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技术革新

第五节 技术革新


  
  五八年,我场将现有的10台KS——07型履带拖拉机,经过改装设计全部安装了驾驶棚,避免了驾驶员遭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改善了工作条件。
  五九年农业机械革新方面:
  l、全场推广了四分场(现七队)的播种机播幅加宽的经验,计机引播种机30台,畜引5l台。在效果方面,小麦产量加宽的平均亩产238斤,未加宽的平均亩产220.5斤,亩增产7.9%;大豆产量加宽的平均亩产248斤,未加宽的平均亩产237.3斤,亩增产达4.5%。
  2、三铧铲趟机:利用畜力综合号铲趟机上加横梁,固定中耕除草机锄齿,另一种形式是用木制机架,用圆盘耙运输轮,做导轮及尾轮,起落轴固定锄齿,计改装13台,班效4—5垧。
  3、两铧铲趟机:利用10行畜力条播机,卸掉播种箱,其它部份不动,用中耕除草机锄齿,日效可达3—4垧;另外加施肥箱,即行中耕施肥联合作业。
  4、二分场(观四队)播种机上加布帆,命名为陆地行舟,在三级风每台可省人工2—3人,五级风时可省5—6人。
  5、四分场(观七队)制造联合水耙,将开沟、播种、伏土、镇压四道工序同时进行,并节约两个劳力,提高工率40%。
  6、大田作物播种,将播种机改装后安装了小铧,实现随播随起垄,给中耕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三年我场对MKA—1100型脱谷机进行了改装。因该机在脱大豆时玻碎粒极为严重,所以更换滚筒皮带轮使转速降低到500—600转/分,增大凹板的格条空隙,由原来的8厘米增至21厘米,拆除滚筒后面与第二清室间的隔板以防堵塞,通过上述改装,使大豆破碎粒显著降低,收到了良好效果。
  因GT一49B牵引康拜因第一清洁室分离面积小,导致颗粒搅笼杂余多,并且由于分离不好,导致粮食损失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六五年场农机科统一组织设计改装,经反复研究决定在第一清洁室后部加装一个第三清洁室,将升草器再接在第三清洁室机壳上。通过这项改装提高了分离效果,减少粮食损失达20—30%左右。同年为解决小麦割晒铺子过厚这一问题,由农机科组织改装设计,对我场现有的GT—49B割台截短为3.6米,并适当加高了输送带滑道,前进4.6牵引割晒机截短为3米。经过上述改装,实现了小麦割晒铺子变薄,加快了晾晒速度,减少了发芽损失,并提高机械作业的灵活性,减少了故障,提高收获进度。
  在研制小拾禾台方面,由农机科组织并指派场修造厂负责此项革新技术的研制工作,于七七年首先研制成功了东风自走收获机的小拾禾台,在此基础上,七八年修造厂又研制成功了东德E512自走收割机的小拾禾台,并迅速在全场推广此项工作。由于自走收割机安装小拾禾台后,使自走收割机作业时轻便灵活,拾禾作业时通过性能好,故障少,并提高、拾禾作业的质量,有利于机械效率的发挥。
  为了实现大豆机械联合作业,在研制大豆低割刀方面,于七八年首先由场修造厂农机工程师关振铎同志研制成功了牵引收获机的大豆低割刀。在此基础上于七九年相继研制成功了东风自走收获机和E512自走收获机的大豆低割刀。从此,我场逐步转向了大豆机械化直收,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收获期,减少了收获损失。
  八四年我场学习借鉴外场的先进经验,由农机科组织全场对牵引割晒机安装了滑板式带调整角度拨杆的鱼鳞铺放铺装置。在麦收中首先在第十生产队试验成功,此项改装,可减少麦铺发芽损失达30%以上。但由于当时在调整上缺乏经验,此项作业并未在全场推广。
  八七年,我场借鉴鹤山农场的经验,对全场的54台前悬挂4.0割晒机,按农机科的要求全部安装锥形滚杠放铺装置,并在作业中获得成功。此项改装主要实现消除禾条枕头穗之目的,减少拾不净损失达20%以上。
  八九年,参观学习了山河农场的经验后,我场农机科立即组织安排各生产队,在播种机上进行大豆播种宽垄双条播中间深施肥式开沟装置的改装工作,全场共计改装66台,经此项改装,提高了肥效,增加了产量,每亩增产可达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