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标准化作业

第二节 标准化作业


 
  我场田间作业机械化是从56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建场初期,由于田间作业机械种类不全,数量不多,加之作业农具不配套,田间机械作业项目缺项,田间作也仅限于整地及播种等几项作业,且只能完成作业项目的一部分,剩余部分靠畜力机械来完成。尤其是刚使用机械进行作业,在机械作业管理上缺乏经验,对田间机械作业标准化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作业质量上,没有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机械作业质量的好坏,只能大体的去衡量。这种状况很难调动大多数机务人员的积极性,机械作业质量普遍不高,严重的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了粮食产量。鉴于这种状况,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教训后,57年制定并实施了翻地、耙地及播种这3个项目的田间机械作业的质量标准,从此,结束了过去机械作业的混乱局面,拉开了我场田间机械作业标准化的序幕。
  我场随着田间作业机械种类及拥有量的逐渐增加,以及田间机械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田间机械作业标准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如机引4.2W万能中耕机,58年就已进到我场,当时,由于对其性能及操作技术未能全部掌握,从进场到60年近3年的时间,一直未能投入正常使用。到61年,我场有部分单位开始摸索使用其进行大豆中耕管理作业,因未进行合理编组,只牵引单台中耕机进行作业。中耕作业时机身不稳,农具手操纵非常困难,因而导致作业质量差,伤苗率高,作业效率低等,使用机械中耕的愿望又一次失败。至此,我场摸索、试验机械中耕作业的工作,并未因此而终止,62年,我场正式试行了用2.4红星钉齿耙与机械中耕组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豆管理综合性灭草,通过一年的试验、摸索,获得了一些经验,并且学习参观了外地国营农场机械灭草、机械中耕作业的一些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场于63年大面积推广了大豆机械化综合灭草措施,普遍实行了大豆机械化中耕、培土,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田间调查与研究,收集、整理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并从中总结出很多机械灭草、中耕作业标准化的理论与数据,为我场以后推广和提高机械化灭草、机械化中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其调查研究的科学理论与数据如下:
  一、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和良好的播种质量是机械中耕、灭草的基础
  1、土地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杀草效果和伤苗多少,如下表为63年机械耙草及机械中耕作业田间调查表。
  表一 三分场(现第四生产队)5号地苗前耙草调查



  表二 五分场(现第十一生产队)4号地苗后耙草调查



  表三 七分场(现第十生产队)8号地蒙头土及中耕调查



  2、播种时深浅是否一致,行距是否均匀,是机械中耕灭草的基础。
  表一 蒙头土在不同播种质量下对比



  表二 三分场(现第四生产队)苗后耙草调查



  3、用东方红拖拉机为中耕牵引车时,在播种时必须留出适宜宽度的链轨道。以下表可以看出,只有按75—70—75形式留出的链轨道,三遍中耕不伤苗,且土地利用较合理,是比较理想的形式。
  此表为六分场(现第二十生产队)中耕作业调查表:



  4、机械中耕地头后留出一定宽度的枕地进行横播。
  此表为六分场(现第二十生产队)田间调查:



  因此,留枕地横播比较适合,其宽应以机车所牵引播种机台数而定。一般牵引2台的须留3个播幅宽25.2米,牵引3台播种机的应留2—3个播幅宽,即25.2或37.8米。
  二、根据杂草发生规律,作物生育情况,适时进行作业,缩短作业期是机械中耕灭草的关键
  1、苗前耙地除草:过早杂草密度小,过晚伤苗多。以田间作业调查来看,以大豆子叶离地面2—3厘米时最好,此时耙草无伤苗,且杀草率达65—74%。



  注:此表为三分场(现第四生产队)5月28—22日作业调查,耙齿入土为3—4cm。
  2、苗后耙地除草:自子叶开放、茎秆发紫开始到大豆苗高14厘米左右真叶放大、部分出现复叶为止,此时大豆的茎中形成纤维,抵抗力强,是适合耙苗除草阶段。



  注:五分场(现十一队)4号地及8号地调查。
  3、蒙头土:根据大豆出土时拱土力强、杂草白芽期抵抗力弱的特点,在苗带上盖一层土,达到灭草目的。一般最适宜作业期是大豆拱土照清苗眼,到子叶开放出现真叶时停止,这时杀草率达98%以上,大豆盖土后4天左右,即正常出苗,基本无伤苗现象。



  注:试验区材料。
  总之,苗前苗期灭草措施时间性强,过早过晚均要降低效果。要达到适时作业,缩短作业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即时深入田间细致调查,掌握杂草发生和作物生育情况;
  2、做好机械与人员的准备,以便及时突击进行;
  3、为使蒙头土适期提前进行,采取混播指示作物,即播种时混播少量线麻籽,线麻籽发芽出苗早,在杂草大量发生时,借线麻苗指示,提前3—5天进行作业。



  注:七分场(现第十生产队)调查。
  4、第二次杂草发生盛期是作物生长中期,主要依靠中耕培土消灭,中耕培土不但消灭杂草,而且松土增温,防止受涝,因此中耕培土是大豆生育中期主要管理内容。在苗期灭草疏土的基础上,二头遍中耕应紧接跟上,每次中耕要互相衔接,间隔不超过10—12天,才能最好的起到灭草作用。最后一遍应在7月10日左右,即大豆刚开花、分叉,尚未封垄时结束。
  三、根据农业技术要求,采取正确的操作工艺,才能更好的发挥作业效果
  1、使用2.4轻型耙耙草,入土深度以3—4cm为宜。土壤疏松耙齿后倾角度小些,反之应大些,耙向以横垄和斜垄伤苗率低。作业速度东方红54型机车以三速为最好,苗前耙草可稍高些,速度过大伤苗、埋苗严重,漏耙杀草率低。



  注:三分场(现第四生产队)5号地苗后耙草。
  2、大豆拱土能力有一定范围,因此,盖头土必须深浅适宜一致,在作业时每锄齿后带一长50cm、直径15cm的木耢子,随趟随,耢垄台,一般以盖土2cm厚度为合适,对已出土的一般杂草杀草率95%以上,对问荆草杀伤率达48—62%,对蓝花莱杀伤率达52—76%,大豆100%正常出土。



  注:试验区材料。
  3、中耕培土:必须保证作业质量,实际证明:一深松,二碰头,三封垄是正确的方法。为达到作业质量,机械中耕作业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中耕机头遍趟地时全部安装杆齿,杆齿入土深要达到最后—遍封垄时,鸭掌齿的入土深度,这样可以深松土,且中耕机行走稳定,减少左右摆动伤苗;第二,机车牵引中耕机台数与播种时所牵引的播种机台数应一样,作业路线与播种方向一致。这样安装好的锄齿到地里,只要按苗带调整一次即可。
  四、苗期除草和各次中耕培土的各项措施均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1、早期播种时(4月下旬)气温低,代草发芽出土少。因此,秋翻后整地种大豆,早期播前耙草效果不大。晚期播种(5月初以后)地温高,杂草发芽多(一般约62—178株/平方米),采取播前锄草效果较大。因此晚播的地块应进行播前除草,早播的地块则不适宜。



  2、早期播种大豆,播种至出苗阶段长,杂草发生密度大,因此,苗前除草作用大,杀草多。晚期播种的,特别是5月中旬播的,播种至出苗阶段短,在播前灭草的基础上,杂草发生密度小。苗前耙草,单位面积杀草量小,因此,早播地块应全面进行苗前耙草,晚播的播前进行除草的地块不适宜采取苗前除草。



  3、蒙头土及苗期耙草:由于温度上升快,杂草生长迅速,据调查,在苗前耙草和不耙草的地块,在大豆拱土时至出现真叶时,杂草发生量均较大,因此应在大豆拱土期全面进行蒙头土,其杀草作用显著。



  趟蒙头土后到真叶出现,一般经6—10天,此时,在保墒条件好的地块,杂草又很快的发生一批,一般52—110株/平方米。因此,全面进行苗后耙草,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杀草量84—45株/平方米,但在坚硬的地块趟蒙头土后,土坷垃多,耙草效果就差,且伤苗率高,因此,不宜苗后耙草。



  注:六分场(现第二十生产队)调查。
  综上所述:使我们认识到早播、土地条件好的地块,应进行苗后耙草,趟蒙头土。晚播地块土质好,应进行播前除草,趟盖头土,随后紧跟上中耕、培土。总之,根据杂草和作物情况综合的采取措施,相互配合,才能起到灭草抗旱、防涝、增温、促进大豆生育,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64年在继续推广机械中耕、耙地灭草作业的同时,还相继试验推广了机械割晒小麦、拾禾及联合等收获方面的机械标准化作业。早在63年麦收阶段就试验推广小麦机械割晒,但由于缺乏经验,机械割晒小麦的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我场的机械化收获速度和质量。对此,如何提高小麦割晒质量,加快晾晒速度,提前拾禾、减少发芽和拾不净损失,是我场当时试验、研究及探讨的重要课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64年麦收期间,场机电科科长、技术员等,分别深入机械化分场和机械化连队进行蹲点试验。经过多次的反复试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从而总结出:整地质量、播种质量与小麦机械割晒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一,如地表整的高低不平,割晒作业就会产生割茬不一致,在同一割晒、同一地点会同时存在割茬过高、过低现象,割茬过高麦茬挺度不够,小麦易塌铺;过低则麦穗易接地。其次,一是播种时行距过大。64年田间调查发现,小麦行距一般的为17—20厘米,最宽的达30.7厘米,所以割晒后造成穗头塌地;二是在播种时播量不准确,排种不均匀。由于过稀或过密,割晒后麦茬的挺度不够,麦铺极易塌铺。上述原因严重地降低了小麦的割晒质量,导致麦铺及穗头塌地,使小麦生芽,晾晒不透,严重造成了拣拾、脱谷不净,增加了机械收获损失。
  64年在麦收期间,通过对割晒、拾禾及联合等几项机械化作业的推广试验,在实际调查中,使我场在农机作业质量方面吸取了教训,对此,提高了对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认识。
  从65年开始,随着我场农机作业项目的逐年发展,各项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也同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如:小麦在机械割晒质量问题上,为了使麦铺变薄,缩短麦铺晾晒时间,适当提前拾禾,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从65年至71年期间,我场对4.6牵引割晒机及GT—4.9B的割台,全部实行了截短割台为3.0米、3.6米宽的改装措施,使作业幅宽控制在3.5米内。由于麦铺厚度变薄,在减轻遇雨发芽损失、晾晒不透而导致在拾禾作业时脱谷不净、分离不净等损失方面,收到了初步的效果。自此以后,在机械割晒小麦问题上,虽然进行了一番努力,但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机械割晒作业禾条塌铺、遇雨发芽这一问题。针对这种情况,84年我场通过学习和参观外地的先进经验,改进了一部分牵引割晒机械,在麦收期间的割晒时进行了试验,通过反复调整终于实现了禾条麦穗呈散开状的鱼鳞铺,且禾条进一步变宽变薄。由于鱼鳞铺其麦穗大部分都分布在表层,晾晒时籽粒的寻:-湿度比较接近一致,加之晾晒时间的缩短,从而保证了割、拾作业的连续性,改变了过去小麦机械化收获方面,割6西后不能适期拾禾脱谷的局面,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发挥机械化收获的优势,加快了收获进度。由于小麦在机械割晒作业实现鱼鳞铺,可减轻麦铺遇连阴雨发芽损失达10%以上,是保证小麦产量及质量有效作业方法,但开始时我场在这一方面使用、调整还不成熟,作业质量仍不够理想。经过几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及对割晒机械的不断改进,使我场在小麦割晒作业方面已实现了比较理想鱼鳞铺,从此,基本上杜绝了麦铺遇雨生芽的损失。
  此期间在大豆的机械收获方法上,65年至77年是先由人工割倒并趟后,再用收获机械进行拾禾作业或用人工喂入进行脱谷的形式,劳动强度相当大,且效率低。对此,78年通过对收获机进行低割装置的改装,首先,在牵引联合收获机上实现了大豆联合作业,第二年在自走收获机上也成功地实现了大豆的联合作业。但由于联合大豆作业操作比较困难,头两年大部分驾驶员在作业操作技术熟练程度不够,使得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普遍不高。主要问题是自走收获机作业时存在拖堆或割茬三土高。随着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以及驾驶员操作技术逐渐熟练,到82年大豆联合作业基本达到了质量要求,从此,使得我场大豆机械收获向标准化作业迈进。然而,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89年我场从依兰收获机厂购进了10套大豆挠性低割刀,当年在豆收中通过使用,安装该割刀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减少了损失,避免了泥花脸,且作业时操作简单,减轻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将逐渐取代原先落后的低割刀。
  88年我场引进了2BJGL一6型精密联合耕播机后,开始了大豆精量点播三垄作业新的机械化播种作业,通过对十八队采用该播种方式所播的58垧地进行实际测产,平均亩产达360斤以上,同年相比增产幅度达25%以上。所以,大豆精量耕播作业,在目前大豆栽培方面是一项很有发展价值的机械化作业方式,以后将逐渐在我场推广。
  总的来讲,我场的农机作业标准化工作以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历了33年的历程。在长期的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实践中,使我场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逐渐完善和提高起来,并一直为我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介绍几种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可真实反映我场现阶段农机作标准化水平的基本概况。
  一、翻地作业质量标准
  l、要根据土壤干湿度适时耕翻,并达规定耕深22—25厘米;
  2、同作业区往复耕深应一致,偏差不超l厘米,前后铧耕深一致,偏差不超1厘米;
  3、耕幅一致,不重耕不漏耕,即无生格子露“胡子”现象;
  4、翻平扣严,封闭堑沟,闭垄高度不得超出10厘米;
  5、耕堑笔直,100米直线度误差不超20厘米;
  6、地两头留出12米宽度的迥转地带,并先横向翻出起落堑,以便使起落犁及时整齐;
  7、最后横向翻完枕地;
  8、翻到头翻到边,地头地边整齐。
  二、整地作业质量标准
  1、整平:整地结束后地表应平坦,10米范围内高低不超5厘米;
  2、耙碎:耙透耙碎,在土壤8厘米深层内无直径为5厘米的土块,地表每平方米直径3厘米土块不超5个;
  3、上虚下实,蓄水保墒,为种子备好种床,以利种子正常萌发、幼苗生长和发育;
  4、地表干净,无残根、杂草等;
  5、达到播种状态。
  三、播种作业质量标准
  1、要适时早播,播在高产期,现阶段我场小麦一般为4月15—25日,大豆为5月5—10日;
  2、两头枕地要先横向播出2—3个播幅;
  3、播正堑时,地两头应做好双线起落标记,以便起落及时、整齐;
  4、种肥均匀,播量准确,无断条现象,播种误差不超±2%,播肥误差不超±5%;
  5、行距准确一致,单台行距误差±1厘米,台间行距误差±3厘米,住复行距误差±5厘米;
  6、播深一致,且深度符合要求,误差±l厘米。压后:小麦为3—4厘米,大豆为4—5厘米;
  7、播向笔直,100米直线度不超10厘米,且作业时不得随意停车;
  8、复盖严密,无明种现象,且枕地加种肥时无撒种肥现象;
  9、要播到头、播到边。
  四、割晒作业质量标准
  割枕地打道时略,正常作业时:
  1、割向要直,l00米直线度误差不超20厘米,且要达到恒速作业;
  2、往复割幅一致,且作业幅宽不得超过3.2米;
  3、割茬高度为18—22厘米,最高不超25厘米;
  4、甩铺为鱼鳞铺,铺宽均匀一致,且为1.2米—1.5米,麦铺厚度均匀一致,且为5—8厘米;
  5、割后无站秆、无飞穗及外分禾器推倒麦子现象;
  6、麦铺不准甩在枕地上;
  7、禾条无掉沟及塌铺现象。
  农机具技术状态的好坏是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之一。要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首先,必须实现农机具检修标准化。早在60年代初,我场就注意农机具检修标准化工作。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机具检修标准化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场在农机具检修标准化工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很多的工作。作业期间除坚持对机具常年维修外,并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安排农机具的定期检修工作,如春播前春检与麦收前的伏检这两个时期的检修。在机车方面:链轨拖拉机除按要求进行各种保养外,凡是进行大修、小修的拖拉机一律送修造厂检修。81年我场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开始试行一级修理的新的修理间距后,经验证明此修理间距比较合理,且在执行中收到良好效果。以后便在全场正式实行一级修理制度,并一贯坚持。凡是一级修理的链轨拖拉机,一律执行到修造厂修理的原则,从而保证机车的修理质量。在作业机械方面:检修前由农机科把各种作业机械检修质量标准,提前发给各生产单位,检修期间由机务副队长负责检查督促检修质量,对于检修不合格的机具限期复修,修后作业前,先由机务科检查设备修理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机具不准参加作业,并限期达到质量标准。由于我场在农机具修理质量上标准高,把关严,因而为我场在农机作业标准化方面奠定了基础,使农机各项作业力求达到“优质、低耗”的状态下进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