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饲养管理与繁殖改良

第三节 饲养管理与繁殖改良


   
  养马:
  1955年农场基础马群为蒙古马,1957年至1959年先后从安达种畜场引进奥洛夫马作为父本,集中在原嫩农一分场(现第一生产队)和三岗农场四分场(现第十生产队),进行人工授精繁殖改良工作,培养一代黑龙江挽马。其余分场马群仍依靠自然交配进行繁殖。1956年,由购入的马群中检出鼻疽阳性马120匹。两场合并后将全场的健康马、鼻疽马统一分群、隔离饲养。由于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车,健康马分场的大车上山拉木头,去嫩江县运输或支援鼻疽马分场生产时,由于在喂饮马时不遵守防疫制度,健康马用具和鼻疽马用具混用,乱饮乱喂,给健康马造成了传染机会。加之检疫不彻底,在春秋两季检疫时,未达到l匹不漏,每次都有因公上山采伐等漏检,归场后又未进行补检,此外,对瞎马及拣来的马也未经过检疫,如七分场(现十队)的8匹瞎马均为阳性,一分场(现一队)拣来的2匹马为阳性,故增加了传染机会。除上述原因外,由于七分场的地理环境特殊,增加了传染机会,周围是六分场、八分场、十分场,受鼻疽区包围,特别是位于上游,威胁很大。再者八分场对死亡鼻疽马处理不严,乱扔乱埋,污染了水源和草原牧地,这也给七分场马匹感染形成了有利条件。由于精料减少,饲养粗糙,使役过量,马匹膘头下降,健康状况不良,降低了机体对疫病的抵抗能力,这也导致了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为了控制疫情,采取了健马和疫马隔离饲养,原一分场、十三分场为健康母马群,三分场、五分场为健康公马群、骟马群。重点繁殖马点为一分场和七分场,并成立了人工授精室,主要采用苏重挽、阿尔登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精,并把好鼻疽马的“三关”(防疫关、开鼻治疗关、幼驹培养关),治愈率达87%。1962年开始从鼻疽马群中培养健康幼驹369匹,为农场创价16.6万元,1980年彻底消除了鼻疽马,使农场成为马鼻疽清净区。1961年5月8日至5月29日,原二分场马群中发生肠闭结病,发病9匹,治愈4匹,死亡5匹,其发病的原因是饲料不足,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劳役过度,照顾不周,吃的土豆含有大量泥沙,仅两个粪球就含有15g(3钱)泥沙。农场相应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在以后的年份里再未发生过此病。1964年,一分场186匹种公、母马搬迁至十三分场,成立了嫩江农场种畜场,人工授精室随迁。1974年,从香坊农场购入奥洛夫种公母马,拨分给马场,进行纯种繁育。随着农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九三局和农场提出“压马增牛”口号。到1980年,马的经济价值不断下降,数量越来越少,马的人工授精室随之撤销。
  黄牛:
  场内黄牛多系蒙古品种,耐粗饲,抗寒力强,发育慢,适应性好。主要靠放牧饲养为主,繁殖依靠自然交配。1959年,从安达种畜场购进荷兰种公牛1头,进行杂交改良。1961年从鹤立河农场引进朝鲜种公牛16头,分到有牛的分场,进行杂交改良。1966年从海拉尔购进山河牛300头,做为母本分给各养牛点,进行杂交繁育,仍然以自然交配为主。1972年,二分场成立黄牛人工授精室,授精室父本主要是九三局畜牧处冷冻精液站供应的海伏特、夏洛来品种。1973年以下单位成立了养牛点:三分场后勤,四分场后勤,五分场二队,六分场三队,种畜队。1983年,农场处理了公养的大部分黄牛,繁殖改良工作也随之停止。1987年,公养黄牛全部取消,奶牛业逐渐兴起。
  养羊:
  1959年,农场仅有蒙古羊246只,在原九分场饲养,依靠自然交配,自繁自养。1962年从七星泡农场购进高加索公羊7只,分到九分场、五分场和十一分场。为了加速养羊业的全面发展,农场投资从各地先后购进大批良种羊。1981年从跃进农场购入东北细毛羊 120只。1983年从吉林镇南种羊场购入阿斯卡尼大夫羊65只,从跃进农场购入东北细毛羊284只,充实到各分场养羊点,作为畜群更新和品种改良。1979年养羊单位已增加到了个生产队,共计养羊 2,319只。1986年后职工个体养羊户增多,1989年存栏2,710只。
  养猪:
  农场养猪业发展迅速,1987年以前均以公养为主。1956年引进约克夏和八克夏作为繁殖父本,同本地母猪杂交繁殖。全场13个分场和部分场直单位都成立了专业畜牧队,同时职工家庭也普遍饲养肥猪。农场先后购进北京黑、苏白、长白、克米洛夫、梅山风经、格洛克等优良种公母猪,并进行三元杂交,培养出适应本地区饲养,增重快,瘦肉型的优良品种,同时进行部分猪的纯种繁育,采取自然交配繁殖。1982年,畜牧业实行包定奖,公养猪全部由集体承包。1985年除总场畜牧队养猪点保留外,其余全部转让个人饲养。1987年6月,总场畜牧队养猪点取消。
  农场养猪发展总体上看比较稳定,高峰期有1959年、1972年、1977年。但发展比较缓慢,甚至出现低潮,而且经济效益差。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重农轻牧、单一经营,二者没有很好结合。饲料粮不能兑现,粮食和饲料提价,种植业效益大于养殖业效益。机械化提高,农副产品减少,化肥增多,养猪积肥的意义失去。这些因素妨碍了养猪业的发展,公养猪多半赔钱。亏损的主要原因:
  (一)养猪生产和社会需要、市场价格相互脱节。
  l、生猪收购价格不合理,猪多压等压价。
  2,奖售不兑现。
  3、饲料和猪比价差大。
  (二)肥猪生长发育缓慢,生长周期忙,出栏率低。
  1、饲养管理跟不上去,饲料单一,缺乏必须的生长因子。
  2、隐性病严重,普遍患有猪蛔虫病和气喘病,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3、受北方气候的影响,冬季养猪饲料只能转换成热能维持生命。
  (三)养猪队伍庞大,开资多,主抓畜牧工作的干部变动频繁,猪的组群结构不合理,没有按定额进行管理。
  (四)三率低:母猪繁殖率低,仔猪成活率低,肥猪出栏率低。
  养鹿:
  1972年秋季购进梅花鹿15只,在东山(原直属一队)建成鹿场。1981年用鼻疽马换回4只马鹿(公2只,母2只)。由于鹿属苹食动物,在饲养上标准低,耐粗饲,适应性强。饲养主要靠放牧为主,繁殖靠自然交配。1981年是存栏最高年份,年末存栏354只。1976年开始进行鹿茸加工,1985年是鹿茸产量最高年份,为62了两。1986年存栏169只,1987年,农场将鹿全部卖给了鹤山个体养鹿户,鹿场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