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造林
第二节 造林
1955年6月建场,翌年就开始从山上移来杨、柞、桦等树进行植树造林。两年造林数十万株,由于缺乏经验,管护工作未跟上,成活率极低,“春造一大片,秋天全不见”。1959年,除自育树苗外开始外购部分树苗,加强了植树造林工作,学习了外地造林经验,总结了经验教训,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加强了林木管护工作。在树种选择上,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造林要求上,必须做到:栽当中,培湿土,踩实成:在具体栽植上,要求做到:三培两踩一提苗;在林木管护上,要求做到严格管理,三分造林七分管,十分成活才保险;在造林时期上,可在春秋两季造林,造林最适时期,春季:4月25日—5月5日,秋季:10月10日—20日。我场多利用春季造林,一季完成全年的造林任务。造林必须加强林地的整地工作并适时早栽,才能保证成活率,要求做到秋整地,春造林。
在造林方法上,可因地制宜采用杨树插条,埋干造林,机械植苗造林,人工植苗造林,杨树埋田根造林等方法。株行距规格:七十年代以前,要求密植,以密保活,株行距为1.0×l.0米—1.5×1.5米。八十年代要求实行大株行距,总局规定:用材林不大于2.0×2.0米,农防林不小于1.5×3.0米。
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范围内,林业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其以林护农,调节气候,自建场以来,林业事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营造绿化林阶段。1955年至1968年为建场创业时要求,末设专门机构管理林业,只在生产科兼管。此时期提出的是造林绿化,消灭“三光”(光腚场、光杆路、光板田),因此以绿化场址和道路为重点,并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地号林)。
第二阶段:营造大网格农田林网化阶段。此时期上级要求营造农防林,实现大网格农田林网化。规格:主带间距500—600米,林宽12—15米,采用乔灌结合,通风结构的林型,树种有杨、柳树,这种林带结构合理,防护效能好。按照大网格农田林网化的规划设计,1968年至1978年重点营造农防林,经过多年努力,积极营造、管护,使农场的林业事业有了迅速发展。1975年,在上级组织的各场农田基本建设联合检查评比中,我场的植树造林工作名列前茅,当时有顺口溜:山河路、嫩江树、七星泡大水库。1978年,我场基本现实大网格宽林带农田林网化。
第三阶段: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化阶段,此时期对农田林网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尽快实现小网格窄林带农田林网化。1978年以来,林业管理自上而下均设立了系统机构,加强了林业工作的组织与领导,使造林工作逐步达到正规化、制度化、经常化,新成立的林业科对全场造林工作加强了统一领导,林业站苗圃自成立以来,进行针叶树播种育苗,提供了大量优良树苗,供应全场造林苗木,以1改进造林树种,为林业全面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此时按上级要求,全场上下齐动员投入造林工作,止1983年全场基本实现了“小、窄、良”的农田林网化。并于1980年开始向荒山,荒地进军,营造人工用材林。.截止1989年末全场人工林面积已达49.256亩。