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种子工作
第四节 种子工作
一、种子的演变过程
五十年代,小麦主栽品种为合作6号,搭配品种甘肃96号,该品种无芒、口紧,不易落粒,品质好,单产水平200—250斤,大豆主栽品种为北呼豆,熟期在90天左右,单产水平100—150斤。
六十年代,小麦品种为合作6号,感染锈病严重,大面积不结实,因此,由克山农科所推出克字号小麦,有克坚、克刚、克强、克壮,这些品种最大的优点是抗小麦秆锈、叶锈,并搭配松花江1号,当时单产水平在230—280斤。大豆主栽品种503、黑河54,单卢水平在120—160斤。
七十年代,小麦主栽品种克金、克丰2号、克旱5、6、7、8号,搭配品种辽春64,沈6871,这些小麦品种适应于我场部分大旱区种植,单产水平300一450斤。大豆主栽品种黑河3号,搭配品种黑河4号、北丰3号,单产水平200—250斤
八十年代,小麦主栽品种克丰2号、克丰3号、克旱9号、东农120、九三6474、克80—81、新克旱9号,这些品种丰产性好,单产水平在350一500斤。特别是近几年大面积应用克旱9号、新克早 9号,使小麦产量不断提高。这两个姊妹系品种,较高产稳产,前期耐旱,后期耐湿,秆强,抗逆性强,品质好;新克旱9号抗落粒性较好,单产水平在500斤左右。大豆主栽品种黑河3号、黑河5号,搭配品种嫩农1号、嫩农2号、北丰5号等,单产水平在230—300斤。
二、良种繁育与推广
1956年小麦所用种子80%以上为商品粮。1957年的生产用品种:小麦:米尼2761、甘肃96;大豆:紫花2号、紫花4号、克霜 (快豆);谷子:黄沙、马铃薯、克山白、克山红、男爵。1957年5月,生产科下设了一个以犯人为主要劳动对象的试验组,有犯人19名,主要试验项目是播量、播期、施肥、株行距对比试验。1959年有良种试验田150亩。小麦播量试验由发展分蘖的指导思想而转变到控制分蘖,垧保苗株数由450—500万株,增加到600一650万株。大豆行距由60厘米改为50厘米,增加了株数,垧保苗由30万株提高到50万株,发挥群体增产的优势,以便合理地利用土地。这些试验结论均在大田生产中推广应用。1963年初,经过建场8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良种的增产作用十分明显,种子工作亟待加强。场党委决定,将试验组扩建为良种队,负责全场种子工作。试验田由150亩增加到2,850亩,进行多项目试验。1963年至1968年,共向分场输送大豆优良品种180吨,小麦良种300吨。1969年,由于形势需要,良种队搬至五分场五队(现第十三队)水库附近,当年开荒3,000余亩,至1972年止,共计开荒为7,500亩。但是,此地气温低,无霜期短,土地条件差,不适合良种繁育,给良种的繁育与推广造成了损失,滞缓了农场生产良种化的进程。
1972年,农场党委决定,将良种队搬回总场原址,并改为嫩江农场科研站,任命贺坤林为支部书记,肖井山为站长,刘传富钱美玉为技术员。为了增加职工人数,保证科研,决定将场专职文艺宣传队改为业余宣传队,58名队员全部调入科研站,农忙时以生产为主,农闲时以宣传工作为主,统筹兼顾。农业科研直接受气候影响响,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天气情况,1974年初,将气象站划归科研站管理。科研站下辖小区组、工改组、宣传队、气象站。1975年12月4日,省委书记张林池在省农院《关于海伦县红光农场实验站试种玉米“吨田”的报告》上批示:“请省农牧局与农业科学院在省基本路线教育点嫩江农场派一工作组进行吨田试验”。根据这一批示,我场科研站在省农科院工作组指导下,开始进行玉米“吨田”和“万亩千斤”试验。1976年1月,中央知识青年工作检查组到场,参观了科研站试验田和青年宿舍。1972年至1978年,共向全场生产单位输送良种450吨,其中小麦280吨,大豆170吨。1978年,小区试验设小麦组、大豆组和土肥组,试验项目进一步增加,土壤化验室对全场各个地号的上壤进行了化验分析,为测土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场农艺师钱美五从1973年至1984年,历经11年时间,培育出两个大豆品种,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嫩农1号、嫩农2号,并确定为推广品种。1978年至1986年,科研站向全场输送小麦原种1,188吨,大豆原种664吨。为了加速繁殖优良品种,尽快地推广应用亍生产,于1969年由刘传富农业技师带队去海南岛进行玉米自交系繁殖和杂交种配制,直至1978年,每年10亩繁殖田。1983年由农艺师袁英仁带队去繁殖克旱9号小麦,3亩繁殖田,收获种子480斤。1987年由高庆国、梁士德带队繁殖克84—66、克84—70小麦品种,5亩繁殖田,收获种子400斤。
三、选种与种子处理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留种的指导思想是 “四自一辅”(自繁、自选、自留、自用),没有机械选种机,只能靠人工扬场截止风头的作种,清洁率低,种子质量差。建场初期,没有杀菌剂防病害,只是白籽下地。七十年代小麦种用上海比重式选种机清选,选种质量有了提高,清洁率达95%以上。大豆用跳板选,清洁率达 90%以上。小麦用种子量0.3%的多菌灵或克菌丹拌种,防治散黑穗、腥黑穗病。大豆用种子量0.3%的福美双或多菌灵拌种,防治灰斑病。八十年代,在种子“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以单位统一供种)方针指导下,对种子有了高度的认识,明确了种子质量好坏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普遍加强了选种工作。小麦种子纯度要求达到97%以上,,清洁率达98%以上,小粒不超1%,发芽率达85%以上,种子内不含燕麦,大豆筛后选大粒留种,并进行严格的人工粒选,达到“三无”(无虫口,无病粒,无破瓣)。小麦用种子量0.3%的多菌灵拌种或用种子量0.2%拌种双拌种,防治散黑穗病,用种子量0.2一0.3%的福美双拌种,防治根腐病。大豆用多菌灵1份混匀后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防治根腐病和灰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