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植物保护 1955年建场开荒到六十年代,农田中杂草丛生,杂草基数比较大,有禾本科和阔叶杂草,依靠人、机、畜灭草。麦田采取深翻密种来消灭和控制杂草危害,豆田采取播前耙地,趟蒙头土、人工铲、机械中耕等方法来消灭杂草,但仍不能控制草荒,每年因草荒危害使农作物减产15—25%。能形成草荒的杂草主要有单子叶杂草:野燕麦、稗草、谷莠。双子叶杂草:苋菜、灰莱、苣卖菜、刺儿菜、苍耳、问荆、艾蒿类、山苏子、荞麦蔓等。小麦的化学除草是从1967年开始的,使用2.4—D钠盐和2.4—D丁酯,机械喷洒,来消灭阔叶性杂草。
七十年代,麦田大面积应用了2.4—D丁酯除草剂,于小麦3—4叶期施用,每公顷用药量1公斤(商品量),防除阔叶杂草,除草效果在96%以上。除伴生性杂草外,麦田阔叶杂草基本被控制。大豆化学除草是七十年代引进推广应用于生产的,使用药剂开始氟乐灵、拉索、利谷隆等,经过筛选,以氟乐灵灭草效果为最佳,已全面应用于大豆田除草,属土壤处理剂,每公顷用商品量2—2.5公斤,防除禾本科杂草和小粒种子阔叶杂草,灭草率在82—95%。危害严重且不易消灭的是伴生性杂草,如野燕麦、稗草、谷莠、苍耳。1972年二分场三队(现第四生产队)小麦地,野燕麦蔓延,平方米密度达1000多株,超过小麦株数1倍多,小麦收成低.千粒重低,种了120吨麦种,结果只收回80吨小麦,只收了种子的2/3。
八十年代,除草剂品增多,麦田引进除草剂野燕枯,防除野燕麦效果达85—90%。豆田在不影响秋整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改春喷氟乐灵为秋喷,这样既减缓农时,又可提高防效5—10%,喷施时改为半幅压半幅作业,可提高防除效果。大豆趟蒙头土灭草,由于压苗较重,滞缓生长,而改为碰头土灭草,效果较好。播前土壤处理剂增加了灭草猛,并大量应用了大豆苗后除草剂:拿扑净、盖草能、精稳杀得、虎威。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拿扑净每公顷商品量1.5—2.0公斤,盖草能每公顷1,0公斤,精稳杀得每公顷商品量1.0公斤。防除阔叶杂草的虎威每公顷商品量1.0—1.5公斤,这样豆田杂草基本得到控制。由于多年使用2.4一D丁酯和氟乐灵,杂草已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因此施药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虫害防治上,防治方针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人、机、药相结合,尽量灭早灭小”。我场主要害虫,一是地下害虫:地老虎、地蛆、根潜蝇等;二是地上害虫:跳岬、食心虫、粘虫、螟虫等。主要病害,小麦:散黑穗病、赤霉病、根腐病、锈病等。大豆:霜霉病、白粉病、日烧病等。玉米黑粉病,甜菜立枯病,谷子白发病。五十年代,由于条件所限,对虫害基本听之任之,大发生的上人去抓。从六十年代开始进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一些病害。拌种药剂是六六六粉、赛力散。七十年代后期又大面积推广应用含量7%的六六六粉(即灵丹粉),加粘着剂用于大豆拌种,防治根潜蝇。八十年代开始以克菌丹、多菌灵、福美双、拌种双、呋喃丹等新药取而代之。据1956年至1975年20年间有记载可查的,除其它成灾不算,仅虫灾就有18年,受灾面积1956年至1968年平均每年占播种面积的10.36%;1969年至1975年,受虫灾面积平均每年占播种面积的2.89%,在大发生年份要大大超过这个比例。如:1966年小麦粘虫大发生,全场受灾面积达90,060亩,占小麦面积的50%多,平均亩产比大旱的1964年还减产25.9%。大豆根潜蝇危害情况是:未用药剂防治的1979年100%的受害,使大豆减产16—20%,而防治后的1980—1982年,危害率分别为了0%、30%、15— 20%,造成大豆减产分别为14—18%、5%、15%。1982年大豆食心虫危害率,经防治的是2.96%,未防治的是12.8%(均是重量比)。1982年,草地螟大发生,全场所有大豆地块和部分小麦地均有程度不同的危害,受灾面积达120,009亩,也就是说百分之百的大豆受害,严重地块80%的豆叶被吃光,其中绝产19,800亩,占大豆面积的16.5%。全场受草地螟危害造成大豆减产32%,小麦减产 5%。使用敌百虫加柴油(作为附着剂)进行了防治,使灾情得到了控制。当虫害大发生时,灭虫药剂主要是:六六六、敌百虫、敌敌畏、乐果、敌杀死等常用药剂。使用的工具有小型的人力喷粉喷雾器及大型拖拉机悬挂喷雾器。大豆食心虫多年来一直危害严重,虫食率高,品质下降,上交等级低。1982年开始使用飞机喷洒倍硫磷,进行防治大豆食心虫试验,据调查可减少虫食率9.84%(重量比)。虫害药剂防治,基本上能使灾情迅速得到控制,但在大发生年份,由于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药剂供应不及时,对高令虫控制就比较难,最终还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减产。跳岬是苗期害虫,虫体虽小,但往往密度大,发生快,又由于它食性杂,一般的作物幼苗都危害,尤其是十字花科作物的幼苗。甜菜有时出苗后打药不及时,而被跳岬危害毁种,有时也会因风害、虫害同时发生而毁种。
五十年代小麦锈病大发生,整个品种感染,1956—1960年五年小麦平均亩产不超过200斤。1981年7、8、9月连阴雨,夏秋涝,造成小麦减产23.8%。高温多湿诱发了赤霉病大发生,易感品种克 73—441发病严重,病株达15.2—45.7%,严重的达到不可食用的程度,病害大发生时,一般还防治不了,除了药剂拌种外,主要采取更换品种来解决。
总之,对病虫草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人、机、药相结合,耕、管、杀齐上阵。
草虫害与其它灾害的危害率
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