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修理
第三节 农机修理
一、机构沿革
1955年6月建场,农机具由嫩江县新生机械厂承修。1957年6月,经上级部门批准,新生机械厂维修队向农场转让了设备,同时留下一部分工人和犯人,农场又补充了几名技术工人,成立了有20人的修配所。行政上隶属机务科和主管机务的副场长。
1958年,王相任修配所负责人。
1959年,修配所改称修配厂,王相任厂长。
1960年至1967年,王相任厂长,书记依次为姜新肇、李玉庭、李瑞争、张友志、于茂德。
1968年,于茂德任书记,邓发祥任厂长。
1971年至1976年,张好明任厂长,书记为孙其凯、王成富、王振东。
1977年,张好明任书记,姚显忠任厂长。
1984年,田长城任书记,姚显忠任厂长。
1987年,修配厂改称修造厂,供暖中心、供水站、钻井队划出。
1988年,裴明华任书记,姚显忠任厂长。
1989年,范希荣任厂长兼书记。
二、发展概况
(一)建厂创业时期:1957—1963年。
1956年1月,与嫩江农场相邻的三岗农场开荒队初建了以锻造为主的修配所。有3盘烘炉,一盘负责修钉马掌;一盘负责加工基建用零件;另一盘负责机械修配(包括马拉农机具)。有维修工3名。1957年,增至12人,配置了1台老虎钳,增设了钳工和板金,扩建为初具规模的修配队。
1957年6月,嫩江农场修配所设备简陋,只有2盘烘炉,l台电焊机,1台老式车床,1台钻床,1台德国产40马力柴油机。由于没有固定场所,临时找一间土坯房做修配所。维修工多数为接受劳动改造的犯人。同年年末,第一栋5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厂房投入使用。当时,已有车工、钳工、电焊、板金、锻造5个工种。并且,安装了发电设备,为修配机械和总场的粮油加工设备提供动力,并为总场提供全部照明用电。1958年夏,修配所增设了铸造工种,车间是透风漏雨的木板房。年末,新建成4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厂房1栋,为铸造、锻造车间。
1959年,嫩江农场与三岗农场合并为国营嫩江农场,三岗农场修配队的主要技术工人调入嫩江农场修配所。同年,场汽车队归属修配所管理。由于人员增加,建制扩大,农机数量增加,维修量日益扩大,农场决定修配所改称修配厂,由农机科长任厂长。原三岗农场修配队改称修配所,隶属嫩农七分场(现第十生产队)。
1960年,六分场(现第二十生产队)成立了修理所,有l盘烘炉,1台车床,1台电焊机,维修工有3人。1961年机车冬检时,全部更换了缸套、活塞,由于零件质量差,到第二年5月中旬又普遍换了一次,最多的换了三次。1963年,全场10个分场均设了修理所,配维修工2—3人,设备简陋,技术薄弱。负责各分场部分农机具的简单零修工作。以修配厂为中心的全场性修理网点已初步形成,担负着全场农机具的修理任务,保证了机械的正常作业。
建厂初期,由于经验缺乏,经营管理工作不正规,完全凭经验管理。生产、维修不计成本盈亏,只计完成工作量和完成工效,单纯追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致使人力和设备未得到合理运用和发挥。财务管理方面,建立了十分简单的会计帐簿,只是反映当年收入情况,请求核定使用预算额,不进行成本核算。
这一时期,修配厂的修配业务主要是汽车、拖拉机及各种农机具的零修,机械大修还无法承担。修理工作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当时,修理设备严重不足、落后,技术人员少,职工技术水平低。另外,大型农业机械都是进口的,零配件奇缺,质量差。车型杂乱,规格不一,通用件少。当时车型有万国车,克斯——55,匈牙利拖拉机等。建场八年来,机械设备大规模增加、更新,维修量急剧增加,所有这些都给修理工作造成困难重重,发展缓慢,步履艰难。但自建厂6年来,经过艰苦努力,终于使修配厂初具规模,为农机修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曲折发展时期:1964—1979年。
1964年,从齐齐哈尔市监狱调来一批精通修造技术的犯人和刑满就业的技术工人,被充实到各工种。同年,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分配来几名毕业生,从事机械制造、修配设计和图纸绘制工作,大大加强了技术实力。开始了拖拉机、汽车大修业务,而且能小批量自制小型c615车床、弹簧锤、龙门刨、夹板锤等设备,并供给分场修理间使用,全场农机修理工作有了初步发展。
十年动乱期间,机械修理工作受到极大冲击。文革初期,修配厂工人大多参加了“斗、批、改”,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盲目生产。粗制滥造的产品支出多达十几万元、甚至二十几万元,而且非生产性支出惊人,损失浪费严重,修理工作陷入不正常状态,盲目扩建厂房,增置设备,增调工人和徒工,人员增加到80人,厂房扩建到2,800平方米。1971年前后,又陆续调入城市下乡知青和本场子弟70人,人员急增至190人左右。由于人员过剩生产经营项目单一,产品质次价高,经营状况不景气,导致了工人无活干的局面,造成修配厂长期亏损。当时,以.工种划分车间,有5个车间:木型、铸造车间、板金与旧件修复车间、铆焊锻造车间、机动车修理车间、供电车间。当时提出的经营方针是“以修为主,修造结合”。
1979年,修配厂开始实行了财务核算制度,企业计成本盈亏,经济状况开始发生变化,给农机修理工作带来了转机,生产队分季节送拖拉机来厂大修,修配厂开展技术性劳务,修配业务及零部件生产项目,生产开始趋向稳定。
(三)全面发展时期:1980—198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配厂逐步在企业内部试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方案,落实经济责任制,改革分配制度,全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工作重心转移到农用机械大修理方面,每年冬检、复检大修东方红拖拉机和各种型号收获机引擎都在80台左右。1980年,总厂以修配厂,分场设修理所,连队设修理间,至此,全场性农机修理网络形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分场修理间自制8吨拖车3台,投入当年麦收。1983年,修配厂厂房面积达4,340平方米,产值达110万元,被评为总局先进单位。同年,发电厂划归电业所管理。1984年,修配厂进一步加强了经营承包制,完善了计件工资,产值承包,制定了职工超利分配办法,解决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全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全心全意地为生产队服务,高质量地按时完成81台拖拉机的大修任务。农忙季节服务到田间,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机械作业的正常进行。
1985年,为了充分发挥修配厂的技术优势,农场决定将供暖中心,供水站和钻井队划归修配厂管理,采取了各业分口,专户核算的管理方法,基本理顺了各生产环节,各项业务全面开展。下半年,逐步认识到单纯依靠修理不是根本出路,只有结合本厂实际,生产适销对路的小型“拳头”产品,走修造结合的路子,才能彻底摆脱困境,积累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加速农机修理事业的发展。在进行了充分市场调查预测后,根据市场需要,试制成功195型小型械拉机变速箱壳体,并进行小批量生产试销,先后销往九三局、讷河县、依安县、齐齐哈尔市等地,以及附近农村。当年试销的产品通过了78项技术检测指标,结束了修配厂只能修不能造的历史。1986年,开始批量生产销售变速箱壳体,销往讷河、依安等地,实现产值9万元。同年,承揽场部集中供热工程,收入达45万元。本年盈利5.7万元。
1987年,实行了厂长招标制,原厂长姚显忠中标,签订了任期三年的合同。经批准在银行专设帐户,自主经营。在保证全场农机具修理和配件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了195型小拖变速箱壳体的产量,并于上半年研制试销了195型拖拉机配套多用犁具,当年投产,销售50台、份。7月,省农机检测团来厂检测195型小拖变速箱壳体,产品以92.7分的成绩全部检测合格。同年,承揽场粮食处理中心安装工程,实现产值14万元。本年大修机车40台,保证了额定功率、油耗等技术指标。1988年,生产销售变速箱壳体l,000个,废品率在2%以下,销售多用犁100台。另外,为本场乳品厂生产离心机 2台。1989年,大修东方红拖拉机37台,康拜因引擎22台,生产农机配件210种,数量为1,200件,生产变速箱壳体500个,多用犁70台,弯钩犁15台,加上安装农场自来水工程劳务收入,全年共实现产值127.了万元,盈利9.5万元。全场现有固定资产净值94万元。职工总数153名,其中,管理人员14名,生产工人123名,后勤人员16名,现有科技人员10名,其中,农机助理工程师5名,农机技术员3名,会计员2名。
三、现行管理体制
设厂长兼书记、副厂长、工会主席各1名。管理机构由设计室、调度室、财务组和物资组组成,下设4个车间和后勤组,分别承担下列工作职责与任务:
设计室:负责新产品开发、职工技术培训及零部件设计和测绘工作,开展全厂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具体措施并予以落实,对全面质量管理和计量管理负责。
调度室:参予制定经营方针,编制生产计划,负责实施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进行日常派工,负责全员生产与人事工作考核,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反馈工作。
财务组:负责财务核算,会计、统计日常工作,定期报表,反映企业资金运动情况。
物资组:负责购置、调拨、保管、发放生产资料及辅助生产用品、办公用品。
铸造车间:向全厂提供铸铁、铸铜、铸铝毛坯件,保证修造生产供应。
板锻车间:提供钢件毛坯,完成板金、电焊、铆修业务。
机械加工:负责全厂全部修造用零部件的金属切削任务。
修理车间:负责各种型号拖拉机、汽车、收获机引擎的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