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畜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畜牧业的发展


   
  一、初步兴起
  建场初期,畜力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疫畜中,马的经济价值最高,也是农场的主要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故发展养殖疫马成为农场初创时期畜牧生产的中心任务。随着农场的扩建和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养禽业也开始兴起,主要供应农场职工、家属食用。畜牧业随着农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兴起。
  1955年,嫩江农场和三岗农场下设的作业站,均设有大车队,设1名队长负责管理,疫畜主要是马和少量黄牛。两场均设有兽医所。1956年,嫩江农场制定了全面作业质量标准,实行记分法。 1955年由三肇地区购入720匹役马。1956年起陆续从外地购进牛,羊和猪。1958年,共增建了2,857平方米的畜舍(其中:简易畜舍2,157平方米,标准畜舍700平方米),并培养了6名饲养技术工人,150名一般养人员。在年终收支结算中,畜牧业生产总销售利润达l,604元。1958年嫩江农场畜牧业提出了“七字真言”:留(母畜全留)、密(密繁)、肥(膘肥)、种(良种)、灭(消灭疾病)、专(专责制)、重(重视,加强管理)。在诊疗上创举了对马匹便秘疝 (结症)的“睡眠疗法”(用水合氯醛)。应用33%的酒精治疗牛的子宫脱。对犊牛白痢采用大蒜制剂疗法,用福尔马林喂母猪防治仔猪下痢等,均获得了显著效果。1958年春秋季,对全场的马、牛、猪、鸡进行了防疫。见下表:
                1958年防疫工作情况
                           单位:匹、头、只、口


 
  1959年,农场畜牧生产制定的要求是:“八比七好六侏五有四分”:
  八比:比工作劲头、比家畜膘色、比家禽繁殖、比治病防病、比环境卫生、比饲料、比工具节约、比积肥。
  七好:生产措施学习好、饲养调剂好、家畜喂饮好、喂饮时间掌握好、饲养使役人员固定好、役畜配套使用好、家畜爱护保存好。
  六保:母畜保配、保胎、保生、保活、保成、保膘。
  五有:有产必接、有接必有圈、冬季必有暖房、畜舍必有运动场、家畜运动必有人看不散放。
  四分:老幼畜分群、壮弱畜分槽、公母畜分圈、病畜分舍护养诊治。
  1959年畜牧业普遍改善了饲养管理,仔猪的成活率劳改局所属农场一般为60%左右,嫩江农场达85%。从饲养管理上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和要求。
  八定:定头数、定圈舍、定工具、定饲料、定膘头、定配种满怀、定繁殖成活、定使役。
  四查:查发情、查配种、查保胎、查疾病。
  三勤:勤喂、勤领料、勤垫草。
  五净:饲料净、畜舍净、畜体净、水净、用具净。
  三抓:一抓不乱串圈、不乱吃奶、二抓垫干灰、三抓畜乳好。
  三高:成活率高、出勤率高、工作效率高。
  五好:服从领导好、饲养管理好、防疫卫生好、模范带头好、团结互助好。
  1959年在中央“十大养”和省委“大发展、全改良”的畜牧生产方针指导下,加强了管理,开展了以八项措施(繁、种、吃、住,管、防、用、工)为中心的增畜侏畜运动,从而促进了配种和防治工作齐头并进,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土洋并奉”的方针,就地挖土、割草,收集废材进行自筹自建,建成了大批畜舍。在饲养管理上,减少了饲养人员的频繁调动,并将畜牧兽医人员统筹安排和固定,做到点上有人,分片包干,加强了饲养和防疫,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由于管理加强,措施得当,极大地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使畜牧业有很大发展。突出的感人事例是:饲养员谢柱清、张树真和八分场饲养员杜桂兰,为了保证仔猪的成活,用自己的乳汁喂育仔猪,把病仔猪放在床上、抱在怀中进行精心护理,使仔猪成活率大大提高。年终全场存栏马1137匹,黄牛946头,猪4580头,羊246只(仅为九分场饲养),加强中队养鸡3085只。
  二、缓慢发展
  1965年马存栏高峰期1291匹。1968年,黄牛存栏高峰期2944头,奶牛存栏最多281头(均系个体户饲养)。1970年是畜牧业总产值最高年份,总产值达90.6万元。1972年绵羊存栏高峰期3,468只。1974年9月,省农场局在嫩江农场召开畜牧工作现场会议。
  1968年以前,牲畜饲养由犯人担负。1968年知识青年下乡来场,担负起饲养任务。原四分场养猪排饲养员赵美妹,是1968年上海下乡知识青年,由于她热爱养猪事业,工作成绩突出,所在养猪排连续4年被评为场、地、省级先进集体,她本人于197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省劳模群英会。
  1976年,畜牧业工作重点转向以发展养猪为主,牛羊次之。1977年,猪禽存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猪9,465头(其中公养7,661头,繁殖母猪1,252头)。禽存栏21,607只。从1968年至1977年,全场累计上交肥猪7,097口,菜牛206头,羊毛998担,鹿茸282两。上交肥猪最多年份1979年达2,225头。上交鹿茸的高峰期是1985年,达到627两。1989年奶牛存栏1,060头,上交鲜奶1910.2吨。
  从建场至1979年,农场畜牧业始终以公养畜禽为主,私养为辅。饲养人员1968年以前,由犯人充当,1969年以后由下乡来场的知识青年担负起畜禽饲养工作。除了3年自然灾害时期,猪的饲养量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年份和大牲畜发病比较稳定,畜牧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加大,畜产品也逐年增加,但经济效益很不明显,有的公养单位长期亏损。畜牧业发展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经营管理落后,公养畜处于亏损状态,呈现出畜多亏损多的局势。二是畜牧生产在经济上长期附属于农业,形成了不能独立自主的弊端。
  三、全面发展
  1980年,畜牧生产实行生产责任制,即用经济合同的方式,将各分场生产队的公养畜禽实行集体或个人承包,具体指标一年一调整,经营利润采取二八分成,农场对承包者实行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承包者的积极性,畜牧生产逐年减亏,亏损额由1979年的94万元降至1983年的21万元。1985年,农场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克服单一经营的弊端,从种植业中分离出1,112名职工从事养殖业,并制定了12条扶持政策,发放贷款54万元。除筑路队畜牧点和场部畜牧队实行集体承包外,其他单位的公养畜禽均实行个人承包。1987年4月,上述两个畜牧队也实行了个人承包。至此,农场取消了公养畜禽,均为个人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