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食管理

第一节 粮食管理



  一、粮食处理机械、设施发展情况
  从1955年建场到1959年,由五个分场发展到十个分场,当时的粮食净化工作全靠。人力完成,十个分场没有一台扬场机,从摊晒、出风、灌袋,到入囤全靠人力来完成。建场初期的打粮场地是在田间就地留场院,就地脱谷、就地处理,全场没有一栋种子库,收获的粮食除上交外,其余种子、口粮、饲料粮用穴子坐囤或用简易仓库储存。1956年,因地制宜用谷草作囤子,解决了盛粮具不足的困难,苫盖资材是草苫。在此期间送粮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车,送粮地点是嫩江县粮库。1960年,为解决农场送粮运距远、运力落后等困难,嫩江县粮库在我场设两处收粮点,一处设在总场公路以西现加油站北侧),一处设在五分场(现第11生产队),收粮点的设立基本解决了农场送粮难的问题,1962年,收粮点撤销。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场的粮食处理设施有了较明显的改善。1965年,拥有扬场机18台,精选机l0台,各个分场都有了一定规模的水泥晒场和土晒场,改变了以前那种就地处理、人力为主的落后方式,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送粮运输工具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已有汽车23辆,胶轮拖拉机22台,总运输吨位达到250吨,改变了送粮过去以马车为主的运输结构,加快了交粮进度。储粮设备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已有种子库4,500平方米,总储存能力达5,400吨。1976年,全场已拥有扬场机22台,精选机17台,水泥晒场106.437平方米,种子库5,500平方米,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生产队的晒场修筑了砖围墙。或简易围墙,运输车辆增加到101台,其中,汽车50台,胶轮拖拉机51台,基本承担了全场粮食的进场和上交等运输任务。
       六二年至八九年非田间机械历年添置情况一览表



  注:此表粮油加工机械不包括场部面粉场加工厂及十队的粮油加工机械。
         机 具 各 项 作 业 定 额 表


            



            六一年机械作业汇总表


       



            六〇年农业机械作业情况汇总表






           嫩江农场“五九”年机械作业完成任务总计表



  注:表中机车编号8~11号四台为纳齐履带式拖拉机,编号为55~64号十台车为KS~07履带
    拖拉机,编号5l~54号四台车以及编号74,75号两台车为K5~30履带拖拉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的经济形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晒场机械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1989年,全场的粮食机械基本达到了成龙配套,具备了田间进多少粮就处理多少粮的能力。计有粮食处理机械190台,其中,扬场机27台,清粮机46台,选种机 22台,扒谷机22台,装车机3台,烘干机1台,输送机23台,磅称56台,苫布的591块,水泥晒场190.946平方米,晒粮棚16座,计8,664平方米,砖石结构仓库23栋,面积8,835平方米,储存量10.361吨。砖粮仓39个,土粮仓11个,储存量为3.870吨,电烘箱3台,容重器25台,粗天平26架,分析天平2台。22个农业生产队及科研站的晒场全部建起红砖围墙,全场共有载重汽车55台,胶轮拖拉机126台,总运输吨位924吨,最商日送粮达1.400吨。
  附表1:嫩江农场晒场设施、设备表
  二、粮食产、销、余情况:
  1956年开始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当时由于生产力落后,耕地面积小,产量低,粮豆总产受有1040.4万斤,粮豆平均单产仅有117斤,上交国家3了2万斤,商品率仅为35.8%。1967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场经营规模逐步扩大,总播种面积达350.930亩,粮豆播种面积330.472亩,单产由1956年的117斤上升到202斤,总产达 6685.3万斤,上交粮商品率由1956年的35.8%上升到65.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机械化程度和标准化作业水平都有了进一步提高,到1986年以后,粮豆平均单产基本稳定在300斤左右,上交粮商品率达70%以上。历史上粮豆总产突破一亿斤大关的有1970年和1989年,分别为 10890.2万斤和10133.4万斤。这两年上交粮商品率创历史最高记录,均为了1.6%,1956年至1989年累计粮豆总产195,057.3万斤。
  附表2:历年粮豆单产、总产、上交粮情况表
  附表3:历年粮豆上交,三留情况表
       嫩 江 农 场 晒 场 设 施、设 备 一 览 表
                         单位:平方米,T,台,块 附表1



       嫩 江 农 场 晒 场 设 施 设 备 一 览 表
                                    续表



           历年粮豆单产总产上交粮情况


                          
                           单位:亩、斤、市斤 附表2



           历 年 粮 豆 上 交 三 留 情 况 表
                          单位:亩、斤、千市斤 附表3



  三、议价粮销售情况
  农场上交商品粮从1956年开始,由于在1980年以前,国家一直执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农场所产粮食除三留外其余全部上交国家,没有议价粮。只是从1981年开始,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麦收期间小麦受雨生芽,生芽率超过国家粮食收购标准,国家不予收购,并允许农场自行处理,由此产生了议价粮。议价粮多是销往省外,销售方式多是先发货后付款,办理托收承付。由于初次经销议价粮,经验不足,经营效益不显著,但为农场以后的粮食销售总结了丰富的宝贵经验。1985年以后,国家将原来的统购统销政策变为定销,粮食价格执行双轨制,即定购任务内的粮食执行国家统购价,定购任务外的实行议价,价格随行就市,存粮食定购任务完成后,国家开放粮食市场,粮食可随行就市。到1989年农场共销售议价小麦3,554吨,大豆4,024吨。
  四、粮食管理措施
  1969年以前各分场设有粮食保管员,但业务建设不完备,管理措施不严密,业务素质不高。1976年以后,农场重视了粮食保化员的队伍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粮食管理措施。从1978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七至十五天的保化员和晒场主任学习班,请嫩江县粮库有经验的化验员授课,讲授有关粮食检验、仓储等方面的知识,并多次派人参加总局、管局举办的粮食化验学习班,提高了保化员的业务素质,到1989年全场所有生产队均设有专职保化员,并配备了一定的检验设备。
  1979年,粮食管理措施更加趋于完善,对生产队的保化员做了如下规定和要求。
  (一)要求各生产队保化员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要有三帐:保管资材帐,粮食产销存明细帐,粮食出场登记帐。两卡:粮食检温记录卡,入库检斤记录卡。必须做到帐物相符,帐卡齐备。每年春、秋进行两次全面检查,对好的给予表扬,对差的给予批评和处罚。
  (二)对入场粮食处理上要做到“三分一快”。三分即入场粮食要分品种,分水份,分等级质量分别堆放,一快即进场粮食出风快,要随进随出风,不能有隔夜粮。
  (三)对上交的粮食本着多交粮交好粮的原则,搞好粮食质量加权平均,要求做到多交一等粮,少交二等粮,不交三等粮,杜绝返车现象。
  (四)对外销售粮食要坚持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三统一”方针,不论上交或议价均由粮贸科一口对外,堵塞销售方面的漏洞。
  (五)对成品粮供应采取由粮贸科统一管理和统一调拨的方法,按定量供应,各个销售点要建立粮油销售底卡,避免计划不准,无证吃粮和吃过头粮现象。
  (六)对各种作物种子留量和畜禽饲料年留量标准做了规定:种子亩留量小麦40斤,大豆20斤,水稻40斤,玉米6斤,大麦40斤。饲料年留量:种马2,000斤,役马1,500斤,奶牛2,000斤,非役马800斤,役牛600斤,非役牛200斤,种公母猪800斤,后备公母猪400斤,育肥猪400斤,仔猪30斤,羊60斤,禽50斤。豆饼一斤顶一斤精料,糠麸三斤顶一斤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