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油加工

第二节 粮油加工


  
  1957年,建成小型粮油加工厂,厂长陈真泉,1957年至1976年隶属直属大队,由其统一核算,统一销售。1977年隶属工交大队。1978年,开始独立核算,称嫩江农场粮油加工厂,书记卫恒昌,厂长佟英林,设会计、出纳、统计各一名。1989年隶属工业公司,书记李玉彬,厂长张好明,设制油、制粉、食品加工、饲料、香槟五个车间,管理场部的两个服务部,负责场直地区居民的粮油供应。加工厂设会计、出纳、统计各一人,保管员二人,保化员一人。
  1957年,加工厂初建时仅有职工24人,几台笨重的石碾、石磨、横卧式笨榨机,属作坊式生产,生产条件极其艰苦,各项作业全靠人力完成,当时的产品有粗糙的高梁米、玉米碴等。建厂初期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1977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加工厂已初具规模,职工人数达到102人,生产项目有豆油加工、面粉加工和食品加工,与1957年相比,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购置了一些机器设备,工人技术水平有所提高,1978年成立了党支部,设立财务,单独核算,加强了管理,产值达109.8万元,年生产面粉1.375吨,豆油152吨。1987年增设了饲料加工项目,供应全场养殖户。1988年,实行了厂长招标制和风险抵押制,进一步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结束了历年亏损局面,盈利1.5万元,产值达178.1万元,年产面粉1,015吨,豆油121吨。1989年,固定资产达59万元,盈利5.2万元,加工厂被评为九三管局先进企业。
  一、豆油加工
  1957年7月,建起了土坯草房十间,其中五间作为制油车间,安装了一台横卧龙的笨榨,操作人员大部分为接受改造的犯人,有工人8名,单班作业,加工量很小,仅供应场部居住户。1957年10月,换上了油包草手搬杆的铁榨,为单对双棍轧胚机,操作人员16人,分两班作业,每班可加工大豆6,000—7,000斤,产品为毛油,产量很低,仅能供应场部和一分场(现第一生产队)职工家属食用。1975年,从上海购入了八台90型榨油机,由于工艺不配套,缺少零配件待购,共安装了4年,于1979年投产使用,设备动力分两部分,一部分为54马力座机,一部分为电动机,靠此动力来带动榨油机。1979年,由场设计室设计国家投资,建成砖瓦结构的榨油车间,将上海产90型榨油机重新安装在新建车间内,当年使用,操作人员26人,分两班作业,每班可加工大豆6,000—7,000斤,出油率在8.5%—9.5%。
  1976年,建成砖瓦结构的锅炉房300平方米,并于当年安装了卧式快装锅炉,保证制油车间的供暖。1979年,建成大豆原料储存库540平方米,可储存大豆1,300吨,同年9月,建成豆饼储存库360平方米。1983年,建成水泥晒场140平方米。为提高大豆出油率,从河北省深县机械厂购置了12台150型液压榨油机,当年投产使用,提高了出油率。1984年,由黑龙江省粮食机械厂购入一组中φ2100×3型蒸炒锅,当年安装试运投产,使大豆出油率由原来的8.5%—9.5%提高到10%—10.5%。1985年10月,安装一台KZHZ—8型锅炉,负责加工厂的供暖。1979年至1986年大豆加工都是两班作业,每班生产三排垛,自1987年,为提高大豆加工量,采取三班作业,每班生产两排垛。1988年,从相邻的东明公社购进54马力发电机组一套,安装在制油车间,在加工厂没电的情况下可自行发电,以保证作业的正常进行。1989年,加工厂职工人数为132人,安装了地中衡,由于强化质量管理,使出油率提高到12.5—13.5%,创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至1989年末,累计加工豆油1,875吨。
  附表:加工厂1978年-1989年生产经营情况
             加工厂1978年~1989年生产经营情况



  二、面粉加工
  1957年,场直属大队派陈真泉筹建加工厂制粉车间,与制油车间为同一栋土坯草房,占五间。安装了从哈尔滨购入的制米设备,产品有小米、玉米框,动力由座机传递带动,操作人员有9人,单班作业。1959年,购入一套钢磨制粉设备,换掉了原来的石碾、石磨,生产的面粉仅能供应场部和一分场职工家属食用。1960年11月,座机工潘福因工作失职引起火灾,致使制粉车间烧毁。1961年,重建了300平方米草房作为制粉车间。1964年,中央检查团来农场检查工作,见到面粉加工设备陈旧落后,职工吃面很困难,为农场调拨了一台LF—500型联合制粉机,于1965年建成5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制粉车间后,安装使用,达到了本机的生产设计要求。操作人员10人,分两班作业,班次产量8000—9000斤,出粉率为69.5— 70%,日生产标准粉16,000斤。同年,为解决面粉车间各季取暖,在面粉车间后15米处安装了半吨立式锅炉,1966年,建成砖木结构540平方米的锅炉房。1967年,在小麦原粮库对面用水泥预制件铺设小麦晾晒场900平方米,可露天囤储小麦1,600吨,因长年冻裂和自然损害,到1932年末已失去使用价值。1969年,建面粉库230平方米,可储存面粉300吨。
  1983年,新建1,62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可露天囤储小麦2,100吨。1935年,制粉工人张殿生对制粉机的磨滚角度和磨牙齿数进行了改进,使出粉率由原来的69.5—70%。提高到72.5%。1986年,张殿生对此作进一步改进,使出粉率提高到75—77%。1978年至1989年止,累计加工面粉114.110吨。
  三、食品加工
  加工厂初建时就开始了食品加工,当时有工人5人,仅能炸大果子、麻花等。1968年,下乡知识青年进场,有24人被分到加工厂,其中有9名女青年被分到食品车间。1969年,建成530平方米砖房,其中110平方米为食品车间。1970年,派五名工人去嫩江县食品厂学习,使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同年,购进打面机一台,修配厂为食品车间制作烤盘16个,在食品车间搭成烤炉一台。能制作酥饼、套环、寿糕、太阳球等食品。1975年,购进挂面机一台,每小时加工挂面l00斤,同年,购进—台和面机附效为240斤,并购进一台雪条机,因没有令凝剂氟利昂而停止使用。1976年,购置一台立式冷冻机,当年安装使用,日出产冰棍7000—3000支。1081年从哈尔滨秋林公司请来了从事食品行业多年的食品制作师,传授各种糕点和食品制作技术,提高了食品车间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能加工制作长白糕、芙蓉糕、寿桃、八件、杂伴、月饼、桃酥等食品。1983年5月,从嫩江县铁路冰棍厂请来了冰棍制作师,传授了冰糕、雪糕的配料方法和制作技术,从此提高了冰棍的产量和质量。同年,从哈尔滨食品机械商店购进FLR—308U型远红外线烤炉一台,每小时可烤制食品120—150斤,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节省了能源,烤制相同重量的食品,耗电费用仅为原来燃煤费用的35%,1984年5月,建成了35平方米的挂面烘干室,每小时可烘干挂面l00斤。1985年,食品车间隶属商业公司,产品由商业公司组织统一销售。自1985年起,食品车间分两组作业,每组5人。一组制作油炸食品:大果子、麻花等。另一组制作饼干、酥饼、桃酥等食品,1983年,食品车间分小组实行大包干,自负盈亏,产品自产自销,按规定上交利润。1978年至1989年,累计加工食品320.5吨,冰棍403.62万支。
               加工厂机械设备拥有量
                                 单位:台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