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机务管理

第四节 机务管理


  
  机务管理工作是农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机务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高低、机械效率的发挥、机械作业成本的高低,以及农场经济效益的好坏。
  我场机务管理工作,从建立形成发展至今,已经历了33个岁月。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在机务管理工作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我场机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历史中,从各时期机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特点来看,大致可确定为“摸索、建立、成型时期及巩固、完善、提高时期”两个不同时期。
  一、57年至65年为“摸索、建立、成型”时期
  建场初期,农机管理各种规章制度很不健全,农机管理设施简陋,且缺乏管理知识与经验,使机务各项工作处于混乱状态。从而影响了机务人员的积极性,抑制了机械效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了机械作业成本的增高,降低了农场的经济效益,使农场工作遭受损失。鉴于上述原因,57年原三岗农场在全面总结机务工作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率先制定了第一个机务管理规章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机务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
  ①农场机务负责人职责;
  ②农机技术员职责;
  ③机耕小队长职责;
  ④机械修理技工职责;
  ⑤机车组组长职责:
  ⑥拖拉机驾驶员职责;
  ⑦农具联接手工作职责。
  2、机具保养制度
  3、机具保管制度
  4、田间工作技术安全规程
  5、作业质量责任制
  ①翻地质量;
  ②播种质量;
  ③耙地质量。
  6、备品零件领发制度
  7、奖惩制度
  由于贯彻了机务管理上七个方面的工作制度,从而调动了大多数机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每个机务人员都能按照自己所负责的范围进行工作,使机务工作初步呈现出一种有章可循,工作具体,忙而不乱的良好局面。从而减少了管理上的损失浪费,提高了机具的技术状态和机械效能的发挥,保证了农时。例如在机具的保养方面:开始时,对机具只注重使用,而轻视了对其应该进行的维护保养工作。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只要不停车就干,啥时坏了啥时修”的思想观念。因而导致作业期间机具故障接连不断、修理无备件的被动局面,机械效率难以发挥,严重地耽误了农时。制定贯彻了机具的保养制度后,使机务人员自觉遵照保养计划,依照各号保养所要求的累计工作量标准亩及工作小时数,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并且根据各号保养难易程度,实行岗位分工的保养方法,其保养的职责范围是:机车驾驶员、农具连接手除共同完成班次保养外,在进行一、二号保养时,须在机耕小队长参加下完成,三、四、五号的技术保养及较大部分的装拆检修时,应由机耕小队长、机车组长负责,并须在修理技工的参加下方可进行。由于保养工作分工明确,落实到人,从而减轻了机具的机械磨损,延长了机具的使用寿命,使机械效能有所提高,保证了农时。
  为贯彻省公劳字第58号关于《试行拖拉机新技术保养制度》的通知精神,58年8月,三岗农场开始试行以消耗主燃油为保养周期的保养制度。为了在试行过程中获得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选择3台机车技术状态与驾驶员技术水平相似的在秋翻地过程中进行试验,其情况如下:
        KS—07 型拖拉机保养号数与燃油消耗量对照表



  (续表)



  秋翻地结束后,对机车主要部位的磨损进行技术鉴定,初步得出按照主燃油确定保养周期的优点如下:
  1、经济效果



  下表是4台机车的对比数字,其中前2台是以主燃油为保养期,后2台是以工作小时为保养周期的。



  2、发动机缸套磨损鉴定对比



  根据试行结果,以磨损情况及经济效果试验对比来看,以主燃油为保养周期的新技术保养方法的优点是比较明显。
  59年两场合并后,在拖拉机技术保养方面,继续试行以主燃油为保养周期的新技术保养方法。其试行的具体措施如下:
  1、以主燃油消耗量为拖拉机技术保养周期的确定:
           59年按燃油消耗量确定的技术保养周期



  在58年三岗农场试行经验的基础上,并参照苏联、民主德国及我国各地,以主燃油消耗量确定的各种拖拉机技术保养周期,结合我场以往历年拖拉机的使用、维修情况、当时技术状态、耗油量等,确定出我场KS—07(包括KS—30在内)及纳齐拖拉机的技术保养周期。
  2、试行新技术保养之机车组的确定:
  根据当时我场各机车的技术状态、工作及使用情况,特选出下面几台机车试行,从中摸索经验,以便今后在我场推广创造条件。
  选择的机车有:
  四分场 KS—30 53号机车组
  五分场 KS—07 60号机车组
  六分场 KS—07 59号机车组
  九分场 纳齐  9号机车组
  通过59年对新技术保养方法的进一步试行,在试行中对4台试验机车反复摸索,积累一些资料,并通过对4台机车试行结果对比及对积累资料的总结分析,提出了推行新技术保养法的7项工作要求,其具体内容如下:
  1、工作日报单必须填写准确。对每日作业小时、农运及空转故障等占用的时间应分别记入。
  2、主付油消耗量必须填写准确。每日耗油量要准确的进行累计,以此对照新的保养周期,按时进行各号保养。
  3、在未到更换机油前(汽、火油发动机在一号保养时更换,柴油发动机在二号保养时更换),如机油面不低于油尺下限时,最好不填机油。
  4、在更换机油时,应按规定清洗油槽及油道。
  5、机务队长、技术员、技工,应经常检查和协助试行新技术保养方法的机车组,认真的按规定进行各号保养。
  6、经常注意报表记录的准确性,认真的做好工作小时、作业量及主付油消耗量的累计和上报工作。
  7、试行新技术保养方法的机车组长和驾驶员,应力求各种资料记录的准确性,更要认真的执行各号保养和不断注意经验积累,为今后创造出更多的执行措施和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
  在机务管理工作上,59年7月开始,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其内容包括:
  l、建立了“三包、三定、三保”的的生产责任制;
  2、在保养上实行“两足、四净、四不添”制度;
  3、在保管上实行“两专、五保、两不乱”制度;
  4、在安全使用上实行“六慢、五熟、七不开”制度;
  5、建立了:机车台帐、作业记载、事故报告、质量检查、奖惩等制度。
  在油料使用及管理上,全场广泛开展了机耕作业节约用油竞赛活动。由于农场领导重视,加之采取了定额控制,合理编制作业机组以及加强油料保管、运输等措施,节约了大量的油料。据当时资料统计,58年共为国家节约各种油料119.8吨。其中:属于降低耗油定额减少损耗了78吨,属于机车合理编组减少空驶节油6.3吨;废油回收:35吨。每标准垧耗燃油由57年实耗13公斤降到11.1公斤。59年又为国家节约油料37吨,每标准垧耗燃油亦由58年的实耗11.1公斤下降到10公斤。
  其节油的主要经验措施是:
  l、领导重视,发动职工开展节约竞赛活动。
  58年以前,该场在使用油料上不够重视,既无定额,又无管理制度,因而时常发生加油洒油和空车行驶现象,浪费了不少油料。针对这一问题,场党委立即研究措施,召开了节约油料大会,并经常深入油库、机车保养场,检查用油情况,发现问题,如机车驾驶员张维贵在加油时,不注意洒了一些油,党委书记看到后,除当场教育该同志今后注意节约外,事后在机务人员大会上教育大家,要注意点滴节约,不要浪费。
  为了鼓起大家干劲,节约用油,根据以往耗油情况和本年各季节各项不同作业项目,制定了耗油定额,把节约油料列入劳动竞赛主要内容。建立了保质保量、安全节约的奖励制度,从而进一步激发职工节约用油的积极性,掀起了节约高潮。
  2、合理调度车辆,减少空驶及运行次数。
  为减少不必要的机车运行,作业前先分析机车作业区内的地形、地段长短、地面宽度、地中障碍等情况。采取将地区划分成小耕作业区,插好标杆打好堑,机车按标杆作业。在调度时,做到大块好干地段,尽量利用机车。在播种作业时,根据地段长短准确计算加种数量,避免因种子不足而停车待种或开回车取种子的往返运输。同时,机车在作业时,实行了“三到田间”。即加油加水到田间,驾驶员换班到田间,机车保养到田间的办法,以减少机车往返运输,节约油料。
  3、大力实行复式作业,合理编制作业机组。
  为了提高耕作质量,节约拖拉机油料,在常年机械作业中,推广了国营友谊农场的先进经验,采取了播镇、翻耙、耙耢机组合的复式作业方法。减少了作业层次,减轻了机械磨损,减少了油料消耗,提高了机械效率和作业质量。如58年仅10台克斯机车,耢地3013垧,就节约油料6吨多,每垧耗油比耢地单项作业降低了1公斤燃油。
  4、保持机具完好的技术状态
  及时调整作业机械。使其经常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是节约用油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农场当时针对这一问题,发动职工,调整机组,以减少油料消耗。①调整喷油嘴控制喷量。经试用,采取这种方法一个班次比过去节约柴油10一20公斤;②注意拖拉机挂接农机具时必须在牵引板中心,避免挂斜增加牵引阻力:③经常保持犁铧刃口尖锐程度,减少阻力(如犁铧刃口钝了,一般增加15—20%牵引阻力)。
  5、做好油料保管运输,减少损失。
  实行加油半机械化,过去给机车加油都是从大桶往小桶里串,然后再注入油箱。这样每次都得往外漏油,损失很大。对此,采用了手摇泵加油后,既缩短了加油时间,又减少了油料损失。
  做好油料保管与支付:将入库的各种油料记入保管帐。在付油时采取分车算帐、月末总结帐的方法,以检查各车油料消耗情况。
  从嫩江县往回运油料时,事先教育职工,在装车或运输途中,要多注意检查油桶坏裂渗漏现象,发现漏油,及时修补,杜绝了运输中的损失。
  6、做好废油回收再生利用工作
  为了充分利用废油资源,采取了定期回收、小型加工的方法,积极开展了废油回收及加工工作。以总场为中心,建立了废油加工厂。各分场部加强了废油回收,半年上缴一次,集中组织加工,59年加工了35吨废油,弥补了生产用油的不足。
  59年我场已开展了内容比较简单的机夯统计核算工作(详见59年拖拉机作业统计表),这对加强机车的管理和试行新技术保养方法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对各种作业农具都进行了全场统一编号,并且建立了台帐,方便了对各种机具的管理。此时,在机具使用管理上,在技术维护上,农具除执行定期修理外,在作业期间还坚持了随使随修、谁用谁修的原则;在拖拉机的技术维护上,除按要求进行各号保养外,还执行了“小修”和“部位大修”的修理制度 (详见表);农机具的管理设施上,建起了农具停放场,并在作业结束入场保管时,做到各种农具清理干净,摆放整齐,涂油垫起,同时做到机车及农具的易损零部件放入库内保管。
           拖拉机小修及部位大修间距表



  在油料的使用管理上,对燃油的使用基本上坚持了出罐过滤、田间沉淀48小时以上要求,使机车烧油嘴头的现象大为减少,就以六分场(现二十队)59号机车来讲,此车在一个季度烧油嘴头就达10多个,被命名为烧油嘴头大王。由于该机车组注意了使用清洁的燃油后,在当年的整个秋翻阶段,再也末发生烧油嘴头的现象。在润滑油方面,重视了田间保管,防止变质。此外,还重视了保养工具的清洁,并且已有6个分场做了保养工具车,将所有保养工具均放到箱内,不仅保持了工具的清洁,提高了保养质量,并节约了保养用油,同时也便于废油的回收。
  在油料的保管和领发方面,由无专人负责到有专人负责或代管,建立了领发手续并做到分期对帐。及时统计和积累各机车组的耗油数,这给按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的新技术保养方法奠定了基础。
  油料在运送和长期保管时,做到有计划的送油到田间,并保证了沉淀时间;对露天保管的大油罐,为减少蒸发,采取刷漆甚至有的搭了遮光棚。
  在零件的领发,在建立领发手续及分期对帐的基础上,一直坚持了交旧领新制度。
  60年在机械作业管理上,为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机械效率,除继续坚持实行复式作业及机具的合理编组外,并通过下“日计划工作任务单”的方法达到不断提高机械效率。在秋翻作业阶段,先安排九分场的纳齐9号机车进行试点,并根据不同情况下达任务,驾驶员做到心中有数,千方百计完成当时指标。在实行上述办法后,翻地的班效由3垧逐渐提高到5垧,之后,在全场推广此法收到一定效果。
  61年在机械作业方面,推行作业定额管理办法,在发挥机械班效、提高生产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统计核算工作方面,贯彻了机耕作业垧成本核算法,为增产节约及加强统计核算工作指明了方向。
  62年我场在机耕作业的组织管理上,由分场按各时期生产计划确定机耕作业任务。由于机耕队与生产队建立了相互制约、相互保证的正常关系,从后促进了机耕作业的顺利进行,避免了窝工与乱调动机车的现象,并通过机耕作业验收制度,使耕作质量不断提高。
  在机具的技术维护设施上,主要解决了柴油过滤装备、机具零件库、油库,并有3个分场建起了简易机库,从而改善了机具维护条件。
  在统计核算上,由于设专职机务统计,所以,进一步加强了机务统计核算工作,使机务统计能做全面的、准确及时的掌握机耕作业量、油料消耗及机务开支情况。使每个机务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调动了劳动积极性,并为机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63年为贯彻省局关于试行农业机械新编号的管理办法,我场对各种农业动力机械、作业、农具、修理设备、贮油设备及修理鉴定仪器等都进行了统——编号,同时上报省局、分局备案。并且对全部机械及设备重新进行刷漆刷号,同时场机电科、各分场及连队按新的统一编号对机车、作业农具及其它设备都重新建立了档案、台帐及卡片。台帐及卡片实行专人保管,按要求及时填写各种数据,年终上报。对掌握历年机械设备的状况及设备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和资料,从而促进机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64年在机车技术维护上,有的单位建起了简易的保养间,改善了机车保养条件,为提高和推动我场农机设备管理树立了好的典型。
  在开展新的机械作业项目(如苗期耙草、机械中耕、小麦分段收获与直收等)和改进作业质量方面,主要采取了抓先进,树样板,及时组织现场参观和表演的管理办法,以克服旧的习惯,实现现场传授技术的目的,此外,经常组织到外地农场参观学习,对我场的机械作业质量的提高和农机管理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机具技术保养上,我场贯彻执行了车长负责制、具体分工的保养责任制及双班保养法。并注意交流与吸取场内外在技术保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措施。由于加强了日常保养工作,所以,减少故障,减轻了磨损,提高了效率。如602号东方红54型拖拉机,从61年春进场至64年春播结束,该车3年完成工作量为74,545.2标准亩,消耗主燃油为70,600公斤,工作时间达9,280小时,一直尚未进行大修。
  统计核算工作在机耕成本管理方面,也有所提高,基本上做到了单机记帐,单机核算,并且机务人员的成本观念已逐步建立起来。
  从此,我场的机务计划管理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化分场还编制实行“拖拉机作业计划”、“技术保养维修计划”、“零件、器材、油料、物资需用计划”等,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发制度,严格了领发手续,加强了统计核算工作。
  我场机务管理工作,从58年起步开始到65年,经过全场各级机务人员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使我场机务管理工作中各项管理制度及管理设施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此时,虽然各项管理规章还不健全,设施还不完备,但从我场抓机务管理的体系、规章及设施三个方面来看,我场的机务管理工作已基本成型。
  二、66年至89年为“巩固、完善、提高”阶段
  “文革”期间,由于受“铁饭碗”及“分配时平均主义”观念的影响,使我场机务管理工作发展速度缓慢。此期间在技术维护设施上主要发展了修配所、机车保养间、农具停放场、油料库,零件库等方面的工作。在技术保养,技术档案与统计核算方面保持原状;在油料、零件的管理上由于制度不严,损失浪费比较严重;机械作业方面缺少应有的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制度。作业质量的好坏,作业量高低对于每个人经济收入无任何影响,这就导致干好干坏都一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状况导致机械作业质普遍不高和机械效率低的局面,也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文革”结束后,我场的各项机务管理规章制度逐渐恢复起来,从此,结束了“铁饭碗”和“平均主义”的局面,使机务各项管理工作出现了生机,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率。
  78年以来,我场在机务管理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发展。此期间在机械作业方面的管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l、年初包定,年终奖惩的办法。
  年初根据本单位土地情况、机车型号及其所配套作业农具的情况,按机组包定全年工作量标准亩(联合收获机为作业亩)、全年修理费、全年油料费三项指标,并对年终各项费用超支节余实行全奖金赔或按一定比例奖励和赔偿的办法。并实行机具固定和机组人员固定,从而提高机组人员对机具使用维护的责任心,保证作业质量及效率的提高。同时,根据各项机械作业负荷大小不同,对每项机械作业实施班次工作量定额管理,完成定额时记标准分,减少或超额部分按比例增减分。每个机组人员按全年工作累计工分,参加年终分红奖。另外,在麦收期间为进一步发挥机械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还实行“计件工资”的办法(此期间不参加年终分红)。由于采取了上述办法,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2、现场定标,参观学习的办法。
  在加强农机作业标准化方面,及时组织有关领导、机务副队长和机车组长参加的各种作业质量现场表演定标会。如84年春播及麦收开始时在十队召开了春播及割晒现场会;86年麦收期间在八队召开的翻地现场会,以及88年在八队召开的大豆机械割晒现场会等。通过机械作业质量现场示范达标,把要求变成了观实,使人们感到心服口服,并起到了现场传授技术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贯彻和实施。
  3、作业质量各负其责,层层验收的办法。
  全年各作业期间,每个包车组长都应积极带领及指导全机组人员按作业质量要求完成本车组所担负的各项作业任务,如出现人为的作业质量问题,包车组长应负主要责任;机务副队长和机务统计,应负责本单位各项机械作业督促指导和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对于人为的作业质量问题,机务副队长应负主要责任,机务统计应负一定责任;在农忙季节对于全场农机各项作业,农机科负有巡逻督促指导和检查验收的责任;对于场内存在普遍性的作业质量差的问题,应由农机科主管领导负责。由于我场在农机作业质量上采取各负其责、层层把关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我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水平。
  在统计核算和档卡管理方面:
  为加强机务统计核算工作,场安排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定期对机务统计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机务统计的业务素质,加强了统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方便核算,场安排了专职零件保管员和油料保管员,对零件和油料的发放实行了单车记帐、定期对帐的办法,为统计搞好单车核算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为准确统计和掌握机车一年的作业量和三率情况,作业期间,各机组每班作业完了应及时按要求填写作业日记单。机务统计和机务副队长要经常检查各机组作业日记单填写情况,对填写内容、数字如有不准确等问题给予纠正,审核后要分别进行签字。机务统计要根据各机组作业日记单,按时统计上报拖拉机及联合收获机各阶段作业统计报表,及时填写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台帐,年末还要按机组填写动力机械卡片及农具卡片,并使填写的内容及数据真实准确。由于统计工作由简单化发展到具体化、复杂化,使机务核算工作的内容逐渐完善起来,并提高单车核算各项数据的准确性。通过统计核算可真实反映各年份机车的“三率”情况,以及机车和农具的技术状态情况,为加强机务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从而保证了我场机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附80一86年拖拉机作业统计表)。
  机务区的建设及发展情况:
          (     )拖拉机作业统计表(一)



  注:1988年未进行统计资料汇总。
    1987年



         拖 拉 机 作 业 统 计 表 (二)






  3库1场1间是农机具技术维护和保管的主要场所,所以78年以来,对以前农具场选的地理位置不合理的进行搬迁改建,逐渐建起了砖围墙,并安装了大门,并在农具场内一律建起了农具水泥面调式平台,还达到了地面长平砂面化,普遍新建了砖瓦结构的队零件库和机组零件库,这些都为加强零件的管理和机具的使用维护提供了条件。在油料的设备管理上,大部分连队都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油料库,各种付油的盛装、加注实行专用器皿化;主油的使用多数连队实现了浮子取油,96小时沉淀、二级过滤及管道加油装备,个别连队还实行了计量加油,提高了我场对主、付油使用的管理水平。另外,还增建了修配间和机车保养间,有的保养间还建了水泥地面,为机车的技术保养改善了条件。尤为突出的是,81年第一生产队建起1栋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自走收获机停放库,履带拖拉机停放棚1栋384平方米,为提高我场机具的管理树立了好的典型。在81年农垦总局机务工作大检查中,我场被评为农垦总局农机工作管理标准化合格场,并奖励我场农机工作巡迥检查车辽宁“金杯”130汽车1台。随着我场农机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在86年总局农机基础建设检查工作中,我场被命名总局农机基础建设先进农场,并颁发了荣誉铜牌。
  总之,我场的农机管理工作,自建场以来,经过30多年我场机务工作者辛勤工作,农机管理体系、各种管理设施及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使我场机务管理工作达到标准化水平。但与先进农场相比还有差距,我们还应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总结经验,继续完善农机管理体制、规章及设施,以提高我场农机各项工作的管理,使农机管理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农机化发展、发挥机械效率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