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规模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规模


   
  一、生产结构
  1957年,从安达购进奥洛夫种马1匹,从阿城种畜场引进约克夏、巴克夏优良种猪24头。在嫩江农场一分场(第一生产队)和三岗农场四分场(第十七生产队)成立了专业畜牧队,并建立了马的人工授精点,进行马的品种和改良工作。这期间农场已将畜牧生产列入生产计划,以饲养大牲畜为主,兼养猪单,畜牧业开始起步。年末存栏马1,186匹,黄牛775头,猪1,065头(其中繁殖母猪244头),羊118只。1958年5月,由哈尔滨购入来杭鸡3,450只,在加强中队(第二十生产队)饲养。
  1960年至1962年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猪的饲料供不应求,致使猪的存栏产生了滑坡现象。1963年公养猪由1959年的4,580头下降至1,579头,直到1968年才逐渐恢复到3,565头。此时期大牲畜发展很稳定,1968年存栏4,076头。职工家属和食堂养猪数量也逐年上升,1965年职工家属养猪达2,718头,食堂养猪330头。1965年五分场、七分场建起了养鸡点,1968年全场家禽已达1万只。1964年,在原十三分场(现十三队)建立马场,由一分场调入种马及繁殖母马186匹,建成马匹繁殖改良基地,主要繁殖培养黑龙江挽马。1961年至1972年先后在——分场、十一分场、十三分场养蚕400把。
  二、生产规模
  1972年,原二分场后勤连,三分场五队,四分场后勤连,五分场二连,六分场后勤连和种畜队6个单位均进行了黄牛改良工作。同年,引入马鹿15只,在原一分场饲养。1974年,有四分场后勤连,五分场后勤连,六分场后勤连和总场后勤4个单位增设了鸡舍,全场共养鸡6383只。1976年,根据总局要求,在“大养特养母猪,千垧地千头猪”的号召下,农场先后建成17个千头猪场:总场畜牧队,二分场二连、三连、四连,三分场一连、后勤连,四分场一连、三连、四连,五分场一连、二连、三连,六分场一连、二连、三连、四连、直属二连。以上17个猪场均未达到预定饲养头数,但对促进农场养猪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7年农场养猪已达历史高峰,存栏9,465头。1979年从吉林镇南种羊场购进阿斯卡尼斯大夫种羊65只,除种场大集体留养15只外,其余全部调十三分场种畜场,不久又分别输送二分场一连,三分场一连、三连,四分场二连,六分场二连,水利队7个养羊班,共有羊2,319只,其中绵羊2,251只。
  1981年,二分场后勤和三分场后勤成立了养鸡班,1983年落实了包定奖。同时,职工。户养家禽逐年上升,1985年存栏已达52,404只,其中职工户养鸡32,396只。为了更新鸡群,于1984和1985年先后从哈尔滨特产研究所和少管所购入滨白鸡1,000只,AA鸡800只,尼古拉火鸡200只,投放场部后勤队鸡舍饲养。1987年开始养鸡均为个体饲养,1989年存栏36,076只。奶牛是1985年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均为个体饲养,从1959年的9头增加到1989年的1,060头。为了解决饲料单一问题,1984年从山西省大同市引进年加工400吨复合饲料的加工机械1套,在五分场三队(现十一队)建饲料加工厂,于1985年投产,供应全场畜禽复合饲料。后迁至加工厂归其管理,为饲料加工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