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土壤与施肥

第五节 土壤与施肥


   
  一、土壤
  土地总面积763,681亩,其中耕地342,346亩,垦殖率为44.8%,有可垦荒地1,959亩。土地是7分岗地3分平地,漫岗坡度一般1—3度,一般一个地块位于一个坡向之中,长度达1,500米以上,田间拖拉机的作业效率可达95%以上,减少了田间机械的空行率,降低了田间作业成本。共有棕壤、黑土、草甸土和沼泽土4种类型,其中黑土占土地总面积的64.5%,占耕地面积的94.3%。黑土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机械组成,养分含量见下表。
             黑 土 的 机 械 组 成           表9



             黑 土 养 分 含 量           表10



  根据耕地的地形及土壤肥力特征、土地生产率、灾害情况,以及利用改造的方向,致性的条件,将其划分为三类,等级标准如下:
  一等田:基本田(或称高产田)
  土地平坦,坡度小,土壤肥力高,基本不需改良,土壤为壤质黑土,黑土层达50厘米以上,土层深厚,养分丰富,蓄水能力强,排水通畅,耕性良好,肥劲足,土地条件的一致性好,风蚀及水蚀极为轻微,历年产量在乎均产量以上。利用意见是种养结合,进一步实现沟路林的综合性建设。
  二等田:一般田
  土地较平坦,坡度变化不一,土壤多为砂砾质黑土,土层厚度30一50厘米,水土流失较明显,历年产量保持在全场平均水平。需重点进行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要种治结合,变“三跑田”(土、肥、水)为“三保田”,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三等田:低产田
  地形变化复杂,坡度变化不一,一般多为岗脊、陡坡或低洼易涝地。土壤为砂岗或草甸棕壤、草甸土或草甸沼泽土,生产条件不一,肥力差,岗上易旱,洼地易涝,灾害严重。历年产量在全场平均产量以下。利用改造的意见,是以治为主,重点培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增强抗灾能力。局部要退耕还林、还牧。
  二、施肥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我场农作物只施一部分有机肥,化肥施用量很小,亩施化肥(碳酸氢铵)商品量只有l.5斤。小麦施肥采用种肥大混,大豆基本不施肥。购进的碳酸氢铵含N17%,数量很少。从1958年开始,大搞积肥运动,施有机肥面积迅速扩大,施肥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7.4%,但施肥方法原始,绝大部分到地里,肥效不高。
  七十年代,化肥施用量有所提高,亩施化肥商品量3.34斤。不仅施用N肥,而且开始施用磷肥(过磷酸钙,简称过石)。开始直接扬到地里,损失极大,肥效甚低,后来将其制成颗粒肥,用机械播施。小麦采用种肥大混和上分下混、大豆侧施的施肥方法,使肥效充分发挥。知识青年曾试验成功了菌肥,应用于生产。
  八十年代,全面施用化肥,亩施化肥纯量增至10—14斤。小麦NP比一般为1:1.2—1.5,大豆NP比为1:2.6。前期小麦仍采用种。肥大混和上分下混,后期采用较先进科学的施肥法,即小麦播前深施肥,2/3肥播前深施,1/3肥随种子一同施入。大豆采用侧施法。近几年引进大豆精量点播机,使大豆施肥能够分层、深施。施肥与产量的关系见下表。
             施 肥 与 产 量 的 关 系
                                  表11



  1978年在科研站成立了土壤化验室,配备了3名土壤化验人员,于1978年至1987年对全场22个生产队和科研站各地号进行了土壤化验,基本摸清了全场耕地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4—6%,水解氮0.21—0.4mg/100g土,速效磷0.28—0.57mg/100g土。并通过土壤化验在不同地块进行了因土施肥:设计出预想达到的产量指标,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计算出土壤中N、P含量,再计算出还需补给的N、P量,采取缺啥补啥的办法,按照计算量进行施肥。
  1973年进口高效磷肥三料过磷酸钙和氮磷复合肥,磷酸二铵含N18%,含P20546%,三料含P20546%,与国产尿素(含N为46%)-配合施用。1982年化肥施用方法及面积:小麦种肥混施,同沟下地164,079亩,占小麦面积的73.5%;小麦种子与化肥分开施的59,220亩,占小麦面积的26.5%。大豆种肥分开侧施的45,726亩,占大豆面积的37.8%,以单管分施为主又使种子中混上少量多素化的72,360亩,占大豆面积的62.2%,在化肥施用量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大豆还是以种、肥分开为好,侧施、深施和单施较安全。1982年至1984年连续3年进行了小麦、大豆肥料试验,试验证明,亩施肥量与产量是曲线相关,超过最大施肥量时若再增加肥料,产量不但不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3年试验结论是:小麦无肥田平均亩产295.57斤,最佳效益亩施肥纯量18斤,N:P为1:1,平均亩产达489.2斤,比无肥田增产30.45%。大豆无肥田平均亩产244.05斤,最佳效益亩施肥纯量12斤,N:P为1:2,平均亩产达279,21斤,比无肥田增产14.4%。这个试验结论对我场种植小麦、大豆进行合理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土壤有机质由开垦时的7.24%,下降到4.18%,下降42.27%,全N由开垦时的0.45%下降到0.25%,下降44.5%,全部由开垦时的0.23%下降到0.18%,下降21.7%。坡耕地上已开始水上流失,大于3度以上的坡耕地有明显的水土流失观象,特别是大于7度以上的陡坡地土壤浸蚀较为严重,年平均流失厚度l厘米左右,个别地的风蚀表土厚度可达5一了厘米。现在最大冲刷沟渠宽为1.6米,长达500—600米,致使有些地号变成了“三跑田”。为此,必须加强土地养护工作,做到用养结合,决不能只用不养,使土地资源枯竭。农场下发了关于培肥地力的具体办法,试行过秸秆还田,但影响秋翻质量,效益极低,没有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1989年在第十二生产队进行了土壤微量元素调查,见表12、表13。
              嫩江农场土壤微素详查表
                         单位:mg/100g土  表12



  注:调查单位第十二生产队(※)缺,(—)较缺,(+)充分,( )适括。
    分析单位: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电算测试中心。
             嫩江农场土壤微素丰缺分析
                         (样品数,百分比)   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