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业气象 一、气象站沿革
1957年9月30日,由省气象局投资建立何家泡子气象站,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1.6平方米。资金、仪器、人员配备均由省气象局负责。1957年11月旧正式开始气象地面观测记录。站内业务人员4人,1958年增加农业气象观测任务,气象人员增加到了名,气象预报准确率达到80%,并协助分场建办了气象哨,培养了27名气象人员。1959年先后调出4人支援外地。1962年1月13日,省气象局将何家泡子气候站无偿移交给嫩江农场,更名为嫩江农场气象站,站长欧阳俊。1964年气象站工作人员增加到5人。1978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场区规划的要求,在公路西建了1栋3层的气象楼,重新安装了仪器,于1979年1月旧正式开始气象观测记录,业务项目有所增加,共有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研究,天气预报,农业气象预报和人工降雨等。
建站33年来,气象人员变动较大,先后有24人在气象站工作过,尽管人员调动频繁,但站内主要业务负责人一直未变动,保持了业务工作的连续性和观测记录的系统性,是九三管局气象资料项目最全、资料最完整的3站之一。经过资料整理和观测研究,基本上掌握了本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在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指标,取得了一些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多年来是农垦气象战线上的先进站。气象高级工程师欧阳俊在省、地4种刊物上发表过6篇学术论文,是中国农业气象研究会的会员。
二、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温度:春小麦萌芽的下限温度是0—3度,大田作物萌芽的下限温度是7一9度,而嫩江农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零度,在 4月10日左右,土壤化冻7—10cm,4月中、下旬历年平均气温 3.2—5.9度,最适小麦播种,也是小麦播种的丰产期。4月下旬至 5月上旬,历年平均气温5.9—8.2度,也是大田作物丰产播期。低温冷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也是我场最突出的气象灾害。一般每4—6年出现一次,其表观方式是一方面秋霜提前凉死尚未成熟的农作物,而另一方面表观为6月和8月气温明显偏低,或者丁一8月气温低于常年1—2度,延缓作物生长发育。这是大田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因素。1959年气温高,节气提前,播期也随之提前,特别注意了播后镇压,起到了保墒作用。
2、积温:农场处于黑龙江省的2000一2200度积温带内,一般以作物生长季内,日平均气温≥10℃积温表示生育期内的热量状况,以此来衡量热量条件对作物的满足程度。嫩江农场生长季内≥10℃积温是2,108.2度,1970年最高达2,320度,1972年最低为 1,917度,高低相差408度,直接影响到产量之中,1970年粮豆平均亩产比1971年增加17.7%,大豆增加139.3%。
小麦、大豆生育日数及需热量指标
表15
从以上表可以看出,除小麦外,大豆的现有几个品种所需热量指标是能够满足的。因为,嫩江农场≥10度积温为1917—2,320度,平均2,120度,因此大豆适时早播,秋霜春防,充分利用热量,才能有希望大豆丰产。在大豆更新品种选择上,只能偏早,不能再偏晚。
3、降水:按气象上旱涝指数来划分,1959年—1982年24年中,发生春旱的年份有1961、1968、1970、1974、1977、1979,我场每12年出现一次大的春旱,生长季内较长时间的干旱年份出现机率只占4%。春涝的年份有1960、1967、1969、1973,给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产量都较低,涝年出现机率为13%。夏秋涝在本地表现为土壤水份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抑制作物热量和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造成作物热量不足。同时,由于地涝机械不能正常作业,往往致使成熟的作物穗发芽,并且加重病害的发展蔓延,因而造成大幅度减产。据嫩江农场农业气候分析,若6—8月份降雨量在400mm以上,土壤湿度超过45%,就会出现夏秋涝,影响麦收,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发生夏秋涝的年份有1962、1969、1972年、1981年,一般地严重的夏秋涝每隔11年出现一次。
三、小麦大豆高产年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春小麦要欲获得高产丰收,整个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必须是前期、中期降雨较多,气温低,生育后期降雨较少,气温较低。如历史上小麦亩产300斤以上的1964、1973、1979、1982、1984年和400斤以上的1985、1987、1989年,气候条件基本上符合这一规律。大豆是喜温作物,在生育旺盛期6、7,8、三个月需求高温,无霜期相对延长,湿润与温暖的夏天(指土壤与空气湿度),凉爽而较为干燥的秋天,昼夜温差较小,≥10℃积温1900—2100度,才能获得高产。大豆高产年份1983年(337斤)、1984年(238斤)、1985年(228斤)、1988年(259年),经分析均满足上述气象条件。
四、人工降雨
在干旱的年份,人工降雨是解决局部干旱状态的有效方法。于1979,1982、1983年进行了人工降雨作业,使用三七高炮在不同的生产队发射碘化银炮弹300多发,作业区雨量都达到中雨程度,效果较好,缓解了局部旱象。人工降雨的关键是要掌握作业区内云体的各种情况,这是人工降雨有效与否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