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二章 农机

章下序


  
  56年12月,省公安厅嫩江地区开荒大队的人员和机械归属农场,这时,农场才开始建立农机体系。合并前期,农场由于机械设备种类、数量及技术人员短缺,机械化程度很低,农机各种管理机构及设施都很不健全,农机体系还未形成,因此,场未设立农机管理科室,只设立生产科,其下设机务组负责全场的农机管理工作,主抓管理工作的称机务负责人。
  56年末至59年3月,三岗农场机务负责人由王绍先担任,胡振生担任技术员工作。
  56年末至57年3月,原嫩江农场机务负责人由姜兆先担任。57年4月至58年6月,场机务负责人由郑维鑫担任。58年7月至合并前,机务负责人由董京昊担任。
  59年3月两场合并后,农场设立了机务办公室,说明当时农场的机械化程度、机务人员队伍及农机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虽然那时农机管理机构、设施还未健全和完备,但农机体系已略具雏形.
  59年5月至61年3月,机务办行政主任王绍先,政治主任杨俊田,技术员有王翰华、魏传祥(59年11月调入)、董京昊(60年3月调出)3位同志。机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实施农机设备、油料、零件的管理,机具保养、作业、修理以及机务工人的培训工作。
  61年3月至64年12月,由机务办改为机电科,其职责是负责全场农机设备,电业设备及人员的全面管理工作,王绍先继任机电科科长,王翰华负责技术员工作。
  65年初开始到70年末,农场将农业、机电、畜牧合在一起统称为生产科,科长王相,机电业务副科长王绍先,技术员王翰华,同年5月副科长王绍先调往格球山农场。
  65年5月至66年4月,主抓机电工作的副科长郭书哲,技术员有王翰华、汪殿玺、王菊芬、孙云庆、王桂珉等5位同志。
  66年4月至70年7月,机电业务副科长郭书哲、技术员王翰华、孙云庆、王桂珉,内勤潘龙宝,68年6月孙云庆、王桂珉二位相继调回哈市工作。70年7月副科长郭书哲被调到嫩江县省农机厂工作。同年9月由外地调来的王野同志接任其工作。
  71年初,农机科成为独立科室,71年1月至72年底,农机副科长王野,技术员王翰华,内勤潘龙宝。
  73年农机科长王翰华,副科长王野,技术员李华洲,内勤潘龙宝。
  74年初至75年4月,农机科副科长王野,技术员李华洲,内勤潘龙宝。 ,
  75年5月至76年6月,农机科科长王翰华,副科长王野,技术员刘义堂,田长城,内勤潘龙宝。
  76年7月至78年2月,农机科科长王翰华,技术员刘义堂、田长城,内勤潘龙宝。
  78年3月至79年6月,农机科负责人田长城,技术员刘义堂、赵林义、李丛奎。
  79年7月至84年2月,农机科主管科长魏传祥,工程师刘义堂,助理工程师田长城,助理工程师王秀玲(81年调入),工程师李华洲(82年10月调入)。
  84年2月至85年1月,主管科长魏传祥,工程师李华洲,助理工程师何洪斌(84年4月至9月),助理工程师王秀玲,统计时大伟。
  85年我场第二次归属省公安厅劳改局,由于农场经营性质的改变,从生产转为以改造为主,把农、机、畜、林,工业、科技合为一体,统称为生产办公室。生产办设主任魏传祥,副主任陆修德负责农业,工程师李华洲负责机务,赵林义负责工业,王玉太负责科技,陈世居负责林业,统计孙新华。
  85年底我场又重新归属农垦系统,农机科又成为独立科室。
  86年1月至6月,主管科长魏传祥,工程师李华洲,统计时大伟。
  86年6月87年2月,主管科长魏传祥,副科长刘义堂,工程师李华洲,技术员高峰、景引辉,统计时大伟。
  87年2月至12月,主管副科长刘义堂,工程师李华洲(6月份调工业科负责人),技术员高峰、景引辉,统计时大伟。
  88年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场所有的生产队,全部兴办联户及独户形式的家庭农场,变为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重经营体制,机关精简机构,把农机科与农业科合为农业机务科,简称农机科。
  88年1月至12月,主管科长袁英仁、副科长李华洲、技术员赵清海、高峰、景引辉(4月调种子公司工作)、统计陆恒荣。
  89年初,我场根据农垦总局有关文件精神,为继续巩固、完善家庭农场经济体制,同时要不断加强各种服务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各业务职能部门的作用,农机科又重新改为独立科室,并且充实了科室人员。
  89年2月至12月,主管副科长李华洲、工程师孙义夫、助理工程师高峰。
  下附历年我场机务领导人一览表。
                 历年机务领导人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