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机械发展 我场自1955年6月建场至今,已有近34年的历史了。这34年的发展历史,从农场经营性质上,主要经历了两大时期一一即劳改国营农场时期(55—69年),农垦国营农场时期(70—89年)。我场的农业机械化规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至今,是老一辈机务战线全体同志长期艰苦创业、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为我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和毕生的精力,为把北大荒建成北大仓、发展和振兴农场的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载入农场的创业史册,铭刻在我场子孙后代的心中。
我场的农业机械化,从1956年开始发展至今,将近34年的时间。34年的历程是漫长、艰难、曲折的。我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各阶段按其机械化作业程度,基本可划分为部分机械化阶段、半机械化阶段及基本机械化阶段。
一、56年至62年为部分机械化阶段
50年代,由于我国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我国的重工业还未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农机重工业方面更是空白,使用数量极少的大中型耕作动力机械及相配套的耕作农具,大部分是外国进口机械,我国只能生产少部分的配套农具及畜力机械。我场从56年开始拥有农业机械,使用的大型耕作动力机械,有德国进口的KS07型履带拖拉机10台,匈牙利进口的SL50/55型履带拖拉机10台,到57年我场又新进德国KS—S0型履带拖拉机6台,苏联制造的纳齐履带拖拉机4台,匈牙利制造的G35型轮式拖拉机2台,并且开始逐渐淘汰SL50/55型拖拉机。当时,人们把SL50/55及G35习惯上分别称为“大匈”及“小匈”。58年,我场又新进5台芬兰制造的芬兰一33型轮式拖拉机。脱谷机械方面,56年我场只有1台匈牙利制造的脱谷机,59年进1台苏联制造的汽油发动机的KT—4.9型牵引联合收获机,主要作业农具有德国的沙克耙,苏联的五铧犁,彼得3.4圆盘轻耙,24行播种机等。国产的主要农机具有开封产MKA—1l00型脱谷机,佳木斯产松花江1号、松花江2号脱谷机、牵引割晒机、2.2缺口重耙、3.4圆盘轻耙、五铧犁、V型镇压器。畜力农具方面有:马拉双轮一铧犁、马拉1.5型圆盘轻耙、马拉10行播种机、马拉摇臂收割机等。
6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农机重工业的建成投产,洛阳拖拉机厂制造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已经出厂,从61年开始,东方红一54型履带拖拉机陆续进到我场,逐步淘汰了一部分进口的使用多年的、技术状态极差的拖拉机,加强了田间耕作机械化力量。
这一时期,田间动力机械数量少,种类更少,配套作业农具种类少,数量不够,加之技术人员短缺,机务工人作业技术水平不高,机械效率低,田间作业在耕作上,由拖拉机及畜力、甚至人力来共同完成。在中耕管理及收获上还未实现真正的机械化,机械化作业仅占田间农业生产1/3的比例。所以,这一时期的机械化的特点是部分的、不全面的田间农业机械化,我们简称为部分机械化阶段。
二、63年至71年为半机械化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重工业的相继发展,东方红一54型履带拖拉机大量进到我场,并且从63、66年,牵引Gr4.9B型联合收获机,以及东方红一75履带拖拉机,也分别陆续进场,同时,还大量的进场相应的配套作业农具,大大的提高了耕作机械的力量。到60年代末,基本满足了我场当时农业耕作任务的需要:并且通过不断的试验、研究,大田中耕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由于GT—4.9牵引式联合收获机的进场,也逐步实现了主要作物在收获方面田间机械化。但由于收获机械数量少,性能差,效率低,田间收获还不能全部用机械完成,相当一部分用畜力机械割倒捆捆码垛,冬季用,人工喂入脱谷机进行脱谷来完成,收获脱谷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获损失增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年才基本结束,这一时期,虽然田间作业各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机械力量还很不足,难以完成各项作业,还需依靠畜力机械以及人力来共同完成。因此,此期间我场机械化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不完全的、脱节式的田间机械化,我们称之为半机械化阶段。
三、72年至89年为基本机械化阶段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和优越性。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还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英明论断。70年代初,由于我国农机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四平.联合收获机制造厂,成功地设计并制造了东风一65自走联合收获机,从72年开始陆续进到我场,并且,我国由东德进口的E512自走联合收获机,从74年开始陆续地进到我场,从而,使我场机械收获力量不断增强,逐渐满足了我场收获工作任务的需要,同时耕作机械也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还相应发展了“抗灾、增产”方面的机械。整个发展阶段,以72年至79年,我场农业机械发展速度比较快,主要机械设备的发展如东方红一75拖拉机,由前段的16台,增加到69台,E512自走联合收获机已进场16台,丰收3.0进场2台,东风—65进场33台,GT—4.9B型牵引康拜因,由原先的37台,增至79台,各种田间动力机械共计增加146台;80年至86年,是我场田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兴旺时期,此时,我场已拥有大中型动力农业机械,东方红一54型履带拖拉机75台,东方红一75型履带拖拉机89台,自走联合收获机,E512为了5台,E516为2台,丰收3.0为3台,GT4.9牵引康拜因77台,各种大中型轮式拖拉机132台,田间主要作业农具共计1237台件,使我场的田间机械化程度及作业水平,从耕作到收获,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保证了各阶段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了我场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87年以后两年,由于兴办家庭农场,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本阶段后3年农业机械发展迟缓,进场的主要机械有E514自走联合收获机2台,大豆精量耕播机8台,大豆挠性割刀10套,E512半链轨12套,还有一少部分播种、中耕及整地作业农具。总的来看,这一阶段,我场农业机械化逐步趋向全面、完善及合理。但一部分主要机械,还严重存在机令老化、技术状态差、性能落后、机械效率低等问题。所以,整个阶段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技术要求,以及难以抗拒恶劣气候的影响及高产作物的需要。因此,这一阶段,我场田间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特点基本是全面的、完全的、连续式的机械化,简称为基本机械化阶段。下附1956年一1989年我场农田机械历年拥有量情况一览表。
1956—1989年农田机械拥有量历年情况一览表
单位;台/套
(续表) 单位: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