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与轮作制 一、耕作制
我场耕作制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农业机械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大机械化,农业生产由粗放耕作到精耕细作,逐渐走向各项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五十年代耕作是以畜耕人种为主,有少量破旧落后的机械多用于开荒。1958年,违背自然规律,受蛮干风的影响,强调翻地越深越好,结果破坏了土壤结构。
六十年代,在国外深耕经验的影响下,深翻耕作的整地方式被接受应用。进入七十年代逐渐推广麦茬平翻,大豆灭茬翻、耙结合的耕作方式。经过几年大豆耙茬的实践证明,逐步认识到豆耙茬的增产效果和机械整地效率高的优越性,使大豆耙茬面积逐年扩大。 1978年以来,在耕作制上实现了翻一搅一耙或翻一耙一搅一耙,以耙为主、松耙结合的少耕法。
八十年代,小麦耕作以翻一耙一耢为主,大豆以耙耢为主。近几年在整地上要求很严,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即不翻9月地,翻深在18—22厘米,误差为±l厘米,扣垡严、无堑沟,整地.达到上平下也平,10米对角线误差不超5厘米,土壤要细碎,每平方米内不超过4个直径为4厘米的土块,表面无残株。在生产实践。中,平翻耕法加深了耕层,改善了耕层内的营养状况,使土层平整细碎,消灭了杂草,减轻了病虫危害,使作物产量有所提高。但连年平翻,不利因素是造成土壤失水快,风蚀加重。麦茬经过深松耙茬和耙茬又播种小麦的,1979年占55.25%,1980年占49.1%,1981年占53.9%,1982年占59.27%,麦茬耙后播大豆是从1982年开始的,占24.01%。
二、轮作制
从1956年农业生产以来,以生产小麦、大豆为主,30多年中作物的布局和轮作比例有一定的变化。1956年小麦面积19,407亩,占播种面积的19.4%。1989年小麦面积177,502亩,占播种面积的 50%,平均每年增加6.94%。1956年大豆面积14,753亩,占播种面积的14.8%。1989年大豆面积124,251亩,占播种面积的35%。平均每年增加66.7%。小麦、大豆的种植比例增加较显著,而杂粮等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由于重视了养地,绿肥面积逐渐增加,近几年甜菜、油菜面积逐年增加。
目前,我场主要轮作形式有:近四区轮作,即麦一豆一麦一杂。远三区轮作,即麦一麦一豆。以远三区轮作为主,这种轮作方式并不理想,小麦有重茬出现,影响产量。1978年在四分场一队(现第七生产队)进行了重茬麦与豆茬麦的调查。在未施肥情况下,重茬麦亩产216斤,豆茬麦亩产241斤,重茬麦比豆茬麦减产10.4%;在施肥情况下,重茬麦亩产290斤,豆茬麦亩产305斤,重茬麦比豆茬麦减产4.9%,施肥和不施肥重茬3年的小麦比豆茬麦减产幅度更大。这一调查结果说明:重茬小麦无论施肥与否,均比豆茬麦减产。因此,合理轮作是农艺要求必不可少的一项常规措施。不同前茬对小麦、大豆产量影响很大。见下表:
不同前茬对小麦单产的影响
表7
不同前茬对大豆单产的影响
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