子全部用0.3%的赛力散与0.3%的六六六粉剂混拌均匀。大豆根瘤菌接种:每垧用菌粉4钱加水或拌米汤2—3斤,倒在种子上均匀搅拌。种在低湿地的大豆,用0.3%的赛力散拌种。谷子:种子处理,先行风选二遍,然后进行盐水选种。垧播量7一8公斤,垧保苗株数90—110万株。曾试用48行播种机60公分的3条播种法。1959年5月上旬,在一分场(现第一生产队)进行水稻生育试验,场气候站作了观测记录。
翻地深度与作物生长的关系(1956年)
表4
适期播种与产量的关系(1956年)
表5
六十年代,伴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小麦、大豆开始大面积采用机播、机管,辅之以人工管理的栽培法。小麦采取7.5厘米和15厘米机械平播,大豆为60厘米平播,再通过中耕管理,逐次培成垄体,杂谷还采用人、机、畜相结合的栽培法。
七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新的高效率农业机械增加,作物品种的更新及化学除草剂的大面积应用,为作物栽培方法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猖獗一时的险草基本被控制,在小麦、大豆群体设计上得到了保证,种子药剂处理日益受到重视,播前选种,拌种较为规范。试验了小麦30厘米机械平播,采用人工除草,因易造成草荒,未推广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大豆不管或少管的栽培法也属实验阶段。
八十年代,对农作物栽培有了更大进步,总结了比较系统的方法,特别是近几年,发展更快,小麦播种改变了传统的深度标准,以镇压后4厘米为宜。由于适当深播,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且又抗旱。大豆适当浅播,播深3厘米左右,以萌发后种子不露出地表为准,争得积温。小麦垧保苗一般在600—650万株,大豆早熟品种垧保苗为50万株,晚熟品种垧保苗为35万株。小麦行距采取15厘米,大豆行距65—70厘米,并调整了作物布局,使各种作物均衡增产。
嫩江农场作物布局比例变化表
表6
因无霜期较短,只有110天左右,加之又是大面积的高度机械化农场,农作物栽培方式比较简单,基本是清种。只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曾进行过问种、混种、套种,这些方法并没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很快被生产实践所否定,因为不适农场大机群作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在作物栽培上向前推进一步。近年来,小麦深施肥面积逐年扩大,并应用了稀土,根际固氮菌、增产菌等新技术,大豆全部采用双条播,引进了精量点播机播种,并向着秋起垄、深施肥方向发展。多年的栽培经验证明,只有适期早播、不违农时地播在经济学播期上,才能获得高产。我场小麦播期一般在4月5日至4月20日,收获期一般在8月5日至8月30日,大豆播期一般在5月5日至15日,收获期一般在10月旧至10月25日。在田间管理上,小麦3至4叶期压青苗,应用2.4—D丁酯灭草。大豆播前喷氟乐灵,播后喷拿扑净、精稳杀得、盖苹能等灭草。趟蒙头土或碰头土,三铲三趟。近几年在大豆花期喷洒磷酸二氢钾,用飞机作业,增产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