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粮食处理

第四节 粮食处理


  
  自1955年建场以来,粮食处理一直采取在晒场进行的方式,包括清除杂质,降低含水,精选种子等,达到国家规定的粮食含水量和杂质含量标准后,送交粮库。这种粮食处理方式不但增加了麦收期间晒场的压力,而且处理速度较慢,同时在连阴雨天气情况下易造成粮食生芽、霉变、损失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1986年初,农场决定筹建一座日烘干粮食300吨的烘干塔,名称为嫩江农场粮食处理中心,位置选在第11生产队,因此地是农场的中心点,各生产队送粮交通方便,地基工程由场基建公司负责施工,机械设备安装由总局农垦科学院指导,省农机负责,场修造厂协助安落,于1989年麦收投入使用。现有固定资产价值89.8万元。现有机械、设备包括:复清机1台,金属粮仓1座,烘干塔1座,烘储仓1座,油炉座1座,地中衡1台,配电室50平方米,化验室120平方米,水平固定输送机5台、现有职工人数11名,主任1名,会计1名,保化员(兼出纳员)1名,工人8名。
  1989年,烘粮430吨。采取以等定价收购生产队的毛粮收取烘干费的办法,接收毛粮采取降水增克的方法(友谊农场经验)。检质、检斤等均与粮库相同。烘粮操作过程,首先向烘仓提粮,提至30吨左右开始点炉,烘仓温度控制在70—80度,烘60—70分钟后开始放干粮,干粮水份控制在13.5—14.2%中间值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